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m集成T/R組件設計與實現
發(fā)布時間:2022-01-06 01:39
3mm波長所對應的W頻段位于大氣窗口具有衰減小,易于傳輸等特點,因此該頻段上電路與系統的設計成為熱點。本文基于混合集成技術對3mm集成收發(fā)組件理論和設計進行研究,最終實現了組件電路設計與加工并完成了指標測試。在第一章簡單介紹了毫米波的特點及其應用,然后對W頻段收發(fā)組件在國內外的發(fā)展進行比較分析并以此作為鋪墊引出本課題研究內容及意義所在。第二章闡述了發(fā)射機與接收機的理論,并重點介紹了接收機相關指標的物理意義,通過對多種收發(fā)方案的選擇與比較,確定了3mm發(fā)射通道模塊和接收通道模塊初步設計原理框圖。第三章則對組件中涉及到的關鍵無源電路(波導到微帶的過渡、高選擇性帶通濾波器、平面集成功分器)進行理論分析與測試驗證。其中波導到微帶過渡電路詳細的闡述了兩種結構(微帶探針耦合結構與微帶鰭線過渡結構)的設計思路并對裝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濾波器設計則主要介紹了E面金屬膜片加載的帶通濾波器理論設計與綜合過程;功分器則分析并比較了常用的Wilkinson功分器與180度混合環(huán)共面結構功分器,前者沒有集成薄膜電路工藝的隔離電阻使得性能表現很差,而180度混合環(huán)實測性能較好,可以用在組件中。...
【文章來源】: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毫米波的特點及應用
1.2 毫米波收發(fā)組件的國內外進展
1.2.1 國外發(fā)展動態(tài)
1.2.2 國內發(fā)展動態(tài)
1.3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 收發(fā)組件理論
2.1 發(fā)射組件理論
2.2 接收組件理論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3mm收發(fā)組件關鍵無源電路研究與設計
3.1 波導到微帶過渡理論研究與設計
3.1.1 探針過渡
3.1.2 對脊鰭線過渡
3.2 W波段濾波器理論研究與設計
3.3 W波段功分器理論研究與設計
3.3.1 Wilkinson功分器
3.3.2 180 度環(huán)形電橋功分器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固態(tài)電路原理與設計
4.1 小信號放大器理論分析
4.1.1 放大器穩(wěn)定性分析
4.1.2 放大器增益分析
4.1.3 放大器設計過程
4.2 毫米波放大器芯片選擇
4.2.1 驅動功率放大器的選擇
4.2.2 低噪聲放大器的選擇
4.2.3 功率放大器的選擇
4.3 中頻放大器芯片選擇
4.4 毫米波混頻器芯片的選擇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3mm集成收發(fā)組件設計與測試
5.1 3mm集成收發(fā)組件指標要求與技術難點
5.1.1 組件指標要求
5.1.2 組件項目技術難點
5.2 組件分立模塊電路設計及測試
5.2.1 組件本振有源功分模塊設計
5.2.2 組件發(fā)射通道模塊設計與測試
5.2.3 組件接收通道模塊設計與測試
5.3 組件總體方案設計
5.4 組件腔體與基片電路設計與裝配
5.4.1 組件腔體設計
5.4.2 基片微帶電路設計
5.4.3 組件樣品的裝配
5.5 組件的測試及結果分析
5.5.1 組件接收通道測試
5.5.2 組件發(fā)射通道測試
5.6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W頻段波導功率分配器的設計[J]. 梅志林,王宗新,竇文斌.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
[2]新型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設計[J]. 趙陽陽,江兆平,向培勝. 電訊技術. 2008(07)
碩士論文
[1]3mm LTCC收發(fā)組件集成技術研究[D]. 丁浩.電子科技大學 2016
[2]W波段平面化無源電路的設計[D]. 羅夢佳.北京理工大學 2015
[3]毫米波收發(fā)組件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 吳鵬.電子科技大學 2011
[4]毫米波汽車防撞雷達T/R組件的研究[D]. 封濤.電子科技大學 2010
[5]W波段收發(fā)組件技術研究[D]. 陳坤.電子科技大學 2010
[6]毫米波收發(fā)組件研究[D]. 黃銘.電子科技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71458
【文章來源】: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毫米波的特點及應用
1.2 毫米波收發(fā)組件的國內外進展
1.2.1 國外發(fā)展動態(tài)
1.2.2 國內發(fā)展動態(tài)
1.3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 收發(fā)組件理論
2.1 發(fā)射組件理論
2.2 接收組件理論
2.3 本章小結
第三章 3mm收發(fā)組件關鍵無源電路研究與設計
3.1 波導到微帶過渡理論研究與設計
3.1.1 探針過渡
3.1.2 對脊鰭線過渡
3.2 W波段濾波器理論研究與設計
3.3 W波段功分器理論研究與設計
3.3.1 Wilkinson功分器
3.3.2 180 度環(huán)形電橋功分器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固態(tài)電路原理與設計
4.1 小信號放大器理論分析
4.1.1 放大器穩(wěn)定性分析
4.1.2 放大器增益分析
4.1.3 放大器設計過程
4.2 毫米波放大器芯片選擇
4.2.1 驅動功率放大器的選擇
4.2.2 低噪聲放大器的選擇
4.2.3 功率放大器的選擇
4.3 中頻放大器芯片選擇
4.4 毫米波混頻器芯片的選擇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3mm集成收發(fā)組件設計與測試
5.1 3mm集成收發(fā)組件指標要求與技術難點
5.1.1 組件指標要求
5.1.2 組件項目技術難點
5.2 組件分立模塊電路設計及測試
5.2.1 組件本振有源功分模塊設計
5.2.2 組件發(fā)射通道模塊設計與測試
5.2.3 組件接收通道模塊設計與測試
5.3 組件總體方案設計
5.4 組件腔體與基片電路設計與裝配
5.4.1 組件腔體設計
5.4.2 基片微帶電路設計
5.4.3 組件樣品的裝配
5.5 組件的測試及結果分析
5.5.1 組件接收通道測試
5.5.2 組件發(fā)射通道測試
5.6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W頻段波導功率分配器的設計[J]. 梅志林,王宗新,竇文斌.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
[2]新型波導-微帶對脊鰭線過渡設計[J]. 趙陽陽,江兆平,向培勝. 電訊技術. 2008(07)
碩士論文
[1]3mm LTCC收發(fā)組件集成技術研究[D]. 丁浩.電子科技大學 2016
[2]W波段平面化無源電路的設計[D]. 羅夢佳.北京理工大學 2015
[3]毫米波收發(fā)組件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 吳鵬.電子科技大學 2011
[4]毫米波汽車防撞雷達T/R組件的研究[D]. 封濤.電子科技大學 2010
[5]W波段收發(fā)組件技術研究[D]. 陳坤.電子科技大學 2010
[6]毫米波收發(fā)組件研究[D]. 黃銘.電子科技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714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357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