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超寬帶慣性定位系統(tǒng)
本文選題:超寬帶 + 慣性測量單元 ; 參考:《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超寬帶(UWB)測距與通信模塊(RCM)能使在多種設備中的可靠的距離測量和數(shù)據(jù)轉(zhuǎn)移成為可能。其中一種典型的情況就是進行遠超過GPS系統(tǒng)精確度的,或是在無法得到GPS信號的地區(qū),對無人機的定位。幾個模塊能夠被結(jié)合,來提供一個2D或3D的定位以及航向。這里呈現(xiàn)的工作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連接、塑造和評估所使用的無載波通信模塊。第二部分側(cè)重于通過使用幾個有不同濾波方式和參數(shù)的模塊,以及比較結(jié)果,來進行高精度的距離測量。抽樣頻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使用的參數(shù),測量給出了幾毫米的精確度。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即設計和建造一個于UWB測量相結(jié)合的2D定位和確定航向的系統(tǒng)。這些UWB測量來自于四個模塊和慣性測量:UWB模塊與幾何方法結(jié)合來確定位置、速度和航向,慣性測量確定出加速和角度速度。然后為了減少干擾,使用了一個與改進的中值濾波結(jié)合的3D(2D+航向)卡爾曼過濾器。達到了幾毫米和小于0.5度的精度,還有8到11赫茲的抽樣頻率。所有的處理都是實時用微控制器或電腦通過藍牙連接來完成的。此外,還設立了一個可以動的平臺來簡化系統(tǒng)進行的測量。該平臺還可用于未來對系統(tǒng)的擴展。
[Abstract]:UWB (UWB) ranging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RCM) enables reliable range measurement and data transfer in a variety of devices. One of the typical cases is the positioning of UAVs far beyond the accuracy of GPS systems or in areas where GPS signals are not available. Several modules can be combined to provide a 2D or 3D location and course. There are three main parts of the work presented here: the first part is to connect, mold and evaluate the carrier-free communication module used.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use of several modules with different filtering methods and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results, to carry out high precision distance measurement. The sampling frequency depends largely on the parameters used and the measurement gives an accuracy of several millimeters. The third and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2D positioning and course determin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UWB measurement. These UWB measurements come from four modules and the inertial measurement: UWB module combined with geometric methods to determine position, velocity and heading, and inertial measurements determine acceleration and angular velocity. Then a 3D(2D heading Kalman filter combined with an improved median filter is used to reduce interference. Accuracy of several millimeters and less than 0.5 degrees has been achieved, and sampling frequencies of 8 to 11 Hz have been added. All processing is done in real time using a microcontroller or computer via a Bluetooth connection. In addition, a movable platform has been set up to simplif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ystem. The platform can also be used to extend the system in the future.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9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Rafael Kolic;超寬帶——走近無線自由[J];電子與電腦;2004年04期
2 裁徐涌;跨越斷層,邁向超寬帶[J];通信世界;2004年45期
3 談敏超 ,田振麗 ,傅海陽;超寬帶——下一代的無線技術(shù)[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05年04期
4 張冬梅;劉延申;;兩種標準下的超寬帶體系分析比較[J];中國水運(學術(shù)版);2006年04期
5 劉洋;王樹勛;孫曉穎;;基于多種調(diào)制方式的超寬帶空時網(wǎng)格編碼[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年01期
6 肖尚輝;江毅;;一種超寬帶信道估計算法及其特性[J];信息與電子工程;2007年02期
7 李新苗;李有明;徐鐵峰;;一種改進型低復雜度的超寬帶信道估計算法[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9年04期
8 楊海波;王艷芬;張傳祥;;認知超寬帶與IEEE 802.11aWLAN的共存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9 焦春雨;常文革;;超寬帶SAR圖像道路提取算法適應性研究[J];雷達科學與技術(shù);2012年06期
10 劉富國;;一種S型的超寬帶左手結(jié)構(gòu)設計[J];企業(yè)技術(shù)開發(fā);201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尋覓;歐陽繕;鄧洪高;;一種超寬帶穿墻雷達的目標信號檢測方案[A];第十三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shù)年會(CCSP-2007)論文集[C];2007年
2 王旭輝;;超寬帶網(wǎng)絡技術(shù)研究[A];寬帶中國戰(zhàn)略與創(chuàng)新學術(shù)研討會(30)論文集[C];2012年
3 明艷杰;;超寬帶定位技術(shù)在礦井下的應用[A];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第21屆全國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學術(shù)會議暨第3屆中國煤礦信息化與自動化高層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1年
4 周先軍;胡修林;張?zhí)N玉;;基于有噪模板的超寬帶快速捕獲算法[A];2005年全國超寬帶無線通信技術(shù)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肖尚輝;江毅;;一種低采樣率的超寬帶信道估計算法及其性能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信號處理學術(shù)年會(CCSP-2007)論文集[C];2007年
6 孟凡寶;;高功率超寬帶電磁脈沖產(chǎn)生和輻射[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9)[C];1999年
7 宋朝暉;劉志惠;張勝輝;邱景輝;;一種低剖面超寬帶巴倫的研究[A];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3年
8 江瑛;楊宏春;王雄;;新型超寬帶均勻漸變巴倫的設計與研究[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9 何玉娟;王德強;劉丹譜;;超寬帶室內(nèi)多徑信道統(tǒng)計特性[A];第九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10 何玉娟;王德強;劉丹譜;;超寬帶室內(nèi)多徑信道統(tǒng)計特性[A];第九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巍 李宏宇;203所 超寬帶捷變頻技術(shù)國際領(lǐng)先[N];中國航天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曾婭;“超寬帶”將以從未想象的方式連接世界[N];人民郵電;2014年
3 本報記者 曾婭;華為領(lǐng)導超寬帶產(chǎn)業(yè):面向未來的路從腳下開始[N];人民郵電;2014年
4 記者 高遠心;更多超寬帶產(chǎn)品加速問世[N];電子資訊時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盧子月;“超寬帶、無邊界”助運營商應對數(shù)據(jù)洪流[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13年
6 中新;超寬帶新技術(shù)助您隔墻長眼[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0年
7 朱新亞;超寬帶踏上漫漫征途[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8 記者 劉純友;新技術(shù)“剪掉”電視機信號線[N];安徽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姚春鴿;面向商業(yè)成功 釋放超寬帶潛能[N];人民郵電;2013年
10 朱新亞;超寬帶命運未定[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林杰;隨機投影的觀測方法及其在超寬帶信號采樣中的應用[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2 李邦宇;超寬帶生物雷達成像及生命信號檢測關(guān)鍵問題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晉良念;超寬帶穿墻雷達成像技術(shù)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4 陳列尊;超寬帶中紅外光參量放大技術(shù)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5 張偉軍;UWB-HPM空間目標探測雷達實驗系統(tǒng)及其相關(guān)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6 李衍忠;超寬帶脈壓雷達信號產(chǎn)生系統(tǒng)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0年
7 周時鳳;超寬帶光放大用新型發(fā)光材料的設計,制備和光學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倩穎;超寬帶電磁場傳播特性模擬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2 馬瑞霞;超寬帶混沌穿墻雷達的成像研究和抗干擾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3 黃博;低剖面平面模塊化超寬帶陣列天線的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4 MORANDY Yohann Georges Emile;一款超寬帶慣性定位系統(tǒng)[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5 劉咸陽;低剖面超寬帶電小天線設計[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6 王一帆;超寬帶寬波束天線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7 王瑞振;基于SIW的超寬帶端射天線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8 羅明藝;超寬帶及OFDM信號仿真軟件模塊人機接口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9 薛曉林;基于縫隙的超寬帶端射天線及其共形陣列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10 劉彥庭;超寬帶大動態(tài)范圍自動電平控制技術(shù)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875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78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