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表面等離激元-量子復合體系中量子干涉的理論研究
本文選題:局域表面等離激元 切入點:量子發(fā)射體 出處:《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局域表面等離激元與量子發(fā)射體構成的復合體系具有比其單個子單元更豐富的性質和功能.本文從理論上研究了量子干涉效應對復合體系吸收和散射性質的影響以及對原子體系非線性效應的調控.首先,由于存在不同躍遷通道之間的干涉,體系支持暗表面等離激元誘導的無布居數反轉增益和光強依賴的吸收譜效應.其次,結構開放性誘導的干涉使復合體系能夠在納米尺度、中等強度耦合下調控散射場的光子統計性質.最后,基于表面等離激元的各向異性珀塞爾系數,在納米尺度演示了對于克爾非線性的調控.這些發(fā)現豐富了該復合體系的吸收和散射性質以及原子體系的非線性性質,并且有可能用于量子態(tài)制備、帶通濾波器、折射率傳感、光子統計調控、片上的全光非線性器件等方面.
[Abstract]: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composed of local surface isopotons and quantum emitters are more abundant than that of its single subunit. The influence of quantum interference effect on the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cally in this paper.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atomic systems. Because of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ransition channels, the system supports the non-population inversion gain and intensity dependent absorption spectrum effect induced by dark surface isopotons. Secondly, the structure open induced interference enables the composite system to be at nanometer scale. The photon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scattering field are regulated by medium intensity coupl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nisotropic Purcell coefficient of surface isotherm, These findings enrich the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system and the nonlinear properties of atomic systems, and are likely to be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quantum states, bandpass filters,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Photon statistical control, on-chip all-optical nonlinear devices and so on.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量子物質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山西大學極端光學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編號:2013CB3287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11525414,11374025,91221304)資助項目
【分類號】:O43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治國;高童童;譚為;;微帶線系統中基于相位耦合機制的類量子干涉行為[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2 孫萌濤,田紅梅,沙國河;轉動傳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相對速度的關系(英文)[J];化學物理學報;2002年03期
3 孫真榮,王祖賡;分子及分子-原子混合系統中的量子干涉效應[J];量子電子學報;2004年02期
4 關洪;量子干涉效應[J];物理;1983年04期
5 吳錦捫,趙泓;意識與量子干涉——一個實驗性的探討[J];自然雜志;1983年02期
6 高韶燕,李福利;量子干涉效應對原子共振熒光非經典特性的影響[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2年02期
7 王立,張小安,牛超英;四能級混合共振系統量子干涉現象理論分析[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楊希華,孫真榮,丁良恩,王祖賡;基于碰撞產生的頻域和時域內的量子干涉效應研究[J];量子光學學報;2004年S1期
9 李永慶,陳躍輝,李春霞,馬鳳才;轉動傳能中的量子干涉——干涉角和轉動量子數的關系[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05年04期
10 韓紅培;王國志;;低頻調制場中鉀原子的量子干涉效應[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希華;孫真榮;丁良恩;王祖賡;;基于碰撞產生的頻域和時域內的量子干涉效應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羊亞平;許靜平;陳鴻;朱詩堯;;左手性材料對量子干涉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永放;鈕月萍;;量子干涉效應與四波混頻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光學前沿問題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鄭仕標;;一種制備囚禁離子運動的宏觀量子干涉態(tài)的方法[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5 周魯;譚榮;李高翔;;兩平行板間的三能級原子衰變通道之間的量子干涉[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曾小東;許靜平;羊亞平;;磁單負材料板附近原子量子干涉的加強[A];第十五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報告摘要集[C];2012年
7 楊希華;孫真榮;曾和平;丁良恩;王祖賡;;原子—分子體系中多能級系統的量子干涉效應[A];第九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摘要集(Ⅱ)[C];2000年
8 吳美娟;吳令安;;參量下轉換光子與次生和頻光子之間的四階量子干涉實驗方案[A];第七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9 苗剛;馬鳳才;;原子-雙原子分子體系碰撞誘導中的量子干涉效應[A];第十五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許靜平;王立剛;羊亞平;林強;朱詩堯;;利用一維光子晶體使V型Zeeman原子發(fā)生完全量子干涉[A];第十三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本報記者 張夢然;“量子力學在哪?你正沉浸其中”[N];科技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方煒;新型人工材料中量子系統的動力學演化及非經典性質[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2 孫萌濤;碰撞誘導轉動傳能中的量子干涉效應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鄭軍;電磁感應介質的量子干涉效應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4 馬瑞瓊;量子干涉效應與量子態(tài)測量的理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5 鄧樂;分子多能級系統量子干涉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6 張衍亮;原子、分子和離子多能級系統中的量子干涉及光輻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趙順才;基于量子干涉效應的低吸收負折射率介質及相關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8 劉杰;乙烯酮的光解動力學研究和CO-HCI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干涉效應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雙穎;基于量子干涉的二維負折射效應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宋卓;Y型體系中的真空誘導相干[D];山東大學;2015年
3 張小安;四能級系統中的量子干涉[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曾福華;多能級系統中基于量子干涉效應下的量子調控[D];南昌大學;2007年
5 陳峻;多能級系統中的量子干涉效應[D];南昌大學;2007年
6 張振清;多能級原子系統中量子干涉效應的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7 曹謹豐;中間態(tài)引入量子干涉的多光子共振多波混頻[D];河北大學;2009年
8 趙艷輝;光場中原子的宏觀量子干涉[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賈久峰;四能級系統中量子干涉效應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蔡立鋒;量子干涉在光與原子相互作用中的理論及應用[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877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158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