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體高分辨率光譜中Lyα森林的演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P1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香濤;褚耀泉;方勵之;M.G.Smith;;類星體分布上的成團性[J];天文學報;1986年02期
2 朱杏芬,褚耀泉;Virgo星系團中星系與類星體成協(xié)[J];天體物理學報;1995年01期
3 陳建生,Donald C.Morton,Bruce A.Peterson,Alan E.Wright,David L.Jauncey;類星體PKS1448—232的吸收線光譜[J];科學通報;1982年17期
4 何香濤;;由物端棱鏡方法得到的NGC1097周圍的類星體[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年01期
5 方勵之,褚耀泉,朱杏芬;宇宙中的暗物質及大尺度結構的形成——用類星體分布的檢驗[J];中國科學A輯;1984年10期
6 程富華,程福臻;IUE衛(wèi)星和類星體的紫外光譜[J];天文學進展;1989年03期
7 李泳,陳建生;與發(fā)射線區(qū)成協(xié)的類星體CIV吸收系統(tǒng)研究(Ⅱ)統(tǒng)計研究(2)[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4期
8 赫然,王嘉力;關于類星體的統(tǒng)計研究[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何香濤;;追逐類星體(1) 類星體的發(fā)現(xiàn)[J];天文愛好者;2006年01期
10 ;第一批恒星的葬禮[J];大科技(科學之謎);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學兵;;LAMOST類星體研究[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4:高能天體物理中的熱點問題[C];2009年
2 張鍇;;SDSS中的部分遮蔽類星體[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積梁;;在1.5GHZ波段對XBLs,RBLs和FSRQs統(tǒng)計研究[A];2006粵港澳天文研究與天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吳學兵;;活動星系核中心黑洞質量及其與寄主星系的關聯(lián)[A];黑洞物理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王挺貴;;大規(guī)模光譜巡天對活動星研究影響[A];中國天文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呂錦華;;正交的多度規(guī)多宇宙時空理論的實驗驗證[A];第十七屆全國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討會暨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呂錦華;;黑洞問題[A];第十七屆全國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討會暨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蔡靈倉;陳其峰;經(jīng)福謙;陳棟泉;;高溫高密度氦的壓縮特性及其結構的分子動力學模擬[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9)[C];1999年
9 楊樹禮;;物理學發(fā)展前沿和我們面臨的困難[A];2005年全國高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楊樹禮;;物理學發(fā)展前沿和我們面臨的困難[A];數(shù)學·物理·力學·高新技術研究進展——2000(8)卷——中國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會第8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邰舉;韓天文學家4天內發(fā)現(xiàn)40顆類星體[N];科技日報;2007年
2 記者 王艷紅;最遙遠類星體中發(fā)現(xiàn)恒星誕生跡象[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3 馮衛(wèi)東;人類和地球都來自于黑洞[N];科技日報;2007年
4 艷紅;以美發(fā)現(xiàn)類星體暗物質暈存在的證據(jù)[N];北京科技報;2003年
5 通訊員 胡勝友邋記者 吳長鋒;我學者首次探測到特殊星系的X射線輻射[N];科技日報;2008年
6 記者 張夢然;宇宙中找尋人類同伴希望渺茫[N];科技日報;2011年
7 小爾;宇宙磁場年齡雖5億 擴張速度卻驚人[N];大眾科技報;2008年
8 大 可;“巡天”印證愛因斯坦“宇宙放大”預言[N];大眾科技報;2005年
9 胡劍;追蹤宇宙“懸案”[N];新清華;2007年
10 本版編輯邋毛黎 何屹 陳超 張浩 毛文波 顧鋼 杜華斌 鄭曉春 鄧國慶 何永晉 邰舉;2007年世界科技發(fā)展回顧(四)[N];科技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鵬;活動星系核窄鐵Kα發(fā)射線和類星體吸收線系統(tǒng)中類銀河系塵埃[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呂連忠;類星體多譜勒紅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7年
3 濮興庭;活動星系核的譜指數(shù)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顧敏峰;AGN中央黑洞質量及輻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2年
5 劉當波;新輻射機制在高能天體物理學中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6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質與演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6年
7 王慧元;類星體寬吸收線區(qū)的共振與電子散射偏振[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8 許云;活動星系核寬線區(qū)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6年
9 戴海峰;活動星系核中窄發(fā)射線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10 周曙白;Blazar天體的光變特性及演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平一鼎;類星體高分辨率光譜中Lyα森林的演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蔣耀妹;類星體高分辨率光譜中Lyα森林的接近效應[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陳志福;SDSS類星體譜線的測量及其應用[D];廣州大學;2011年
4 陳葉;類星體發(fā)射線的應用—估算類星體中心黑洞質量[D];廣州大學;2012年
5 李俊;中等強度射電平譜類星體的光學光譜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徐燕;類星體C IV發(fā)射線的Baldwin效應[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崔全領;NLS1s的多成份擬合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8 黃凱;類星體Fe發(fā)射線產(chǎn)生區(qū)域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永偉;活動星系核中視超光速源的統(tǒng)計研究[D];廣州大學;2008年
10 劉磊;類星體3C 273光變曲線的混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331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63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