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種調(diào)制方式的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策略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多種調(diào)制方式的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策略研究 出處:《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物理層編碼 網(wǎng)絡編碼 中繼網(wǎng)絡 計算轉(zhuǎn)發(fā) nested lattice
【摘要】:當兩個或更多用戶在無線網(wǎng)絡中同時發(fā)送信息時,產(chǎn)生的電磁波信號會在信道中線性疊加,僅需要接收其中一個信號的接收器將其他信號視為干擾。然而,利用近年來新提出的物理層編碼的概念,根據(jù)電磁波的線性疊加特性,將網(wǎng)絡編碼理念應用于物理層,能夠利用這種干擾,并大大提高無線網(wǎng)絡的吞吐量。本文在加性高斯白噪聲雙向中繼信道模型中,研究基于PSK、DPSK、QAM調(diào)制的物理層編碼策略,并利用最大后驗概率估計進行系統(tǒng)性能評估。針對高階調(diào)制的情況,為了避免碼字間串擾并解決大型星座圖可能產(chǎn)生的碼字匱乏問題,由于lattice編碼作為一種線性結(jié)構(gòu)碼在信源和信道編碼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以及其與物理層編碼對碼字要求的匹配性,本文研究nested lattice碼字并在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機制中加以應用,得到了一種能夠逼近高斯信道容量的線性結(jié)構(gòu)碼字編解碼方式,并將其計算轉(zhuǎn)發(fā)的中繼機制與傳統(tǒng)中繼機制進行對比,證明了lattice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性能的優(yōu)越性。
[Abstract]:When two or more users transmit information simultaneously in the wireless network, the result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signal will be linearly superposed in the channel, and the receiver that receives only one of the signals needs to treat the other signals as interference. Based on the new concept of physical layer coding propos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linear superposi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network coding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physical layer, which can make use of this kind of interferenc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throughput of wireless networks. In the additive Gao Si white noise two-way relay channel model, the physical layer coding strategy based on PSKO DPSKN QAM modulatio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avoid the crosstalk between code word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code word shortage in large constellati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aximum a posteriori probability estimation. Because of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lattice code as a linear structure code in the source and channel coding, and its matching with the physical layer cod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word. In this paper, nested lattice codewords are studied and applied in the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 and a linear structure codec scheme is obtained, which can approach Gao Si channel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lay mechanism, the superiority of lattice physical layer network coding performance is proved.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91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安;陶越;蔡躍明;;博弈論在無線通信中的應用專題講座(三) 第5講 物理層安全中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資源分配算法[J];軍事通信技術;2014年01期
2 穆德恒;;100_1000兆位以太網(wǎng)物理層通信的研究分析[J];計算機與網(wǎng)絡;2014年06期
3 呂凌;于宏毅;;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分組的機會中繼[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9年07期
4 羅文宇;金梁;黃開枝;;保障無線物理層安全的不適定理論與應用[J];信號處理;2011年11期
5 楊斌;;無線通信物理層安全技術研究[J];信息網(wǎng)絡安全;2012年06期
6 鄧錦輝;以太網(wǎng)物理層的一致性測試[J];電子產(chǎn)品世界;2003年05期
7 劉衍捷 ,汪一鳴;藍牙測試模式實現(xiàn)及其物理層觀測[J];中國無線電;2004年12期
8 張金寶;鄭洪明;談振輝;;一種基于塊平均互信息率的物理層抽象算法[J];鐵道學報;2010年03期
9 潘鵬貴;許力;林力偉;;無線網(wǎng)絡中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策略研究[J];計算機工程;2011年08期
10 洪濤;宋茂忠;劉渝;;切換天線發(fā)射的低截獲率通信信號物理層安全傳輸[J];應用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文琪;李樂民;;3GPP LTE物理層關鍵技術[A];四川省通信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黃一平;;一種基于TD-SCDMA系統(tǒng)物理層原理的仿真實現(xiàn)[A];2009年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論文集[C];2009年
3 任焱鋒;;基于多天線的802.16e物理層仿真[A];2007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4 芮鶴齡;;高速環(huán)境對TD—SCDMA系統(tǒng)物理層影響研究[A];2008年中國通信學會無線及移動通信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陳宇;唐勇;李雷;蔣建鋒;饒敏;張明德;孫小菡;;考慮了物理層傳輸特性的IP-WDM光網(wǎng)絡業(yè)務分級模型[A];全國第十一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二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OFCIO’2003)論文集[C];2003年
6 王月珍;;1xEV-DO Rev A與Rev 0的技術比較[A];廣東省通信學會2006年度學術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湯銘;泛達推出統(tǒng)一物理層基礎設施策略[N];計算機世界;2008年
2 周;泛達推出統(tǒng)一物理層基礎設施策略[N];電腦商報;2008年
3 張彤;UPI統(tǒng)一物理層基礎設施[N];網(wǎng)絡世界;2008年
4 ;泰克為SATA修訂版3.0物理層測試提供測試文檔[N];電子報;2008年
5 ;TI推出物理層/鏈路控制方案[N];中國電子報;2001年
6 劉喜喜;欲引領未來布線技術走向 泛達發(fā)布UPI策略[N];中國計算機報;2008年
7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有限公司產(chǎn)品支持經(jīng)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層測試瓶頸[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07年
8 本版編譯 周青;MBOA為UWB網(wǎng)絡定義新MAC[N];計算機世界;2004年
9 ;IEEE 802.11系列標準巡禮[N];人民郵電;2002年
10 清水 編譯;802.11n助力下一代無線局域網(wǎng)[N];計算機世界;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濤;無線網(wǎng)絡的物理層安全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2 周敏;基于能效的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3 李娜;多用戶系統(tǒng)的物理層安全性能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4 高暉;無線協(xié)作通信系統(tǒng)中的物理層網(wǎng)絡編碼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5 杜柏生;無線物理層多播中的預編碼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王曉煒;多用戶無線系統(tǒng)中的物理層保密通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7 楊云川;面向物理層安全的預編碼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3573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35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