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激光通信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關鍵技術分析
本文關鍵詞:空間激光通信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關鍵技術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深空光通信 空間激光通信 星載激光通信 機載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網(wǎng)絡
【摘要】:針對目前空間激光通信的背景需求,介紹了國內(nèi)外星、空、地、海等平臺間的空間激光通信研究與試驗現(xiàn)狀。通過對空間激光通信現(xiàn)狀的分析,并結合科研實踐,歸納出空間激光通信的高速率、網(wǎng)絡化、多用途、一體化、多譜段5個未來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從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的光學結構、通信收發(fā)以及環(huán)境影響等方面,著重分析了高質(zhì)量光學系統(tǒng)設計、高精度捕獲對準跟蹤、大氣信道影響補償、高速率高功率發(fā)射、高靈敏度低誤碼探測、一對多通信網(wǎng)絡、平臺振動與姿態(tài)補償、器件部件空間適應性8項關鍵技術,并提出相關技術的解決方法和途徑,進而給出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展示了空間激光通信良好的應用前景。
【作者單位】: 長春理工大學空間光電技術研究所;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關鍵詞】: 深空光通信 空間激光通信 星載激光通信 機載激光通信 激光通信網(wǎng)絡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91338116) 兵器基金(NO.62201070152)
【分類號】:TN929.1
【正文快照】: (1.Institute of Spac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2.Opto-electronics Engineer Institute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0引言空間激光通信是以激光為載波,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李歡;張洪濤;尹福昌;;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中大氣湍流的自適應補償方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2 許楠;劉立人;萬玲玉;孫建鋒;;空間相干激光通信中目標位置誤差的相干探測[J];光學學報;2010年02期
3 劉宏展;紀越峰;許楠;劉立人;;信號與本振光振幅分布對星間相干光通信系統(tǒng)混頻效率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1年10期
4 姜會林;胡源;丁瑩;付強;趙義武;董科研;宋延嵩;婁巖;;空間激光通信組網(wǎng)光學原理研究[J];光學學報;2012年10期
5 單風華;佟首峰;呂春雷;;自由空間光通信APT系統(tǒng)信標探測技術[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Z2期
6 張靚;郭麗紅;劉向南;林一;盧滿宏;;空間激光通信技術最新進展與趨勢[J];飛行器測控學報;2013年04期
7 付強;姜會林;王曉曼;劉智;佟首峰;張立中;;空間激光通信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光學;2012年02期
8 吳從均;顏昌翔;高志良;;空間激光通信發(fā)展概述[J];中國光學;2013年05期
9 王杰華;;NASA將利用國際空間站測試“激光通信光學有效載荷”[J];中國航天;2013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繼禮;趙尚弘;李勇軍;楚興春;李琴;朱子行;石磊;;空間遠場光束對準精度的量子極限[J];光學學報;2011年01期
2 劉宏展;紀越峰;許楠;劉立人;;信號與本振光振幅分布對星間相干光通信系統(tǒng)混頻效率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1年10期
3 王春暉;高龍;龐亞軍;劉磊;李彥超;曲楊;;光束分束比對2μm平衡式相干探測系統(tǒng)信噪比影響的實驗研究[J];光學學報;2011年11期
4 劉宏展;紀越峰;劉立人;;像差對星間相干光通信接收系統(tǒng)誤碼性能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2年01期
5 何寧;謝朝玲;;光束特性對聲光偏轉相干光探測效率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3年02期
6 趙太飛;張愛利;金丹;官亞洲;;無線紫外光非視距通信中鏈路間干擾模型研究[J];光學學報;2013年07期
7 鄭陽;姜會林;佟首峰;鄭建平;賀文俊;;基于相干激光通信空間光混頻器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J];光學學報;2013年07期
8 鄭陽;姜會林;佟首峰;鄭建平;賀文俊;;基于相干激光通信的空間光混頻器光機結構設計[J];光學學報;2013年09期
9 何寧;謝朝玲;郭求實;;聲光偏轉系統(tǒng)光束準直及探測效率研究[J];光通信研究;2013年05期
10 孫莉娜;;計算機通信技術的應用設備開發(fā)分析[J];電子制作;2013年1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解孟其;柯熙政;;無線光副載波信號的循環(huán)譜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博士生學術年會——信息技術與安全專題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祥之;空間光通信擾動補償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夏愛利;基于Shack-Hartmann波前傳感器的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1年
3 武云云;自適應光學技術在大氣光通信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3年
4 李楊;相干場成像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3年
5 黃虎;反饋諧振式激光能量傳輸理論及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6 曹原;基于自由空間信道的量子信息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7 高紫俊;機載光電平臺振動特性測量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年
8 湯偉;高重頻CO_2激光損傷HgCdTe晶體的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吳從均;星間激光通信終端及其實驗室檢測平臺光學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亓波;量子通信光學地面站ATP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麗;強天空背景光條件下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的光斑檢測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2 勝琳;大氣湍流對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影響及測試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3 郭磊;衛(wèi)星光通信中基于強度探測的自適應光學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閆敏;空間相干光通信判決反饋鎖相環(huán)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5 于剛;大氣湍流對空間相干光通信系統(tǒng)性能影響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
6 韓金鳳;基于SPGD的星地光通信相位校正[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7 李楊;無線激光通信系統(tǒng)中反曼徹斯特碼的性能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8 張紹練;大氣激光通信系統(tǒng)中RS編譯碼的仿真與軟硬件實現(xiàn)[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于志良;基于空間激光通信的光混沌保密系統(tǒng)理論與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郎月;高速率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信道編碼技術[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新國,張廣軍,江潔;星敏感器中星圖圖像的星體細分定位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3年09期
2 李英超;胡源;趙義武;丁瑩;姜會林;;發(fā)展空間激光通信,提高對地觀測效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3 馬佳光;;捕獲跟蹤與瞄準系統(tǒng)的基本技術問題[J];光學工程;1989年03期
4 向勁松;潘樂春;;空間相干光通信外差效率及天線像差的影響[J];光電工程;2009年11期
5 傅承毓,馬佳光,葉步霞,汪紅熳,黃永梅;復合軸控制系統(tǒng)應用研究[J];光電工程;1998年04期
6 幺周石;鄧科;李曉峰;;衛(wèi)星相干光通信跟瞄誤差對鏈路性能的影響[J];光電子.激光;2010年06期
7 梁平;趙尚弘;李勇軍;方姚生;馬業(yè)偉;;基于激光鏈路的衛(wèi)星光網(wǎng)絡路由算法[J];光通信技術;2007年05期
8 劉宏展;孫建鋒;劉立人;;空間激光通信技術發(fā)展趨勢分析[J];光通信技術;2010年08期
9 王紹舉;金光;徐開;;高精度激光通信小衛(wèi)星星座仿真平臺設計[J];光學精密工程;2008年08期
10 丁科;黃永梅;馬佳光;付承毓;;抑制光束抖動的快速反射鏡復合控制[J];光學精密工程;2011年09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左海成;大氣湍流影響下衛(wèi)星光通信探測光斑分布與定位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羅鵬芳;低軌道衛(wèi)星激光通信網(wǎng)絡動態(tài)路由策略與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東堂,魏急波,莊釗文;空間激光通信及應用[J];半導體光電;2003年02期
2 ;武大空間激光通信填補國內(nèi)空白[J];光機電信息;2007年12期
3 付強;姜會林;王曉曼;劉智;佟首峰;張立中;;空間激光通信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光學;2012年02期
4 李靜;趙樹波;;空間激光通信技術研究綜述[J];電子測試;2013年Z2期
5 杜筱誠;;迅速發(fā)展中的空間激光通信技術[J];激光與紅外;1978年10期
6 孫東青;空間激光通信的研究與開發(fā)[J];現(xiàn)代通信;1995年10期
7 聶文強,曾小東,詹玉書;空間激光通信技術[J];電子科技;1998年02期
8 謝木軍,付承毓,馬佳光;自由空間激光通信及其關鍵技術[J];光電工程;1999年S1期
9 陳媛,余成波,萬文略;自由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及其發(fā)展[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聞傳花,李玉權;空間激光通信中的光學系統(tǒng)[J];光通信技術;2003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空間激光通信現(xiàn)狀、展望與設想[A];2008中國衛(wèi)星應用大會會議文集[C];2008年
2 蔣麗娟;;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及其發(fā)展[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3 周莉;鄭勇;;自由空間激光通信技術[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吳金泉;宋述燕;林兆祥;;自制自由空間激光通信學生實驗裝置[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蔣麗娟;朱道偉;;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及其發(fā)展[A];'99十一。ㄊ校┕鈱W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高薇;;空間激光通信技術在我國深空探測中的應用初探[A];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陳桂芬;尹福昌;;光放大器在空間激光通信中的應用研究[A];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岳煒;佟首峰;李宏柞;;自由空間激光通信發(fā)射單元電光調(diào)制系統(tǒng)的設計方案[A];2007'儀表,自動化及先進集成技術大會論文集(二)[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婭冰;競相發(fā)展空間激光通信[N];解放軍報;2002年
2 賈彥彬邋本報記者 李林巖;為走向太空“架橋”[N];吉林日報;2007年
3 張全友 記者 趙鳳華;7.5G速率40km距離空間激光通信試驗成功[N];科技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怡;空間激光通信中的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柯善勇;空間激光通信中的信道建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張德瑞;空間激光通信中智能數(shù)據(jù)模擬源的研制[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3 于志良;基于空間激光通信的光混沌保密系統(tǒng)理論與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張令軍;空間激光通信組網(wǎng)跟蹤控制關鍵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5 任斌;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高精度光束伺服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6 程楊;空間激光通信光斑跟蹤系統(tǒng)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7 王連鍇;空間激光通信用半導體激光放大器[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8 吳星煜;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中的調(diào)制與解調(diào)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金英蘭;大氣對空間激光通信的影響及其自適應光學補償效果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2年
10 辛麗偉;自由空間激光通信探測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
,本文編號:10536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105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