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人體通信技術發(fā)展與未來
[Abstract]: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a new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small trauma, no infection and convenient location of equipment,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real-time medical monitoring of human body. According to the electrode coupling mode, human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capacitive coupled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urrent-coupled human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and sorting out the existing results, we can see that capacitive coupled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needs to be co-coupled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implantable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and current-coupled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capacitive coupled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wo kinds of coupl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electrod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urface-surface", "surface-implant", "implant-surface" and "implant-implant" human communication are analyze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technology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future of the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 Although the current coupled human communication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the demand of intelligent medical equipment, it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implantable med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內江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第三軍醫(yī)大學數(shù)字醫(yī)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190122)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基金資助項目(13ZA0003) 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yǎng)資金資助項目(12XSJS002) 四川省教育廳一般資助項目(12ZB192,14ZB0360,14ZB0363) 澳門科技發(fā)展基金資助項目(014/2007/A1,063/2009/A,024/2009/A1) 樂山市科技局重點資助項目(13GZD040)
【分類號】:TN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鄧親愷;;醫(yī)學儀器未來發(fā)展的一種嶄新模式——述評可穿戴傳感技術和相關系統(tǒng)的研發(fā)[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躍明;潘少恒;麥炳源;韋孟宇;杜民;;電耦合型人體通信收發(fā)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子技術應用;2011年12期
2 隋文泉;沈鳳麟;呂維雪;;人類心臟電活動的計算機模擬[J];國外醫(yī)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分冊;1988年02期
3 孫宏晨;朱陽;姜力銘;李道偉;王丹丹;唐宇欣;;在骨缺損修復中生物材料引起的免疫反應對骨微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進展[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5期
4 金瑩;房保海;姜英輝;李正義;賈俊濤;趙麗青;;量子點標記技術在食源性病原體檢測中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年01期
5 于祥茹;韓曉謙;袁浩天;董志恒;程梁;吳哲;;PLGA/CPC支架材料復合骨髓基質干細胞構建組織工程骨的體外效果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2期
6 張凱;宋勇;郝群;胡藍心;王靜雯;張曉宇;;Finite-elem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s of the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used for biomedical monitoring[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年01期
7 SONG Yong;HAO Qun;ZHANG Kai;;Review of the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 of Intra-body Communication[J];Defence Technology;2013年01期
8 馮杰;鄧黎明;蔡鋼;劉曦;;表面改性對超順磁性Fe_3O_4納米粒子性能的影響[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4年06期
9 趙峰;何薇;劉桂蘭;張國平;王輝;石碩;劉少俊;田德虎;;透明質酸水凝膠修復大鼠軟骨缺損的實驗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4年35期
10 程自申;楊成偉;劉莉;楊洋;鄧國英;葉曉健;;絲素蛋白對聚左旋乳酸-共-ε-己內酯電紡絲支架體內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的作用[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Pun Siohang;Wong Kuok Kit;Mak Peng Un;Vai Mang I;;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in Galvanic Coupling Intra-body Communications[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七屆信息論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屈百鳴;金欽陽;;無導線心臟起搏/除顫器——心臟起搏技術的新里程碑[A];全國疑難急診心電圖學和心律失常診療新進展專題會議(2013)資料匯編[C];2013年
3 屈百鳴;金欽陽;;無導線心臟起搏/除顫器——心臟起搏技術的新里程碑[A];全國心律失常的現(xiàn)代診療新進展專題會議(2012)資料匯編[C];2012年
4 Zengtao YANG;Deping ZENG;Chunliang ZHAO;Faqi Li;Hua WANG;;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USING ULTRASOUND FOR IMPLANTABLE DEVICES[A];2013全國壓電和聲波理論及器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想;小夾板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中夾板束縛力的量化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王春宇;心磁圖在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探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鄭捷文;可穿戴實時診斷、報警、移動健康監(jiān)護系統(tǒng)[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4 賴大坤;經(jīng)胸電場仿真對除顫電流分布和導管定位方法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宋海浪;AED中識別算法的研究和對實施低能量除顫的探討[D];復旦大學;2008年
6 壽國法;生物醫(yī)學電磁正反問題數(shù)值計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7 李滾;生物組織電學特性及其在電磁場曝露后的變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8 任娜;生物醫(yī)用鈦基植入體材料表面納米結構的構建及其生物學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9 劉瀟;實心及中空型磁性高分子復合微球的制備及其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10 李興華;納米磁粉/石墨烯異質結構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鮑健;健康監(jiān)護服的集成研究與性能評價[D];東華大學;2011年
2 王斌;無線心電檢測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鄭州大學;2011年
3 肖立邦;基于DT-MRI解剖數(shù)據(jù)的三維心室組織建模與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梁鐵;基于多智能體的遠程健康監(jiān)護系統(tǒng)結構及時間校準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5 李麗麗;用于神經(jīng)肌肉疾病評估的局部生物阻抗分析測量系統(tǒng)設計[D];重慶大學;2011年
6 李爾松;無線軀干網(wǎng)絡構建及其移動生理監(jiān)測應用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1年
7 張博;個人遠程醫(yī)療監(jiān)護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楊旭;頭部組織電導率分布對等效偶極子定位影響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工研究所);2005年
9 石金蘭;面向智能服裝的亞健康評估系統(tǒng)的研究[D];東華大學;2008年
10 龔淑華;基于二維心室模型的心電圖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改變人類社會的通信技術[J];農村電氣化;2002年03期
2 Wadi D·Haddad,Alexandra Draxler,肖俊洪;信息通信技術與教育:如何實現(xiàn)完美結合[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03期
3 王兵;論通信技術的社會化[J];前沿;2003年06期
4 陶智勇;對近幾年熱門通信技術的反思[J];通訊世界;2003年10期
5 ;BBS[J];通信技術;2004年07期
6 陳如明,內海善雄;信息通信技術: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J];中國無線電;2004年05期
7 劉振江;3G通信技術與設備采購供應研討會在京舉行[J];當代通信;2004年21期
8 本刊編輯部;;廣西通信技術征稿啟事[J];廣西通信技術;2006年01期
9 萬少云;;淺談高職通信技術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10 本刊編輯部;;廣西通信技術征稿啟事[J];廣西通信技術;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通信技術》征稿啟事[A];第十一屆保密通信與信息安全現(xiàn)狀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周義偉;;九十年代通信技術發(fā)展趨勢[A];四川省通信學會一九九二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2年
3 靳銳敏;王樸;;信息通信技術促進和改變了媒體發(fā)展[A];兩化融合與物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李虎;劉劍;王智森;;通信技術中的數(shù)學方法[A];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趙鑫;牟立帥;;通信技術的發(fā)展[A];第二十五屆中國(天津)2011’IT、網(wǎng)絡、信息技術、電子、儀器儀表創(chuàng)新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陳錕;安娜;王艷聰;;通信技術之IP電話[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信息化與社會發(fā)展學術討論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7 張進;白文樂;;高職院校3G通信技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A];2011年全國電子信息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李強;;3G時代通信技術工程應用展望[A];山東省石油學會油田電力、通信及自動化技術研討會優(yōu)秀工程技術論文集[C];2009年
9 先龍忠;;多種通信技術在抗冰保電中的應用[A];2008年抗冰保電技術論壇論文集(二)[C];2008年
10 先龍忠;;多種通信技術在抗冰保電中的應用[A];2008年抗冰保電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國際電信聯(lián)盟秘書長 內海善雄;信息通信技術: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N];通信產業(yè)報;2004年
2 全國婦聯(lián)兒童工作部副部長 陳曉霞;青少年是信息通信技術的最大受益者[N];中國電子報;2007年
3 吳月輝;全球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yè)大幅增長[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陳勛燕;張國有:信息通信技術加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N];通信信息報;2004年
5 記者 卞晨光;全球信息通信技術及發(fā)展聯(lián)盟成立[N];科技日報;2006年
6 韓永軍;青少年是信息通信技術的最大受益者[N];人民郵電;2007年
7 王開福;中加加強信息與通信技術合作 在軟件等多個領域達成共識[N];中國電子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韓敘;持續(xù)創(chuàng)新贏得發(fā)展先機[N];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9 記者 趙媛;未來5G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發(fā)布5G技術白皮書[N];人民郵電;2014年
10 普天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毛武興;信息通信技術發(fā)展的回顧與展望[N];中國電子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Khizer Hayat Khuhawar;信息通信技術與減貧[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2 Hamza I.Bangura;信息和通信技術對于塞拉利昂非正式部門研究發(fā)展的影響[D];天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露霞;新加坡信息通信技術發(fā)展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2 劉志雄;基于GPRS通信技術的數(shù)據(jù)中繼的研究與應用[D];廈門大學;2008年
3 曾郁洋;大學英語教師使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態(tài)度調查[D];湖南大學;2013年
4 張輝;衛(wèi)星重疊通信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5 歐陽曄;通信技術在物流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6 Maria Vittoria GRILLI;[D];復旦大學;2012年
7 楊永健;中小通信技術服務企業(yè)客戶關系管理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8 徐斐;3G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D];黑龍江大學;2010年
9 王亞;基于Windows Mobile的木馬關鍵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張正國;通信技術進化中的創(chuàng)造和選擇[D];東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3970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39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