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同頻全雙工室外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建模
本文關鍵詞:同時同頻全雙工室外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建模
更多相關文章: 同時同頻全雙工 自干擾信道 信道測量 信道建模 頻域測量法
【摘要】: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頻譜資源緊張的局面日益凸顯,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以其理論上能節(jié)省一半頻譜資源的優(yōu)勢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全雙工通信的一個關鍵難點是信道的自干擾,即本地發(fā)射信號對有用接收信號的干擾,要有效抑制自干擾,就必須清楚自干擾信道的統(tǒng)計特性。為此論文調研常見信道模型與信道測量方法,并結合現實條件,采用頻域測量法,搭建硬件測量平臺,針對2.5~2.7GHz頻段室外環(huán)境下同時同頻全雙工自干擾信道進行測量,提取相關信道參數,分析結果并建立模型,主要內容如下:首先,對室外環(huán)境下收發(fā)天線分離全雙工自干擾信道廣場場景、大樓樓頂場景、大樓外墻場景進行自干擾信道測量、分析與建模:三種場景下功率時延譜均由直射徑分量及空間散射徑分量組成,直射徑功率遠遠大于空間散射徑,直射徑幅寬相對穩(wěn)定而空間散射徑幅度隨機性較大;天線間距在0.1m~1.0m時,通過數據擬合方式得到三種場景下路徑損耗系數分別為1.06,1.09,1.03;均方根時延擴展的對數與天線間距間呈線性關系,廣場場景下均方根時延擴展的累積概率分布服從極值分布,大樓樓頂以及大樓外墻的均方根時延擴展均服從對數正態(tài)分布;三種場景下相干帶寬在不同天線間距下累積概率分布分別服從極值分布、威布爾分布、威布爾分布。其次,對室外環(huán)境下收發(fā)天線共用全雙工自干擾信道廣場場景、大樓樓頂場景、大樓外墻場景進行自干擾信道測量、分析與建模:功率時延譜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泄露徑分量,來自于環(huán)形器,第二部分是天線反射徑分量,來自收發(fā)天線,第三部分是空間散射徑分量,其中由環(huán)形器泄露徑與天線反射徑構成的主徑幅度相對穩(wěn)定,而空間散射徑隨機性較大;路徑損耗不僅與環(huán)形器相關,還與饋線及周圍環(huán)境相關,并且路徑損耗的累積概率分布均服從正態(tài)分布;均方根時延擴展的累積概率分布均服從對數正態(tài)分布;相干帶寬的累積概率分布分別服從極值分布、威布爾分布、極值分布。論文對室外全雙工自干擾信道特定場景的測量與建模,為掌握自干擾信道提供了一定依據,對自干擾抑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參考,對于推動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的發(fā)展也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同時同頻全雙工 自干擾信道 信道測量 信道建模 頻域測量法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緒論16-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6-18
- 1.2 本文主要貢獻18-19
- 1.3 研究內容與安排19-21
- 第二章 無線信道測量與建,F狀21-31
- 2.1 引言21
- 2.2 無線信號的傳播機制21-24
- 2.2.1 自由空間傳播模型21-22
- 2.2.2 反射22-24
- 2.2.3 衍射24
- 2.2.4 散射24
- 2.3 無線信道建,F狀24-29
- 2.3.1 信道模型概述25-27
- 2.3.2 信道建模概述27-29
- 2.4 全雙工自干擾信道測量現狀29-30
- 2.5 本章小結30-31
- 第三章 全雙工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分析基礎31-47
- 3.1 引言31
- 3.2 無線信道測量方法31-33
- 3.2.1 頻域測量法31-33
- 3.2.2 時域測量法33
- 3.3 測量系統(tǒng)與測量過程33-41
- 3.3.1 測量系統(tǒng)33-35
- 3.3.2 測量硬件平臺35-38
- 3.3.3 測量過程38-41
- 3.4 信道特征度量41-43
- 3.4.1 功率時延譜41-42
- 3.4.2 路徑損耗42
- 3.4.3 均方根時延擴展42
- 3.4.4 相干帶寬42-43
- 3.5 數據的統(tǒng)計處理43-46
- 3.5.1 擬合優(yōu)度度量43-45
- 3.5.2 幾種常用分布45-46
- 3.6 本章小結46-47
- 第四章 收發(fā)天線分離全雙工自干擾信道47-69
- 4.1 引言47
- 4.2 廣場場景47-54
- 4.2.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47-49
- 4.2.2 功率時延譜49-51
- 4.2.3 路徑損耗51-52
- 4.2.4 均方根時延擴展52-54
- 4.2.5 相干帶寬54
- 4.3 大樓樓頂場景54-61
- 4.3.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55-57
- 4.3.2 功率時延譜57-59
- 4.3.3 路徑損耗59
- 4.3.4 均方根時延擴展59-61
- 4.3.5 相干帶寬61
- 4.4 大樓外墻場景61-68
- 4.4.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61-63
- 4.4.2 功率時延譜63-65
- 4.4.3 路徑損耗65
- 4.4.4 均方根時延擴展65-68
- 4.4.5 相干帶寬68
- 4.5 本章小結68-69
- 第五章 收發(fā)天線共用全雙工自干擾信道69-89
- 5.1 引言69
- 5.2 廣場場景69-76
- 5.2.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69-71
- 5.2.2 功率時延譜71-74
- 5.2.3 路徑損耗74-75
- 5.2.4 均方根時延擴展75-76
- 5.2.5 相干帶寬76
- 5.3 大樓樓頂場景76-82
- 5.3.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76-78
- 5.3.2 功率時延譜78-80
- 5.3.3 路徑損耗80-81
- 5.3.4 均方根時延擴展81-82
- 5.3.5 相干帶寬82
- 5.4 大樓外墻場景82-88
- 5.4.1 測量場景及測量過程82-84
- 5.4.2 功率時延譜84-85
- 5.4.3 路徑損耗85-86
- 5.4.4 均方根時延擴展86-88
- 5.4.5 相干帶寬88
- 5.5 本章小結88-89
- 第六章 結束語89-91
- 6.1 工作總結89-90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90-91
- 致謝91-92
- 參考文獻92-95
- 個人簡歷95-9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96-9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建東;陳超綱;;探地雷達收發(fā)天線極化方向變化對其電磁波響應的影響[J];公路工程;2007年06期
2 郭權國,蔣全興;拱形法中收發(fā)天線雜散耦合對測試結果的影響[J];宇航計測技術;2005年01期
3 邱景輝,宋朝暉,李紅梅;車號識別系統(tǒng)的收發(fā)天線研究[J];鐵道學報;2002年04期
4 荊梅芳;李曉輝;易克初;黑永強;;MIMO系統(tǒng)中快速聯合收發(fā)天線選擇算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5 李雪萍;紀奕才;盧偉;方廣有;;超寬帶低背腔車載探地雷達收發(fā)天線的研究[J];電子學報;2014年08期
6 汪洋;宋嬌;葛臨東;;一種MIMO收發(fā)天線聯合選擇算法[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8年09期
7 朱彥軍;楊嘉林;卓東風;王巖;;基于ZF-V-BLAST算法的收發(fā)天線數量對系統(tǒng)的影響[J];科技廣場;2007年03期
8 張福根;;電視同頻轉發(fā)系統(tǒng)抗干擾能力的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1年23期
9 程子升,張國清,楊建輝;MMDS中繼轉發(fā)技術的應用與干擾問題的處理[J];中國有線電視;2000年14期
10 張麟兮;郭靜遠;魏世京;丁鍇;趙軍倉;;內場RCS測試環(huán)境中誤差的消減方法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1年1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伍捍東;魏茂華;;地鐵站---車通信微波傳輸系統(tǒng)中的沿軌收發(fā)天線方案[A];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盧中昊;李穎;王暉;劉培國;;P波段瞬態(tài)極化雷達收發(fā)天線陣列設計[A];2009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王新蜜;X波段高增益微帶陣列收發(fā)天線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黃能健;同時同頻全雙工室外自干擾信道測量與建模[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3 張哲;收發(fā)天線分離式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測儀原理樣機研制[D];吉林大學;2012年
4 李沖;收發(fā)天線高度對無線信道傳播特性影響的測量與建模[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5 梁洪艷;石油鉆孔收發(fā)天線設計及其電磁波傳輸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6 侯靜;鉆孔測井雷達時域收發(fā)天線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練成棟;基于全波分析的MIMO無線傳輸模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8 陳品杉;RFID讀寫器收發(fā)天線隔離技術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5288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2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