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碼條件下BCH碼的盲識別方法
本文選題:BCH碼 切入點:漢明碼 出處:《計算機應用》2014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針對誤碼條件下的BCH碼盲識別問題,提出了一種低復雜度的算法。現(xiàn)有的對BCH碼的識別方法多采用通用的線性分組碼識別方法,不能同時適用于碼長較長、誤碼率較高時的情況。該算法基于BCH碼是漢明碼的子空間,通過漢明碼的校驗矩陣校驗BCH碼。識別內(nèi)容包括碼長、碼字起點和生成多項式。仿真結果表明:對碼長為1 023的BCH碼,在誤碼率0.5%的條件下,仍能正確識別。
[Abstract]:A low complexity algorithm for blind identification of BCH codes under error code conditions is proposed.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BCH code recognition mostly use general linear block code recognition methods, which can not be applied to long code length at the same time. The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BCH code is the subspace of the hamming code, and checks the BCH code through the check matrix of the hamming cod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BCH code with a code length of 1 023 can still be correctly recogni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rror rate of 0.5%.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
【分類號】:TN91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健;謝锘;周希元;;RS碼的盲識別方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2 聞年成;楊曉靜;;采用秩統(tǒng)計和碼根特征的二進制循環(huán)碼盲識別方法[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10年06期
3 劉健;王曉君;周希元;;基于Walsh-Hadamard變換的卷積碼盲識別[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4期
4 于沛東;李靜;彭華;;一種利用軟判決的信道編碼識別新算法[J];電子學報;2013年02期
5 ;Blind recognition of punctured convolutional cod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2005年04期
6 張永光;;一種Turbo碼編碼參數(shù)的盲識別方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健;林宇生;周希元;;高誤碼(2,1,m)卷積碼盲識別[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2 周亞建;劉健;;(n,n-1,m)卷積碼的盲識別[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3 李相迎;姚秀娟;孟新;;CCSDS-TM傳輸幀識別技術[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4 章麗紅;龔益民;;基于RS算法的漢信碼在金融票據(jù)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0年05期
5 戚林;郝士琦;王勇;;基于GFFT的CCSDS標準RS碼交織識別算法[J];電光與控制;2011年12期
6 張俊;;基于統(tǒng)計特性的LDPC碼分析識別研究[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7 柴先明;蔡凱;呂守業(yè);李湘;徐雪仁;;卷積碼盲識別方法研究[J];電路與系統(tǒng)學報;2010年04期
8 戚林;郝士琦;王磊;王勇;;一種RS碼快速盲識別方法[J];電路與系統(tǒng)學報;2011年02期
9 陳金杰;楊俊安;;基于碼重信息熵低碼率線性分組碼的盲識別[J];電路與系統(tǒng)學報;2012年01期
10 聞年成;楊曉靜;;采用秩統(tǒng)計和碼根特征的二進制循環(huán)碼盲識別方法[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10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健;信道編碼的盲識別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海欣;基于動態(tài)譜接入的變換域通信系統(tǒng)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王平;盲源分離和信道編碼盲識別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宗輝;交織和分組碼參數(shù)盲估計與識別技術[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李志鵬;通信信道編碼中卷積編碼識別[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李林;基于掌紋和雙層編碼的生物特征加密算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於建江;有限域稀疏分解的信道編碼盲識別技術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5 劉菁;卷積碼和循環(huán)碼識別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6 閆郁翰;信道編碼盲識別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杜宇峰;信道編碼分析識別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8 田同旺;卷積碼識別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9 鄭瑞瑞;分組糾錯編碼盲識別的實現(xiàn)技術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10 王翼;卷積編碼盲識別技術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健;謝锘;周希元;;RS碼的盲識別方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2 李勝華;曾祥勇;胡磊;劉合國;;基于兩族函數(shù)的低相關二元序列集構造[J];電子學報;2007年11期
3 劉健;王曉君;周希元;;基于Walsh-Hadamard變換的卷積碼盲識別[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4期
4 甘露;劉宗輝;廖紅舒;李立萍;;卷積交織參數(shù)的盲估計[J];電子學報;2011年09期
5 李國華;循環(huán)碼在數(shù)字通信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2003年07期
6 鄒艷;陸佩忠;朱雪嶺;;軟判決快速相關攻擊新算法與應用[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07年04期
7 林曉嫻;王維歡;;SIMD-BF模型上的并行FWHT算法研究[J];計算機時代;2011年01期
8 鄒艷;陸佩忠;;關鍵方程的新推廣[J];計算機學報;2006年05期
9 薛國慶;李易;柳衛(wèi)平;;系統(tǒng)卷積碼盲識別[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09年02期
10 柴先明;黃知濤;王豐華;周一宇;;信道編碼盲識別問題研究[J];通信對抗;2008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靜;VSAT網(wǎng)盲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開發(fā)[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旭,蘇開娜,段娟;基于統(tǒng)計模式的人臉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年31期
2 陳維克;閆新慶;張柱銀;姚建民;;印鑒識別方法和技術研究[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年12期
3 李瑩;李文舉;寧瑩瑩;;基于知識的車徽識別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7年22期
4 周賢君;胡金演;郭鳳;王圢;;基于融合子空間的人臉識別方法[J];電視技術;2009年S1期
5 張如艷;王士同;;基于重尾噪聲分布特性的多分類人臉識別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2年03期
6 陳利;張利;姚軼嶄;胡衛(wèi)華;;基于時序分析的木馬控制行為識別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3年S1期
7 楊雪蓉;洪宇;馬彬;姚建民;朱巧明;;基于核心詞和實體推理的事件關系識別方法[J];中文信息學報;2014年02期
8 蔡雪君;謝松云;張波;;一種改進的利用五官特征的人臉識別方法[J];計算機仿真;2009年11期
9 魯曉麗;;煤巖識別方法技術分析[J];電子制作;2013年14期
10 于娟;尹積棟;費庶;;基于句法結構分析的同義詞識別方法研究[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13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凱;;建立多維數(shù)據(jù)異常點識別方法的嘗試[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2 張朋柱;韓崇昭;萬百五;;智能決策支持系統(tǒng)中的問題識別方法與實現(xiàn)[A];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2卷)[C];1993年
3 劉麗蘭;劉宏昭;;時間序列模型的識別方法[A];制造技術自動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苗振偉;許勇;楊軍;;超聲波人臉識別方法研究[A];中國聲學學會2007年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5 羅智勇;宋柔;荀恩東;;一種基于可信度的人名識別方法[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張茜;鄭崢;亢一瀾;王娟;仇巍;;基于海量實測數(shù)據(jù)的反演識別方法與盾構裝備載荷的力學建模[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7 趙銳;陳光發(fā);;軍事口令識別的Fuzzy方法探討[A];第二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2年
8 駱玉榮;劉建麗;史曉濤;;一種自動車窗識別方法的設計與實現(xiàn)[A];計算機技術與應用進展·2007——全國第18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CACIS)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9 崔凱華;王國慶;方劍青;李紅軍;賈俊波;馬超;趙燁;張東輝;;基于聲模態(tài)分析的材料識別方法研究[A];現(xiàn)代振動與噪聲技術(第九卷)[C];2011年
10 李洪東;梁逸曾;張志敏;;酵母蛋白組中原生肽識別方法的探索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化學信息學與化學計量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春道;甲魚優(yōu)劣及雌雄的識別方法[N];北京科技報;2003年
2 龐席堂;假幣的識別方法[N];中華合作時報;2003年
3 王修增;手機被盜號的6種識別方法[N];中國保險報;2003年
4 張侃;正品手機電池識別方法[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0年
5 潘 治;德國開發(fā)出癌癥早期識別方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6 新華社記者 段世文;產(chǎn)權證識別方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7 金亮;機器人的情感[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8 宗紹純;如何識別是純奶還是奶飲料?[N];國際商報;2003年
9 黃璐;識別假火車票有絕招[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鄧潔 通訊員 王勇 何玲 梁利源;春運期間留個心眼識別假火車票[N];農(nóng)民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莉莉;競優(yōu)特征的群識別方法及其應用[D];東北大學;2010年
2 陳綿書;計算機人臉識別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3 何光輝;四種人臉識別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4 葉俊勇;人臉檢測與識別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5 佟麗娜;基于力學量信息獲取系統(tǒng)的人體摔倒過程識別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6 肖冰;人臉畫像—照片的合成與識別方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7 王丹;多維多分辨仿生識別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俞王新;計算機人臉檢測與識別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9 范冬梅;基于統(tǒng)計學習的詞義識別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10 張敏貴;基于小波和支持向量機的人臉識別方法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真;貝葉斯人臉識別方法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8年
2 狄遠;轉(zhuǎn)子裂紋基于模型的時域、頻域識別方法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3 邢云;基于壓縮感知理論的人臉識別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懷鵬;運行模態(tài)分析中周期性激勵識別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5 劉文超;基于統(tǒng)計特征的人臉識別方法的分析改進及實現(xiàn)[D];汕頭大學;2006年
6 胡健坤;基于齊次馬爾可夫鏈的中文新術語識別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7 張義;網(wǎng)絡社區(qū)熱點話題識別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呂一;基于現(xiàn)代優(yōu)化算法的曲線識別方法[D];中北大學;2013年
9 潘靜;多光譜圖像人臉識別方法的性能評估[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10 李研;產(chǎn)業(yè)集聚識別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867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58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