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表面震波能量與磁場強度的關系
本文選題:太陽 + 日震學。 參考:《天文學報》2012年06期
【摘要】:過去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太陽光球表面,隨著縱向磁場的增強,對應區(qū)域所觀測到的震波能量隨之降低.為了進一步研究震波和磁場的關系,使用日震和磁成像儀(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HMI)的數(shù)據(jù),通過對視向磁場進行勢場外推得到磁場總強度,與震波能量進行關聯(lián).對一定總磁場區(qū)域的p模式震波能量擬合可以得到其隨總磁場強度而變化的關系.研究證實了震波能量與磁場總強度有更強關聯(lián).不同活動區(qū)的結果表明p模式震波能量隨著磁場總強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在500 Gs以下非常接近,在500 Gs至1000 Gs范圍內(nèi)有略微差別.并且p模式震波能量的對數(shù)與總磁場強度有較強的線性相關性.對比邁克爾遜多普勒成像儀(Michelson Doppler Imager,MDI)和HMI得到的結果時發(fā)現(xiàn),雖然MDI觀測的磁場結果整體會比HMI觀測結果偏大,但歸一化p模式震波能量與磁場強度的關系分析對比結果相差不大.
[Abstract]:A series of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nergy of the seismic waves observed in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olar sphere.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wave and the magnetic field, using the data of the 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and magnetic imager, the total intens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is obtained by extrapolating the potential field of the apparent magnetic field,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the wave energ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mode seismic wave energy and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can be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p-mode seismic wave energy in a certain region of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a strong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ismic wave energy and the total intens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active regions show that the energy of the p mod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nd the trend is very close under 500Gs and slightly different in the range of 500Gs to 1000 Gs. Moreover, the logarithm of p mode seismic wave energy has a strong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Michelson Doppler Imager (MDI) and HMI,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observed by MDI are larger than those obtained by HMI,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ized p mode seismic wave energy and the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has little differenc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078004,10933003,11073050)資助
【分類號】:P1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濟民,艾國祥,張洪起,姜升濤;1989年1月14日AR5312活動區(qū)中的耀斑和磁場的關系(英文)[J];天文研究與技術;1989年S1期
2 胡文瑞,張洪起,陳濟民;太陽色球的速度切向間斷面[J];中國科學A輯;1991年01期
3 許敖敖,王同江,唐玉華;太陽活動區(qū)中電流的作用[J];中國科學A輯;1993年12期
4 朱祖彥;δ結構活動區(qū)早期演化的特點[J];紫金山天文臺臺刊;1994年01期
5 吳銘蟾,李治凱;YR80—575號活動區(qū)的大黑子群[J];天文研究與技術;1981年Z1期
6 陳協(xié)珍;趙愛娣;;活動區(qū)形態(tài)發(fā)展與耀斑的關系[J];紫金山天文臺臺刊;1981年01期
7 張勤;AR5395活動區(qū)的太陽耀斑及其地球物理效應[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0年04期
8 紀樹臣,謝瑞祥,黃占奎;AR5395活動區(qū)的微波觀測[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0年04期
9 李維寶,洪琴芳,王洪照,張柏榮;AR5629活動區(qū)的黑子和磁場[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0年04期
10 李久康,曹瑩,李瓊英;AR5629:1989年8月15至17日西邊緣的大環(huán)珥系[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建河;張志芳;謝若梅;鐘天華;田國衛(wèi);;濮陽棉鈴蟲氣象預報模式的建立與應用[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干旱與減災——第六屆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學術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2 賈金明;張明捷;徐巧真;郭明榮;毛桂萍;許慶娥;郭寧寧;;黃河中下游小麥條銹病氣象預報模式的建立與應用[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生態(tài)氣象業(yè)務建設與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預警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3 王立章;楊燕舞;喬啟成;;三維電極反應模式應用于苯酚廢水處理中的回歸分析[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卷)[C];2006年
4 李仕明;張瑞;宋道全;;企業(yè)管理“人格化”模式研究[A];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進展——全國青年管理科學與系統(tǒng)科學論文集(第4卷)[C];1997年
5 李亦軍;楊桂甲;;完善稻麥供種體系 探索統(tǒng)一供種模式[A];論中國種子工程——全國種子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6 張學文;蔡健;;關于拓寬專業(yè)口徑的幾點思考[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8年
7 王會清;方天縱;李翠文;;薊縣五百戶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A];中國水土保持探索與實踐——小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周瑩瑩;;學生品德心理結構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啟示[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蔡廣林;韋化;;網(wǎng)格計算及其在電力系統(tǒng)的應用初探[A];廣西電機工程學會第九屆青年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李俊華;;環(huán)境會計與可持續(xù)發(fā)展[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李南玲;深圳成為吸引外資的“強磁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2 通訊員 孫磊 王磊;無錫高新區(qū):再現(xiàn)日資“強磁場”[N];科技日報;2003年
3 曾寒冰;海峽西岸欲筑“投資強磁場”[N];中國商報;2003年
4 牟永來;我市打造招才引智“強磁場”[N];德州日報;2010年
5 記者 孫晨;中國似建全球強磁場科學中心[N];商務時報;2007年
6 通訊員 王發(fā)祥 湯振龍 曾稼祥;武平構建匯才聚智“強磁場”[N];閩西日報;2011年
7 山竹;強磁場中鋁母線焊接工藝的研究開發(fā)項目通過鑒定[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6年
8 木子 丁曄;我市逐漸形成異地銀行放貸“強磁場”[N];宜興日報;2006年
9 黃巖 黃文利 黃海英 記者 馮志潔;阿城營造招商引資“強磁場”[N];黑龍江日報;2000年
10 宗寶泉 特約通訊員 趙如江;這里形成了集聚人才的“強磁場”[N];科技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恩來;退耕還林工程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2 蓋艷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3 薛偉;現(xiàn)代遠程教育5S學習支持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李平;我國企業(yè)智力資本開發(fā)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5 王海勤;中國石油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6 張小紅;智力資本及其管理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7年
7 李文清;西部產(chǎn)業(yè)集群發(fā)展因素及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8 王歡苗;企業(yè)社區(qū)關系管理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9 李濤;礦業(yè)權二級市場建設模式與交易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10 吳前進;資源型城市經(jīng)濟轉型理論與模式優(yōu)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曉鸝;家長素質與兒童心理健康關系的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2 李慧生;Bragg光纖在光纖放大器中的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3 周復明;中國農(nóng)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初探[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4 張榮霞;公司治理結構模式比較及其發(fā)展趨勢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5 王建國;中學物理教師校本培訓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徐志文;農(nóng)村社區(qū)養(yǎng)老模式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6年
7 洪陽;我國高職鋼琴學科分層次教學可行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英;中學地理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羅發(fā)龍;英國研究生教育外部質量保障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賀妮娜;我國農(nóng)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025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90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