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波束形成通信系統(tǒng)有效容量分析
本文選題:有效容量 + 多輸入多輸出 ; 參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摘要】:研究了基于波束形成技術的多輸入多輸出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有效容量的問題.考慮在調制類型(M-QAM或者M-PSK)受約束的前提下,以多輸入多輸出波束形成技術中具有代表性的傳輸方案:以最大合并比傳輸為背景,推導了有效容量的閉合表達式.仿真結果不僅證明了性能分析的有效性,還展示了在不同天線配置下,有效容量與平均信噪比和QoS參數的關系.
[Abstract]:The effective capacity of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based on beamforming technology is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odulation type (M-QAM or M-PSK) is constrained, the closed expression of effective capacity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aximum combining ratio transmission,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transmission scheme in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beamforming technolog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not only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but als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 capacity and the averag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QoS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antenna configurations.
【作者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綜合業(yè)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電子系統(tǒng)設備工程公司研究所;
【基金】:國家973計劃資助項目(2009CB3204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201135)
【分類號】:TN92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蓓;邱玲;;時變信道下基于有效容量的OFDMA系統(tǒng)資源分配方案[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馮正勇;無線網絡視頻流傳輸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寶玉;盧光躍;;基于相關信道統(tǒng)計的有限速率反饋波束形成[J];電訊技術;2010年07期
2 王勇;廖桂生;王喜媛;;MIMO系統(tǒng)空時特征波束性能分析[J];電波科學學報;2009年02期
3 郭會茹;盧光躍;孫長印;;協(xié)作多點傳輸技術原理及仿真分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王文杰;張瑩;;MIMO系統(tǒng)的發(fā)射天線選擇及自適應鏈路實現[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7年08期
5 王昆,王宇,蔣蜀革,邢濤,王硯方;數字多波束形成在SHARC處理器上的實現[J];數據采集與處理;1999年04期
6 林峰,倪巍,王宗欣;智能天線中一種抑制干擾的波束形成算法[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7 張蓓,李學武,郭寧;智能天線下行鏈路的波束形成技術與應用[J];無線電工程;2003年10期
8 賈樹恒;豆根生;;智能天線技術在TD-SCDMA系統(tǒng)中的應用[J];中州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9 吳曼青,王炎,靳學明;收發(fā)全數字波束形成相控陣雷達關鍵技術研究[J];系統(tǒng)工程與電子技術;2001年04期
10 馬靜,史小衛(wèi);智能天線波束形成原理與實現[J];電信快報;200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劉威;彭節(jié);張衛(wèi)清;陳紹勇;;認知無線電通信MIMO子系統(tǒng)設計[A];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Ⅱ)[C];2008年
2 鄢社鋒;馬遠良;;基于二階錐規(guī)劃的穩(wěn)健高增益波束形成[A];2004年全國水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唐建生;孫超;;基于子陣合成的寬帶波束形成方法[A];中國聲學學會2005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5]論文集[C];2005年
4 蔣斌;許勇;楊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球面麥克風陣列波束形成技術[A];中國聲學學會2009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9]論文集[C];2009年
5 胡鵬;楊士莪;;虛擬陣元的恒定束寬波束形成方法研究[A];中國聲學學會2005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5]論文集[C];2005年
6 呂楊;劉棱;蔡志明;;數字內插波束形成效能評估[A];2009年全國水聲學學術交流暨水聲學分會換屆改選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余江;陳英梅;李敏;;空時塊碼與波束形成結合方案及性能分析[A];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09年
8 陳琳;錢進;;一種改進的寬帶MVDR波束形成[A];中國聲學學會2005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5]論文集[C];2005年
9 張家為;余珍;;矢量傳感器的指向性及其信號處理技術研究[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十一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姜斌;韓樹平;衣壟諱;;均勻圓陣MVDR波束形成算法研究[A];2009年浙蘇黑魯津四省一市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朗訊芯片實現多輸入多輸出技術[N];人民郵電;2003年
2 冉隆科;500M WLAN 無線走向高速[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3 ;WLAN技術取得突破[N];計算機世界;2003年
4 ;新技術擴容小靈通網絡[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4年
5 高愉;MIMO增強無線性能[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6 ;智能天線的實現方案[N];人民郵電;2002年
7 ;諾西進行全球首次LTE—Advanced演示[N];人民郵電;2008年
8 羅軍;星上數字信號處理器[N];中國航天報;2001年
9 張志剛;企業(yè)也能用上DWDM[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10 ;MIMO開辟多條無線快車道[N];網絡世界;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磊;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的自適應與協(xié)作波束形成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李杰;穩(wěn)健波束形成與稀疏空間譜估計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3 李釗;MIMO無線通信自適應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4 李婷婷;四階累積量波束形成及其在水下目標探測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5 孫勝賢;多用戶記憶MIMO系統(tǒng)容量與聯(lián)合收發(fā)波束形成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6 蔣元曦;使用波束形成天線的視頻多播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7 崔s,
本文編號:21128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11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