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的設計
本文關鍵詞: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的設計
【摘要】:伴隨著無線通信的飛速發(fā)展,射頻接收機在通信、雷達、儀表測量等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設計了一款用于天線測量系統的寬帶雙通道幅相接收機,論文主要內容如下:1、技術指標確定。簡單介紹了接收機的研究背景以及國內外關于接收機技術研究的動態(tài),根據天線測量系統的要求,對接收機的幾種架構和基本指標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確定了雙通道幅相接收機的指標。2、總體技術方案確定。根據接收機的指標進行頻率規(guī)劃,確定了寬帶雙通道幅相接收機的總體技術方案和電路架構,接收機工作在300 MHz-15 GHz,射頻前端將很寬的工作頻帶分為三個接收頻段,采用一次變頻到定點中頻10.7 MHz的接收機架構,進行了鏈路的預算和器件的選型。3、關鍵單元電路評估。根據選擇的器件和規(guī)劃的電路結構進行單元電路的評估,評估中嚴格測試了各個重要器件的關鍵指標并與預算指標進行對比,根據對比結果確定該器件是否可以用于系統電路的設計。4、寬帶雙通道幅相接收機研制和測試。根據單元電路評估結果來繪制接收機系統的電路圖并制板加工、焊接和測試。測試過程中使用Labview編寫自動測量控制軟件,并搭建自動化測試平臺以高效準確地測量接收機的特性。接收機測得的結果滿足天線測量系統的設計要求。研制的寬帶雙通道幅相接收機,不僅可以成功地應用于天線測量系統中,而且還可以用于無線通信系統的信道測量、遙感等應用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接收機 寬帶 天線測量 雙通道 自動化測量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85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緒論9-11
-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9
- 1.2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9-10
-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與論文結構10-11
- 第二章 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系統原理論述11-27
- 2.1 天線測量原理簡介11-13
- 2.1.1 天線場區(qū)的劃分11
- 2.1.2 天線測量方法的簡介11-13
- 2.2 接收機基本結構體系13-17
- 2.2.1 超外差式接收機13-14
- 2.2.2 零中頻接收機14-16
- 2.2.3 鏡像抑制接收機16-17
- 2.3 寬帶多通道接收機的主要技術參數17-25
- 2.3.1 接收機的噪聲17-18
- 2.3.2 接收機的增益以及匹配網絡18-19
- 2.3.3 接收機的靈敏度19
- 2.3.4 接收機的線性度19-22
- 2.3.5 接收機的動態(tài)范圍22-23
- 2.3.6 接收機中的干擾23-25
- 2.4 本章小結25-27
- 第三章 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系統的設計27-59
- 3.1 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系統設計指標27
- 3.2 系統初步設計27-37
- 3.2.1 頻率規(guī)劃27-29
- 3.2.2 接收機架構的選取29-30
- 3.2.3 初步鏈路預算與動態(tài)增益分配30-37
- 3.2.4 系統硬件的實現方式37
- 3.3 單元電路設計與評估37-54
- 3.3.1 射頻前端放大器的設計37-41
- 3.3.2 混頻器的設計41-43
- 3.3.3 本振驅動放大器的設計43-46
- 3.3.4 中頻濾波器的設計46-49
- 3.3.5 中頻放大器的設計49-51
- 3.3.6 直流供電的設計51-54
- 3.4 整體電路與結構件設計54-58
- 3.5 本章小結58-59
- 第四章 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的加工與測量59-81
- 4.1 單元電路測試結果及分析60-72
- 4.1.1 射頻前端放大器的測試結果與分析60-66
- 4.1.2 中頻陶瓷濾波器的測試結果與分析66-68
- 4.1.3 中頻VGA的測試結果與分析68-72
- 4.2 系統整機測試結果及分析72-79
- 4.2.1 直流性能測試72-73
- 4.2.2 射頻端口駐波測量73
- 4.2.3 通道隔離度的測量73-75
- 4.2.4 接收機幅相不確定的測量75-79
- 4.3 本章小結79-81
-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81-83
- 致謝83-85
- 參考文獻85-8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晶晶,張輝;降低WCDMA RAKE接收機功耗的一種方法[J];廣東通信技術;2001年11期
2 侯晶晶,張輝;降低WCDMARake接收機功耗的一種方法[J];電力系統通信;2002年03期
3 ;接收機[J];電子科技文摘;2006年02期
4 ;接收機[J];電子科技文摘;2006年07期
5 胡向峰;張艷花;;接收機的非線性分析[J];信息與電子工程;2008年06期
6 劉志勇;張欽宇;張乃通;;一種IR-UWB系統FS-DFME均衡接收機[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9年12期
7 黃葆華;呂晶;;兩種接收機結構的等效性證明[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年03期
8 楊云升;杜廣超;趙順利;;接收機非線性測試分析[J];無線電工程;2011年10期
9 ;接收機[J];電子科技文摘;1999年06期
10 ;接收機[J];電子科技文摘;199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袁鳳國;岳光榮;李少謙;;基于去噪聲的TR-UWB接收機[A];2006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一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牟飛燕;鮑景富;;接收機阻抗失配情況下的噪聲系數分析[A];四川省通信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長英;劉人杰;杜龍安;;交疊變換域自適應擴頻接收機的研究[A];現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張巧玲;蔣雨軒;王鐵峰;;關于數字化接收機的設計方案[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汪雪松;寇艷紅;;基于DSP+FPGA的GNSS接收機基帶信號處理平臺[A];全國第一屆嵌入式技術聯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科;空間光通信系統中量子接收機的設計與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李娟;應用于短距離器件的帶片上自校準技術接收機的研究與實現[D];復旦大學;2009年
3 蔡凡;衛(wèi)星定時接收機的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7年
4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機結構與算法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王爾申;GPS接收機及其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6 彭浩;基于六端口技術的直接變頻接收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7 宋洪濤;GPS接收機抗干擾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8 尤明厚;MIMO接收機技術與編碼優(yōu)化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9 陳長英;新型擴頻接收機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10 張成;應用于2G/3G移動通信的數字輔助單通道多模接收機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湯鹿勇;便攜式探空儀接收機射頻前端設計[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劉曉艷;室內外定位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實現[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3 田向偉;室內外定位接收機的干擾抑制技術研究與實現[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4 程遠瑤;單載波FTN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5 曾紹祥;寬帶直解接收機及其校準方法的研究[D];東南大學;2016年
6 鄧陽;寬帶多通道幅相接收機的設計[D];東南大學;2016年
7 馮雨晴;基于時隙分配的無線攜能通信接收機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8 魏冰然;GPS接收機關鍵算法研究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9 嚴余偉;GPS接收機架構設計及FPGA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10 梁孝彬;X頻段寬帶小步進接收機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9928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99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