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干擾機對抗SAR雙通道干擾對消技術(shù)的研究
本文選題:電子對抗 + 合成孔徑雷達 ; 參考:《電子與信息學報》2014年04期
【摘要】:雙通道合成孔徑雷達(SAR)和單航過的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固定的單站有源干擾機所發(fā)射的干擾信號到兩通道的相位差是緩變的,可以被用來做干擾對消。該文提出利用雙(多)干擾機對抗雙通道干擾對消的方法,分析了雙通道對消原理和雙干擾機的信號特點,給出了雙干擾機的干涉相位條件,討論了干擾機干涉相位的估計方法。理論分析和仿真實驗表明,該方法能有效減弱雙通道雷達的抗干擾能力。
[Abstract]:Two-channe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and single pass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have strong anti-jamming capability. The 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ference signal transmitted by a fixed single-station active jammer and the two channels is slow and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using double (multiple) jammer to counteract dual chann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s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channel cancellation and the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channel interference machine are analyzed. The interference phase condition of double interference machine is given.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interference phase of jammer is discuss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nti-jamming capability of dual-channel radar.
【作者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攻防對抗與仿真技術(sh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十二五”預研基金(41101020301)資助課題
【分類號】:TN9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魯才,王耀南,毛六平;基于小波變換和中值濾波的InSAR干涉圖像濾波方法[J];測繪學報;2005年02期
2 李兵,洪文;合成孔徑雷達噪聲干擾研究[J];電子學報;2004年12期
3 甘榮兵,王建國,何川;雙天線對消彈射式干擾中的相位估計[J];電子學報;2005年09期
4 唐波;王衛(wèi)延;;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抗干擾性能分析[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6年10期
5 姜麗敏;陳曙暄;向茂生;;一種基于連接點的機載InSAR區(qū)域網(wǎng)DEM重建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年11期
6 劉楠;劉昕;張娟;張林讓;;非正交發(fā)射的寬域高分辨MIMO InSAR成像模式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2年01期
7 朱磊;水鵬朗;程冬;;基于混合迭代濾波的SAR圖像相干斑抑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2年05期
8 李光廷;禹衛(wèi)東;;基于自適應Bilateral濾波的SAR圖像相干斑抑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2年05期
9 唐波;;干擾機運動對InSAR雙通道抑制的影響[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8年S2期
10 唐波;;干擾機運動對SAR方位雙通道抑制的影響[J];雷達科學與技術(shù);200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查顯杰;傅容珊;戴志陽;劉斌;邵志剛;薛霆哠;;基于小波包變換的SAR干涉圖去噪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常越;楊萬麟;;ICA在合成孔徑雷達抗噪聲干擾中的應用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 蔣廷臣;張勤;周立;焦明連;王秀萍;;基于小波方法的非線性回歸模型研究[J];測繪學報;2006年04期
4 蔡國林;劉國祥;李永樹;;一種基于小波相位分析的InSAR干涉圖濾波算法[J];測繪學報;2008年03期
5 黃世奇;劉代志;胡明星;王仕成;;基于小波變換的多時相SAR圖像變化檢測技術(shù)[J];測繪學報;2010年02期
6 白雪茹;孫光才;周峰;邢孟道;保錚;;基于旋轉(zhuǎn)角反射器的ISAR干擾新方法[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5期
7 王偉;王國玉;陳永光;;基于最小熵的SAR干擾圖像配準與評估研究[J];電光與控制;2008年06期
8 李京生;孫進平;毛士藝;;一種基于STAP的多通道SAR噪聲干擾抑制方法[J];電光與控制;2008年12期
9 柏仲干;謝虹;馬孝尊;童旭平;陳麗;;SAR干擾/抗干擾技術(shù)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電光與控制;2012年02期
10 焦明連;蔣廷臣;;基于小波方法和Kriging估計的GPS高程轉(zhuǎn)換[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唐波;;雙干擾機運動對SAR干擾效果的影響[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晨;干涉合成孔徑雷達高程測量技術(shù)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查顯杰;InSAR形變測量及其在地震學中應用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3 靳國旺;InSAR獲取高精度DEM關(guān)鍵處理技術(shù)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4 代大海;極化雷達成像及目標特征提取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8年
5 李江源;高分辨SAR干擾機理與高效干擾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6 魏青;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方法與對合成孔徑雷達干擾方法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7 李明喜;基于多源圖像融合的收獲目標準確定位研究[D];江蘇大學;2008年
8 彭曙蓉;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技術(shù)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9 石曉進;星載干涉合成孔徑雷達信號處理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9年
10 蔡國林;星載InSAR數(shù)據(jù)處理中的幾個關(guān)鍵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偉;雙基SAR干擾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劉天鵬;寬帶DRFM相參性分析與對抗技術(shù)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3 曹將兵;InSAR中干涉條紋圖濾波方法的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4 常越;基于ICA的SAR抗干擾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5 劉子龍;星載InSAR信號處理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6 蘇利利;人臉識別技術(shù)在智能化小區(qū)中的應用[D];燕山大學;2009年
7 劉之幸;基于2-D混合變換與濾波的SAR圖像處理[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8 張志斌;干涉SAR合成相位展開算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楊曉光;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方法與干擾方法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f ;雙基SAR干擾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東輝,吳一戎;合成孔徑雷達散射波干擾研究[J];電子學報;2002年12期
2 王盛利,于立,倪晉鱗,張光義;合成孔徑雷達的有源欺騙干擾方法研究[J];電子學報;2003年12期
3 吳亞東;孫世新;;基于二維小波收縮與非線性擴散的混合圖像去噪算法[J];電子學報;2006年01期
4 馬曉巖;秦江敏;賀照輝;楊軍;魯千紅;;抑制SAR壓制性干擾的三通道對消方法[J];電子學報;2007年06期
5 鳳宏曉;侯彪;焦李成;卜曉明;;基于非下采樣Contourlet域局部高斯模型和MAP的SAR圖像相干斑抑制[J];電子學報;2010年04期
6 常霞;焦李成;劉芳;沙宇恒;;基于斑點方差估計的非下采樣Contourlet域SAR圖像去噪[J];電子學報;2010年06期
7 吳一戎,胡東輝;一種新的合成孔徑雷達壓制干擾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2年11期
8 唐波;王衛(wèi)延;;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抗干擾性能分析[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6年10期
9 柳祥樂;宋岳鵬;楊汝良;;采用酉ESPRIT算法處理多基線InSAR層疊效應[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8年07期
10 鳳宏曉;焦李成;侯彪;;基于局部平移瑞利分布模型的SAR圖像相干斑抑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永華;合成孔徑雷達對抗技術(shù)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導航、電子對抗、制導[J];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1995年05期
2 ;導航、電子對抗、制導[J];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1995年02期
3 ;導航、電子對抗、制導[J];中國無線電電子學文摘;1998年02期
4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對抗分會第十三屆學術(shù)年會會議紀要[J];電子對抗;2003年06期
5 ;《艦船電子對抗》2004年總索引[J];艦船電子對抗;2004年06期
6 宋汝剛;;信息作戰(zhàn)條件下的電子對抗[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年25期
7 王少華;印世平;秦曉磊;;毫米波雷達在軍事對抗中的應用[J];四川兵工學報;2010年05期
8 ;電子對抗文章篇目輯覽[J];航天電子對抗;1990年02期
9 章耐芳;;從艦載防御系統(tǒng)談對反艦導彈的系統(tǒng)對抗[J];航天電子對抗;1992年01期
10 ;《艦船電子對抗》1995年總索引[J];艦船電子對抗;199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長有;焦豐;安化海;;軍事電子系統(tǒng)—電子對抗[A];中國電子學會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曾琪明;劉瑞宏;;干涉合成孔徑雷達圖像處理系統(tǒng)設(shè)計[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馬超;單新建;;基于ERS-1/2的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相干退化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遙感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張彪;何宜軍;;海浪譜與交叉軌跡干涉合成孔徑雷達相位譜轉(zhuǎn)化方法及數(shù)值模擬[A];第二屆微波遙感技術(shù)研討會摘要全集[C];2006年
5 呂貴洲;樊世友;楊潤生;;電子對抗中防空雷達干擾技術(shù)概述[A];中國電子學會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李可心;劉彬斌;;雷達對抗發(fā)展趨勢芻議[A];2006通信理論與技術(shù)新進展——第十一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史青;陳國良;劉曉榮;;電子對抗部隊應對軍事突發(fā)事件的心理防御措施研究[A];第四屆全國災害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暨第二屆“華森杯”災害醫(yī)學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評審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7年
8 李俊;;基于HLA的電子對抗區(qū)域表示法[A];系統(tǒng)仿真技術(shù)及其應用(第7卷)——'2005系統(tǒng)仿真技術(shù)及其應用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選編[C];2005年
9 李俊;;基于HLA的電子對抗仿真系統(tǒng)設(shè)計[A];系統(tǒng)仿真技術(shù)及其應用(第7卷)——'2005系統(tǒng)仿真技術(shù)及其應用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選編[C];2005年
10 莫世禹;;現(xiàn)代戰(zhàn)爭軍事通信對抗技術(shù)[A];武漢市首屆學術(shù)年會通信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立靜;周曉波:“兵勁兒”十足的老總[N];中國國防報;2008年
2 通訊員 彭延虎 王明金;某電子對抗團新裝備一個月形成戰(zhàn)斗力[N];科技日報;2000年
3 金華建;把提高學習能力作為信息化建設(shè)的“基礎(chǔ)工程”[N];戰(zhàn)士報;2004年
4 呂麒麟;加鋼淬火礪利劍 固根強本謀打贏[N];戰(zhàn)士報;2000年
5 李洪波 金華建;信息嵌入 綜合集成[N];戰(zhàn)士報;2004年
6 李向陽邋趙劍波 呂海華;基礎(chǔ)課堂走出科研專家[N];解放軍報;2008年
7 李和森 余柏華 呂麒麟;技術(shù)革新陣地上的攻關(guān)手[N];戰(zhàn)士報;2000年
8 余柏華 于玉崗 李洪波;“實”團長[N];戰(zhàn)士報;2004年
9 李洪波 金華建;士官家屬樓的牌子撤了[N];戰(zhàn)士報;2004年
10 李洪波 王永華;創(chuàng)新后還要大膽應用[N];戰(zhàn)士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波;合成孔徑雷達的電子戰(zhàn)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5年
2 姜寧;電子對抗仿真系統(tǒng)中的多屬性決策理論模型與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3 甘建超;混沌信號處理在雷達和通信對抗中的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4 張彪;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海浪遙感理論與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馬超;基于星載D-INSAR技術(shù)的地表同震形變及震源特征參數(shù)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5年
6 苗慧;機載SAR定位精度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7年
7 穆冬;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shù)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1年
8 陶濵;干涉合成孔徑雷達數(shù)據(jù)處理及仿真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3年
9 汪魯才;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成像的信息處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10 武楠;干涉合成孔徑雷達信號處理技術(shù)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翟曉峰;資源調(diào)度機制的研究及其在電子對抗中的應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2 劉志銘;干涉合成孔徑雷達相位解纏算法的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4年
3 肖笛;電子對抗中三維仿真關(guān)鍵技術(shù)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4 單世鐸;InSAR平地效應去除及相位噪聲抑制方法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5 段建華;干涉合成孔徑雷達相位解纏算法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6 師瑞榮;機載SAR干涉成像算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電子學研究所);2002年
7 李偉;超短波跳頻電臺干擾信號的產(chǎn)生及FPGA實現(xiàn)[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4年
8 王強;基于DIS的海上電子對抗仿真原型系統(tǒng)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0年
9 張繼超;InSAR影像提取DEM的實用化方法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2年
10 王清泉;快速單站無源定位技術(sh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947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994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