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間量子通信信道建模與仿真分析
【學位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O413;TN918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對照表
縮略語對照表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自由空間量子信道的研究及發(fā)展
1.3 量子通信系統(tǒng)
1.3.1 量子通信系統(tǒng)基本模型
1.3.2 直接量子通信系統(tǒng)
1.3.3 間接量子通信系統(tǒng)
1.4 論文整體工作安排
第二章 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基本理論
2.1 量子通信基本概念
2.1.1 量子比特
2.1.2 量子比特的特性
2.2 量子通信關鍵技術
2.2.1 單光子制備
2.2.2 經典量子密鑰分發(fā)協(xié)議
2.2.3 量子信息交換與量子中繼
2.3 量子通信信道概述
2.3.1 比特翻轉信道
2.3.2 退極化信道
2.3.3 幅值阻尼信道
2.3.4 相位翻轉信道
2.3.5 相位阻尼信道
2.4 量子通信系統(tǒng)指標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一種改進的基于單光子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傳輸模型與分析
3.1 引言
3.2 單光子在不同強度大氣湍流中的傳輸模型
3.2.1 單光子在星地鏈路量子信道中傳輸的方案提出與分析
3.2.2 大氣湍流模型建立與分析
3.3 單光子在自由空間系統(tǒng)中的傳輸分析
3.3.1 單光子源選取分析
3.3.2 單光子捕捉技術分析
3.3.3 接收端單光子檢測技術研究
3.3.4 單光子接收效率模型建立與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不同強度大氣湍流對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性能的影響分析
4.1 引言
4.2 接收端單光子計數研究與分析
4.2.1 單光子計數模型構建與推導
4.2.2 單光子計數模型仿真分析
4.3 最終密鑰生成率建立與分析
4.3.1 最終密鑰生成率模型構建與推導
4.3.2 最終密鑰生成率模型仿真與結果分析
4.4 量子信道鏈路利用率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全文總結
5.2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量子通信的概念和解析[J];陜西發(fā)展和改革;2016年05期
2 謝臻;;量子通信現(xiàn)狀與展望[J];數字通信世界;2018年12期
3 ;我國首次實現(xiàn)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7年11期
4 ;量子通信衛(wèi)星[J];電大理工;2017年04期
5 劉乃樂;吳根;王兵;于笑瀟;;量子通信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J];科技中國;2017年10期
6 石夢柔;;量子通信實用化發(fā)展探析[J];數字通信世界;2018年01期
7 萬駿;;淺談量子通信理論及其應用[J];科技傳播;2018年06期
8 ;量子通信:屹立全球產業(yè)潮頭[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17年05期
9 梁涵;;量子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應用前景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8年10期
10 程東亮;;量子通信技術及其在金融領域的實踐與思考[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8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于康;量子通信中若干問題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2 鄧富國;量子通信理論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高亭;量子通信和概率克隆在量子計算中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騰云;量子通信與量子密碼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韓超;遠程量子通信的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6 張軍;遠距離量子通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7 胡元峰;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實驗中遠程光符合的電子學系統(tǒng)研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8 魯山;光子糾纏與量子通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9 曹海靜;量子通信的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10 印娟;自由空間量子通信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陽;自由空間量子通信信道建模與仿真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
2 孟璐;量子通信技術在電子檔案安全利用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大學;2018年
3 張宏琳;廣電加密視頻系統(tǒng)信息安全性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4 黃娜;實用化量子通信網絡的特性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5 李攀登;面向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融合的傳輸交換技術[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6 常樂;大氣及海洋中量子通信性能研究[D];西安郵電大學;2018年
7 鄒珍珍;量子通信網絡多跳傳輸及組網研究[D];東南大學;2018年
8 孫照龍;基于高斯調制的連續(xù)變量量子通信的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7年
9 楊佳玉;量子通信協(xié)議設計與安全性檢測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10 謝智海;量子通信網絡中節(jié)點行為可信管理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666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86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