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ural拾音技術及其應用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0-05-06 17:37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于聲音品質和效果的不斷追求,單聲道和立體聲音頻已無法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音樂的需求,3D音頻儼然成為了當今社會音頻發(fā)展方向的一個重點,在這之中,多種3D音頻技術拔地而起,大大增強了人們聽音時的沉浸感,豐富了人們的聽覺感受。坐擁百年歷史的Binaural拾音技術就是3D音頻技術的其中之一,它能夠使得耳機用戶獲得更具沉浸感的聲音體驗。本論文的研究圍繞靜態(tài)雙耳聲(Static Binaural)展開,目的是通過介紹Binaural拾音技術的原理、與立體聲的比較試驗,探究基于Binaural拾音技術的音頻制作技術,并通過案例介紹Binaural拾音技術在當下社會中的應用,來分析Binaural拾音技術的優(yōu)勢與劣勢、拓展其應用領域。本文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和應用實例,并通過一系列實驗對Binaural拾音技術進行驗證,證明耳機作為重放設備時,Binaural拾音技術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雙聲道。并通過分析當下Binaural拾音技術的應用,對未來3D音頻技術發(fā)展進行合理的預測及推斷。本文的研究結論顯示,Binaural拾音技術雖然在重放條件上有一定局限性,但是會為耳機用戶創(chuàng)造良好的聲場定位感和還原感,并且與其他3D音頻技術相比更具私密性、獨立性、個體性,貼耳感受更強。這些都為其更廣泛的應用領域打下了基礎,在使用Binaural拾音技術的作品中將展現(xiàn)出更為沉浸、貼耳的真實感。運用Binaural拾音技術進行聲音作品或者表演劇目(見文中案例一)的設計,將會為創(chuàng)作者和藝術家們打開創(chuàng)新的思路,帶給聽眾一種全新的聆聽感受。
【圖文】:
1.2 Binaural 拾音技術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狀Binaural 拾音技術也叫雙耳拾音技術或者“人工頭”拾音技術,它誕生于 1881 年的法國黎,當時,法國工程師 Clement Ader 設計出了一套雙耳聆聽系統(tǒng) Théatrophone——舞臺上演時的信號由麥克風接受并實時通過電話接收器傳輸給聽眾,聽眾佩戴的接收器每個耳朵內置一個微型揚聲器,聽眾通過這套系統(tǒng)即可聆聽當時法國最流行的歌劇。隨后,隨著人新鮮感的褪去,以及由于昂貴的價格而停滯的立體聲技術普及,直到 1933 年 Binaural 技也就是“人工頭”技術,才得以出現(xiàn)在使世人面前。這款名為“Oscar”的機械人工頭由 AT&T爾實驗室4,它的兩頰和雙耳都設置了微型麥克風。但是不佳的音質和昂貴的費用兩個問仍然困擾著當時的工程師們,,也壓制了雙耳音頻技術的發(fā)展。
1.2 Binaural 拾音技術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狀Binaural 拾音技術也叫雙耳拾音技術或者“人工頭”拾音技術,它誕生于 1881 年的法國黎,當時,法國工程師 Clement Ader 設計出了一套雙耳聆聽系統(tǒng) Théatrophone——舞臺上演時的信號由麥克風接受并實時通過電話接收器傳輸給聽眾,聽眾佩戴的接收器每個耳朵內置一個微型揚聲器,聽眾通過這套系統(tǒng)即可聆聽當時法國最流行的歌劇。隨后,隨著人新鮮感的褪去,以及由于昂貴的價格而停滯的立體聲技術普及,直到 1933 年 Binaural 技也就是“人工頭”技術,才得以出現(xiàn)在使世人面前。這款名為“Oscar”的機械人工頭由 AT&T爾實驗室4,它的兩頰和雙耳都設置了微型麥克風。但是不佳的音質和昂貴的費用兩個問仍然困擾著當時的工程師們,也壓制了雙耳音頻技術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N912.3
【圖文】:
1.2 Binaural 拾音技術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狀Binaural 拾音技術也叫雙耳拾音技術或者“人工頭”拾音技術,它誕生于 1881 年的法國黎,當時,法國工程師 Clement Ader 設計出了一套雙耳聆聽系統(tǒng) Théatrophone——舞臺上演時的信號由麥克風接受并實時通過電話接收器傳輸給聽眾,聽眾佩戴的接收器每個耳朵內置一個微型揚聲器,聽眾通過這套系統(tǒng)即可聆聽當時法國最流行的歌劇。隨后,隨著人新鮮感的褪去,以及由于昂貴的價格而停滯的立體聲技術普及,直到 1933 年 Binaural 技也就是“人工頭”技術,才得以出現(xiàn)在使世人面前。這款名為“Oscar”的機械人工頭由 AT&T爾實驗室4,它的兩頰和雙耳都設置了微型麥克風。但是不佳的音質和昂貴的費用兩個問仍然困擾著當時的工程師們,,也壓制了雙耳音頻技術的發(fā)展。
1.2 Binaural 拾音技術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狀Binaural 拾音技術也叫雙耳拾音技術或者“人工頭”拾音技術,它誕生于 1881 年的法國黎,當時,法國工程師 Clement Ader 設計出了一套雙耳聆聽系統(tǒng) Théatrophone——舞臺上演時的信號由麥克風接受并實時通過電話接收器傳輸給聽眾,聽眾佩戴的接收器每個耳朵內置一個微型揚聲器,聽眾通過這套系統(tǒng)即可聆聽當時法國最流行的歌劇。隨后,隨著人新鮮感的褪去,以及由于昂貴的價格而停滯的立體聲技術普及,直到 1933 年 Binaural 技也就是“人工頭”技術,才得以出現(xiàn)在使世人面前。這款名為“Oscar”的機械人工頭由 AT&T爾實驗室4,它的兩頰和雙耳都設置了微型麥克風。但是不佳的音質和昂貴的費用兩個問仍然困擾著當時的工程師們,也壓制了雙耳音頻技術的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N91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董石;胡瑞敏;楊玉紅;王曉晨;涂衛(wèi)平;;面向多聲道三維音頻的和差壓縮編碼技術[J];通信學報;2014年06期
2 許津瑋;;仿真頭錄音技術及其在音樂錄音中的應用(2)[J];音響技術;2013年06期
3 殷福亮;汪林;陳U
本文編號:26516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6516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