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印數(shù)理天文學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8 10:45
【摘要】:印度是中國的近鄰,自西漢時兩國已有交通,,至唐代時達到頂峰。兩國間數(shù)學與天文學交流隨之發(fā)展,引起中外科學史家的關注。天文學在古代中國和印度的傳統(tǒng)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中印天文學之關系的研究,早期討論關注天文學起源問題,近年來通過對兩國數(shù)理天文學問題的研究,討論兩國天文學交流問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印天文歷法著作中具體問題的分析,討論古代印度數(shù)理天文學概貌和涉及兩國歲差、晷影、漏刻等理論的一些具體問題,為全面開展中印數(shù)理天文學比較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礎。全文共分五個部分: 一、 結合古代中印交流的歷史背景,討論了印度數(shù)理天文學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巴比倫、希臘及阿拉伯天文學的特點,并闡述隋唐時期印度天文學在中土的傳播情況。 二、 討論作為古代印度數(shù)理天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印度正弦表。從對印度5~18世紀正弦表的構造方法與特點的分析,指出印度正弦表中既保留了希臘弦表的特點,又有其創(chuàng)造性。印度正弦表隨瞿曇悉達編譯《九執(zhí)歷》傳入中國,但沒有影響中國數(shù)理天文學。 三、 討論中印關于歲差的認識問題,重點分析了中國古代歷法中關于歲差存廢問題的爭議的四個焦點問題,比較了兩國在歲差認識問題上的異同。 四、 通過對從一行《大衍歷》后唐宋金元歷法中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統(tǒng)解讀,說明中國古代獨有的九服晷影算法的造術方法及特征。并由王樸在《欽天歷》中構造的九服晷影函數(shù),導出中國數(shù)理天文學史上第一個函數(shù)關系明確的正切函數(shù)表達式。 五、 討論中國歷法中晷漏算法中的消息定數(shù)。指出從《大衍歷》開始,消息定數(shù)成為唐宋時期歷法中計算晷影、漏刻和昏明中星的共同基礎。并利用球面三角方法,探討消息定數(shù)造術之源及數(shù)理天文學含義。
【圖文】:
圖 2-3 在圓中 作一內接正三角形 ABC為 R 自頂點 A 作 BC 邊的垂線 AD 垂足則 OB=OC=Rsin30接 BD 作 BE=BD 交 AD 于 E 于是三BDE 為等邊三角形 由頂點 E 作 BD 邊的垂 垂足為 G 則 GB=GD=Rsin15復上面的步驟 再連接 BF 以 BF 為邊作
數(shù)表0 度到 81采用差分3 度時 更使用了五次差分表 因此一行點 由差分表的形式可知 只要確定了 x=1計算出來 于是只要有一組晷影長度與太圖 2-4 影長與天頂距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P1-091
本文編號:2604342
【圖文】:
圖 2-3 在圓中 作一內接正三角形 ABC為 R 自頂點 A 作 BC 邊的垂線 AD 垂足則 OB=OC=Rsin30接 BD 作 BE=BD 交 AD 于 E 于是三BDE 為等邊三角形 由頂點 E 作 BD 邊的垂 垂足為 G 則 GB=GD=Rsin15復上面的步驟 再連接 BF 以 BF 為邊作
數(shù)表0 度到 81采用差分3 度時 更使用了五次差分表 因此一行點 由差分表的形式可知 只要確定了 x=1計算出來 于是只要有一組晷影長度與太圖 2-4 影長與天頂距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P1-091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滕艷輝;;古代日食視差理論研究的新進展——評唐泉著《日食與視差》[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唐泉;希臘、印度與中國傳統(tǒng)視差理論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2 吳慧;僧一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麗芳;古代中印晷影測算方法之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043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60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