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的第24太陽活動周——新千年的第一個完整的太陽活動周
本文選題:太陽物理 + 黑子活動; 參考:《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10年10期
【摘要】:介紹自2007年下半年到現(xiàn)在的非常低的太陽活動狀況:無黑子活動天數(shù)為16太陽活動周以來最多,不排除24周的無黑子天數(shù)是現(xiàn)代黑子周內(nèi)最多的可能;高緯度(35°)黑子的緯度為12周最低;從2003年11月~2008年9月,較高緯度(20°)每月沒有黑子或只有1個黑子,共計持續(xù)了58個月,也為12周以來第一次觀測到;太陽風速度、太陽風壓、10cm電磁波輻射、太陽極區(qū)磁場、太陽總光度輻射等參量都為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最低.對于這種極低太陽活動的現(xiàn)象,介紹了從當前的日震觀測給予的解釋、也從Gleissberg周期的長尺度、超長太陽活動周期尺度給予了解釋.依據(jù)目前的觀測,我們確定24黑子活動周于2008年11月開始.綜合多種經(jīng)典太陽活動預報方法給出的對24周太陽活動水平的預報,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對24周的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預報,認為24周太陽活動水平估計比23周將要弱30%左右.異常的24太陽活動周為太陽物理和日地關(guān)系物理研究帶來機遇.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very low solar activit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07 to the present: the number of days of sunspot free activity is the most since the 16 solar active weeks,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number of non-sunspot days in 24 weeks is the most in modern sunspot weeks is not excluded. The latitude of the sunspot is the lowest in 12 weeks, and from November 2003 to September 2008, there is no sunspot or only one sunspot per month, for a total of 58 months,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has been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12 weeks. The solar wind pressure of 10 cm electromagnetic wave radiation, the solar pole magnetic field, the total solar luminosity radiation and other parameters are the lowest since the observed data. This phenomenon of extremely low solar activity is explained from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of solar motion, as well as from the long scale of Gleissberg period and the scale of super long period of solar activity. Based on current observations, we have determined that 24 sunspot activity week will begin in November 2008. Combining the forecasts of 24 weeks solar activity level given by various classical solar activity forecasting methods, and the forecast of the future trend of 24 weeks by NASA and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olar activity level of 24 week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30% weaker than that of 23 weeks. The anomalous 24 solar cycle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tudy of heliophysics and solar-terrestrial relation physic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昆明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云南師范大學物理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0636031,10921303,10873032) 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編號:2006CB806300)資助項目
【分類號】:P18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日全食和日環(huán)食相比,哪種現(xiàn)象的科研價值更高?[J];時代風采;2010年02期
2 林雋;王修鵬;蒙盈;;災變理論在太陽物理和天體物理其他研究領(lǐng)域中的應用[J];天文學進展;2010年01期
3 李琪;;磁暴的時間特性及其與行星際南向磁場的關(guān)系研究[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0年02期
4 賀飛鴻;;塵埃吹響集結(jié)號[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0年02期
5 孫百曄;王修林;闞世紅;王長友;;東海海面太陽輻射近60a的變化與赤潮的關(guān)系[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9年01期
6 高凌云;;地球磁層將現(xiàn)裂縫太陽風暴乘機襲來[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09年01期
7 陳春;吳振森;孫樹計;丁宗華;趙振維;班盼盼;;利用神經(jīng)網(wǎng)絡提前24小時預報電離層f_0F_2[J];電波科學學報;2009年01期
8 楊若文;曹杰;黃瑋;年艾冰;;太陽常數(shù)與太陽黑子數(shù)關(guān)系的交叉小波分析[J];科學通報;2009年07期
9 戴君虎;肖樹芳;葛全勝;王夢麥;崔海亭;;蒙元時期陜甘寧交界地區(qū)干濕變化特征[J];地理學報;2009年07期
10 張兆鑫;杜升云;;華北北部地區(qū)地震與太陽活動關(guān)系的統(tǒng)計研究[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俞向明;牛文;;臨安地區(qū)大氣臭氧總量地基和衛(wèi)星觀測比較及其長期特征[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申秀云;;試論歷法與中醫(yī)運氣學的形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運氣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太陽、行星分會場報告摘要[A];中國天文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溫晉;萬衛(wèi)星;丁峰;樂新安;;GPS TEC測量中垂直TEC映射函數(shù)的實驗觀測和統(tǒng)計特性[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王勁松;趙海娟;胡國權(quán);陳安芹;劉丹丹;;中國近50年氣候與太陽活動周關(guān)系的探討[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任志鵬;萬衛(wèi)星;;赤道區(qū)電離層垂直漂移的春秋不對稱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會場、就餐安排[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專題分會五:“太陽物理”日程[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方成;;我國太陽物理的研究新進展和未來展望[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索玉成;韓婧;陳玉蓮;;太陽活動低年高頻傳播的不利因素分析[A];第十二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施智梁 韋夏怡 李學梅;質(zhì)疑氣候變化理論惹惱主流聲音[N];經(jīng)濟參考報;2010年
2 首席記者 黃平;“去年準確預測巫溪滑坡”[N];重慶商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譚娜;預防超級太陽風暴[N];北京科技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張璐 本報實習生 肖駿亮 本報通訊員 張e,
本文編號:18257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82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