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OFDM技術的低功耗光纖通道網(wǎng)絡結構
本文選題:光纖通道 + 正交頻分復用 ; 參考:《光通信技術》2015年11期
【摘要】:提出了一種基于光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術的低功耗光纖通道網(wǎng)絡結構,利用該網(wǎng)絡的高頻譜效率特性,設計了一種基于時域/頻域二維帶寬分配的節(jié)點接入方式,使得網(wǎng)絡接入帶寬能夠精細調制,解決了現(xiàn)有光纖通道技術中交換式拓撲網(wǎng)絡功耗較高的問題。
[Abstract]:A low power optical fiber channel network structure based on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techniqu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igh spectral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a node access scheme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bandwidth allocation in time / frequency domain is designed. It makes the network access bandwidth fine modul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high power consumption of switching topology network in the existing optical fiber channel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第二炮兵駐成都地區(qū)專裝軍事代表室;
【分類號】:TN929.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原榮;;光正交頻分復用(OFDM)光纖通信系統(tǒng)綜述[J];光通信技術;2011年08期
2 伍仕寶;湯磊;陳明華;;OFDM-PON技術及其應用[J];光通信研究;2012年06期
3 方武良;張俊文;侯春寧;劉霄;鄭曦;黃德修;遲楠;;新型信息處理技術在光無源接入網(wǎng)中的應用[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9年12期
4 林如儉;宋英雄;張林;;論OFDM-PON與WDM-PON[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07期
5 汪敏;張倩武;張林;宋英雄;李迎春;林如儉;;基于中心化梳狀光源的125 Gbit/s全光OFDM-PON接入網(wǎng)架構[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6 唐文杰;存儲區(qū)域網(wǎng)絡(SAN)與光纖通道(FC)[J];現(xiàn)代電視技術;2003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晨;OFDM-PON中無源ONU的實現(xiàn)方法及實驗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敏;羅清龍;白成林;張帥;;基于偏振復用的WDM-OFDM-PON[J];光通信技術;2012年08期
2 趙雙樂;;高速光纖通信系統(tǒng)中復用技術的關鍵器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年06期
3 栗曉冉;劉逢清;;再調制OFDM-WDM-PON傳輸性能研究[J];光通信技術;2014年10期
4 李方健;;自適應調制的正交頻分復用多模光纖通信系統(tǒng)性能分析[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年24期
5 張春蕾;張亮;馬志程;張風環(huán);劉躍遙;;聯(lián)合改進法降低OFDM-PON系統(tǒng)的峰均比[J];光通信技術;2015年01期
6 趙宏大;祁萬春;楊俊義;陳小平;;PON在配電通信網(wǎng)中的應用分析[J];電氣應用;2013年S2期
7 張春蕾;張亮;肖梟;趙璐;;限幅預失真和RSOA實現(xiàn)OFDM-PON的無色ONU[J];光通信技術;2015年09期
8 林如儉;宋英雄;張林;;論OFDM-PON與WDM-PON[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07期
9 李榮玲;張俊文;邵宇豐;方武良;遲楠;;射頻無源光網(wǎng)絡中幾種新技術的研究[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10期
10 吳勝;;PON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及應用前景分析[J];科技促進發(fā)展(應用版);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飛翔;任宏亮;章旌紅;覃亞麗;溫浩;;基于RSOA和高階QAM調制的OFDMA-PON上行傳輸系統(tǒng)[A];信號處理在生儀201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明濤;下一代光接入網(wǎng)中基于SOA/RSOA的光信號處理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奇;基于Windows和SQL數(shù)據(jù)庫的FC協(xié)議分析器軟件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黃建;OFDM-PON系統(tǒng)架構及性能改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3 張瓊麗;基于OFDMA的城域接入網(wǎng)絡結構設計與實現(xiàn)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4 陳海靈;WDM-PON中動態(tài)波長分配算法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3年
5 趙鵬;基于OFDM-PON動態(tài)帶寬分配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6 張慧;基于低成本無色ONU的OFDM無源光網(wǎng)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7 馮俊飛;OFDM-PON自適應調制算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上海大學;2014年
8 肖鑫;RoF和WDM-PON融合系統(tǒng)的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4年
9 王玉華;OFDM-PON上行設計與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曹陽;基于彈性光網(wǎng)絡的ring-cover保護技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何寧,熊劍平,蔣昌龍;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接口—光纖通道[J];電訊技術;2001年01期
2 邱琪,邱昆;寬帶光纖接入網(wǎng)[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3 黃博;劉紅星;梁耀雄;王雪;劉宏;李蔚;黃德修;遲楠;;混合調制方式在無源光接入網(wǎng)中的應用(本期優(yōu)秀論文)[J];光通信技術;2008年08期
4 左建;杜春生;;EPON與GPON比較分析[J];廣東通信技術;2006年08期
5 壽國礎;胡怡紅;郭志剛;錢宗玨;;頻譜分割波分復用無源光網(wǎng)絡及色散影響[J];光學學報;2009年02期
6 方武良;張俊文;侯春寧;劉霄;鄭曦;黃德修;遲楠;;新型信息處理技術在光無源接入網(wǎng)中的應用[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9年12期
7 林如儉;宋英雄;張林;;論OFDM-PON與WDM-PON[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07期
8 張益民;陳林;曹子崢;董澤;;基于強度調制器的全雙工OFDM-ROF系統(tǒng)實驗研究[J];中國激光;2010年07期
9 向玉;張崇富;尹樹華;陳晨;邱昆;;Multiple-frequency basestation RoF system based on po-larization multiplexed FWM in SOA[J];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1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理解光纖通道域[J];每周電腦報;2007年41期
2 羅昕;張延園;;高性能光纖通道上實現(xiàn)1553B協(xié)議的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8年08期
3 李蘭蘭;;淺談光纖通道技術[J];福建電腦;2012年02期
4 唐勇,潘龍法,徐端頤;光纖通道──連接未來網(wǎng)絡和通道的橋梁[J];電子計算機與外部設備;1998年05期
5 ;光纖通道技術一瞥[J];中國計算機用戶;1998年50期
6 ;建立光纖通道標準[J];每周電腦報;1998年27期
7 魯爾;;第5代光纖通道——新名稱意義何在[J];計算機與網(wǎng)絡;2013年24期
8 ;第六代光纖通道協(xié)議[J];辦公自動化;2014年05期
9 何寧,熊劍平,蔣昌龍;高速數(shù)據(jù)傳輸接口—光纖通道[J];電訊技術;2001年01期
10 高昆,凡叔軍,徐海錚,潘龍法;光纖通道應用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J];光電工程;2004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振;;高頻保護更換為光纖通道的若干問題[A];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電機工程(電力)學會輸配電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科;涂曉東;;光纖通道協(xié)議中運行差距計算[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8年
3 周游;郗紅梅;;基于光纖通道技術的航空測試數(shù)據(jù)整合系統(tǒng)研究[A];2012航空試驗測試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4 張浩華;;基于光纖通道技術的存儲區(qū)域網(wǎng)應用研究[A];中國復合材料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熊劍平;馬騁;何寧;王玉英;楊進;賈惠波;;基于光纖通道(FC)協(xié)議的高速遠程通訊測控鏈路設計[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羅燁;涂曉東;丁林;;基于PCI-Express接口的光纖通道協(xié)議處理卡驅動的研究與實現(xiàn)[A];2009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四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李霖;邱昆;;基于光纖通道協(xié)議的LVDS光纖傳輸系統(tǒng)的接收端設計與實現(xiàn)[A];2008年中國西部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丁林;涂曉東;;光纖通道HBA卡DMA引擎的設計與實現(xiàn)[A];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9 閆大振;;繼電保護光纖通道的調試及安裝工藝[A];華東六省一市電機工程(電力)學會輸配電技術研討會2002年年會山東電機工程學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10 屈俊宏;;利用延時誤碼仿真儀的繼電保護光纖通道仿真測試[A];2010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建苗 編譯;軟件定義世界 光纖通道何去何從[N];計算機世界;2014年
2 任金江 博士;光纖通道高速存儲[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3 謝剛;光纖通道標準[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4 國雁萌;光纖通道重新崛起[N];中國計算機報;2002年
5 清水編譯;光纖通道仍是“重量級冠軍”[N];計算機世界;2006年
6 LSI邏輯公司 Steve Looby;光纖通道漸變中[N];網(wǎng)絡世界;2005年
7 米笑;試制4G光纖通道產品[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8 沈建苗 編譯;光纖通道 風光不再[N];計算機世界;2012年
9 本報記者 郭平;光纖通道:一切由需求決定[N];計算機世界;2014年
10 ;Brocade迎接整合之年[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童薇;高效光纖存儲通道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輝;FC-AE-1553節(jié)點卡軟件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鄒少義;在以太網(wǎng)上運行光纖通道的研究與設計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3 任星偉;光纖通道仲裁環(huán)的優(yōu)化與仿真[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4 劉娟;光纖通道的核心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西安石油大學;2010年
5 周建濤;基于光纖通道的通信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陳偉娜;基于光纖通道技術的易迅空間系統(tǒng)[D];暨南大學;2007年
7 宋少峰;光纖通道在航空計算領域的研究和應用[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高金鵬;以太網(wǎng)光纖通道協(xié)議通用服務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9 王偉;基于光纖通道的多總線融合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10 楊金龍;光纖通道加密交換機的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73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877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