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天文學論文 >

基于IGS的TEC赤道異常南-北不對稱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4-21 22:13

  本文選題:電離層 + 赤道異常 ; 參考:《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利用IGS提供的太陽活動第23-24周期間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GPS TEC數(shù)據(jù),分析了東南亞地區(qū)經(jīng)度110°E區(qū)域在不同的太陽活動情況下白天電離層赤道異常(EIA)各參數(shù)的南-北不對稱性變化,以及不對稱性隨太陽活動變化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太陽活動的強弱與赤道異常雙峰強度和雙峰差異大小的關系明顯,赤道異常雙峰在駝峰強度、緯度位置和出現(xiàn)的時間等都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且有比較明顯的南-北不對稱性。在太陽活動高時,EIA雙峰強度差異明顯比太陽活動低時要大,各季節(jié)的峰值強度均值表現(xiàn)為北駝峰比南駝峰強,6-8月份北駝峰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平均比南駝峰出現(xiàn)時間晚約1 h。在太陽活動低時,夏季和秋季節(jié)時北駝峰比南駝峰強,秋冬季節(jié)南駝峰比北駝峰強,且冬季北駝峰出現(xiàn)的時間要比南駝峰早約1 h,在5-9月份期間北駝峰出現(xiàn)的時間要比南駝峰晚約2 h。隨著太陽活動的逐漸升高,冬至期間不對稱性指數(shù)Ia均值增大的趨勢非常明顯。
[Abstract]:Using the GPS TEC data from January 1, 2000 to December 31, 2011, provided by IGS for the solar activity cycle 23-24, The variation of the north-south asymmetry of the ionospheric equatorial anomaly (EIAA) parameters in the longitude 110 擄E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during the day under different solar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ymmetry and the solar activity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of solar activity is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bipeak intensity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eaks. The bipeaks of the equatorial anomaly hav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hump, the position of latitude and the time of appearance. And there is a more obvious north-south asymmetry.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is high, the difference of EIA double peak intensity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at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is lower. The average peak intensity of the north hum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hump in June to August, and the average time of the north hump peak is about 1 hour later than that of the south hump in June and August.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is low, the north hump is stronger than the south hump in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 and the south hump is stronger than the north hump in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 The time of northern hump appeared in winter was about 1 hour earlier than that of south hump, and that of north hump in May and September was about 2 hours later than that of south hump.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olar activity, the average value of Ia increases obviously during the Winter Solstice period.
【作者單位】: 廣州氣象衛(wèi)星地面站;華南理工大學理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基金】: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863)計劃基金資助項目(2012AA121005)
【分類號】:P18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培仁;赤道異常的經(jīng)度效應[J];地球物理學報;1991年02期

2 毛田,萬衛(wèi)星,劉立波;用經(jīng)驗正交函數(shù)構(gòu)造武漢地區(qū)電子濃度總含量的經(jīng)驗模式[J];地球物理學報;2005年04期

3 余濤;萬衛(wèi)星;劉立波;唐偉;欒曉莉;楊光林;;利用IGS數(shù)據(jù)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變化特性[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4期

4 徐振中;王偉民;王博;楊升高;;120°E赤道電離異常區(qū)電子濃度總含量分析與預測[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長壽,資民筠,吳鍵,索玉成,高玉芬;磁暴期內(nèi)中低緯電離層擾動實例分析[J];電波科學學報;1998年01期

2 丁宗華;孫樹計;陳春;趙振維;奚迪龍;;我國東南地區(qū)電離層f_oF_2經(jīng)驗模式及預測[J];電波科學學報;2008年06期

3 洪文佳;寧百齊;胡連歡;萬衛(wèi)星;劉立波;;電離層膠片頻高圖數(shù)字化轉(zhuǎn)換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年01期

4 陳艷玲;黃城;王小亞;鄭大偉;劉國祥;;電離層對SAR干涉測量的影響綜述[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年03期

5 雷霄龍;符養(yǎng);薛震剛;杜曉勇;嚴衛(wèi);李萍;;利用COSMIC數(shù)據(jù)構(gòu)建全球電離層TEC地圖[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年05期

6 李志剛;程宗頤;馮初剛;李偉超;李慧茹;;電離層預報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2期

7 丁宗華;寧百齊;萬衛(wèi)星;;電離層頻高圖參數(shù)的實時自動度量與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4期

8 梅冰;萬衛(wèi)星;;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達觀測的電離層電子濃度剖面的經(jīng)驗正交函數(shù)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8年01期

9 張寶成;歐吉坤;李子申;袁運斌;;利用精密單點定位求解電離層延遲[J];地球物理學報;2011年04期

10 吳禮燕;王同喜;王一舉;;電離層TEC與地方時相關性的數(shù)值分析[J];廣西物理;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熊波;顧潔;毛田;單東明;孫中偉;;地基GPS-TEC反演與中國地區(qū)TEC監(jiān)測系統(tǒng)[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丁宗華;寧百齊;萬衛(wèi)星;;電離層頻高圖參數(shù)的實時自動度量與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shù)論文匯編(第一卷)[C];2008年

3 ;Modeling M(3000)F2 based o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method[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shù)論文匯編[C];2009年

4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odel of total electron content over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shù)論文匯編[C];2009年

5 梅冰;萬衛(wèi)星;;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達觀測的電離層電子濃度剖面的經(jīng)驗正交函數(shù)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shù)論文匯編[C];2009年

6 ;Ionosphere around equinoxes during low solar activity[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7 ;Evaluation of global modeling of M(3000)F2 and hmF2 based on alternativ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xpansions[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8 張亦梅;杜瑞林;;利用IGS和地基GPS數(shù)據(jù)提取分析電離層TEC[A];新世紀觀測技術(shù)發(fā)展及防震減災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翁利斌;方涵先;雷霄龍;楊升高;;相似預報法在電離層TEC短期預報中的應用[A];第七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WAN WeiXing;DING Feng;REN ZhiPeng;ZHANG ManLian;LIU LiBo;NING BaiQi;;Modeling the global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wit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shù)論文匯編——地磁與空間物理研究室[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耿長江;利用地基GNSS數(shù)據(jù)實時監(jiān)測電離層延遲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2 王霄;低緯(海南)地區(qū)電離層變化和擾動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4年

3 柯璇;相域中電離層TEC參數(shù)的分析、建模與預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7年

4 樂新安;中低緯電離層模擬與數(shù)據(jù)同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8年

5 丁宗華;電離層頻高圖自動度量與分析的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6年

6 陳春;電離層F2層臨界頻率的短期和暴時預報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史珂;基于CORS的高原地區(qū)電離層不對稱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靜;熱力學方法在電離層物理研究中的應用探討[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1年

3 劉軍;電離層預報模型研究及震前電離層異常初探[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4 梅冰;非相干散射雷達的電離層電子濃度剖面觀測數(shù)據(jù)的經(jīng)驗正交函數(shù)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7年

5 熊波;GPS信標在電離層研究中的若干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6年

6 王建平;中國及周邊地區(qū)電離層TEC短期預報方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7 武文俊;電離層TEC預報模型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家授時中心);2008年

8 郭曉燕;遼寧地區(qū)電離層參數(shù)fOF2時空演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健,龍其利,權(quán)坤海;新鄉(xiāng)觀測的電離層TEC和板厚的統(tǒng)計與建模研究[J];電波科學學報;1998年03期

2 馬瑞平,徐寄遙,廖懷哲;f_0F_2半年變化的特征和一種可能機制[J];地球物理學報;2002年06期

3 余濤;萬衛(wèi)星;劉立波;欒小麗;唐偉;;電離層電場的半年變化對F2區(qū)峰值電子濃度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3期

4 劉瑞源,權(quán)坤海,戴開良,羅發(fā)根,孫憲儒,,李忠勤;國際參考電離層用于中國地區(qū)時的修正計算方法[J];地球物理學報;1994年04期

5 陳培仁;赤道異常的行星波振蕩[J];空間科學學報;1987年03期

6 梁尚琪;我國電離層基本參量與國際參考模式的比較[J];空間科學學報;1990年02期

7 馬健敏,龍其利;新鄉(xiāng)上空電離層總電子含量的經(jīng)驗模式[J];空間科學學報;1992年01期

8 蔣和榮,楊美華,劉玉玲,武順智;總電子含量的一個統(tǒng)計模式[J];空間科學學報;1993年02期

9 陳艷紅,萬衛(wèi)星,劉立波,李利斌;武漢地區(qū)電離層電子濃度總含量的統(tǒng)計經(jīng)驗模式研究[J];空間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10 余濤,萬衛(wèi)星,劉立波,雷久侯,李小銀;電離層電場半年變化的模擬研究[J];空間科學學報;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水;哨聲和甚低頻發(fā)射[J];自然雜志;1979年06期

2 徐家?guī)r;;雙色和三色觀測在干涉測量中的應用[J];時間頻率學報;1991年02期

3 劉旭春;張正祿;楊軍;;利用GPS監(jiān)測兩起太陽耀斑事件的結(jié)果分析[J];測繪科學;2007年05期

4 韓文q ,鄭怡嘉,柴燕;電離層E_S層對綜合射束污染的初步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6年04期

5 徐文耀;空間電磁環(huán)境和日地系統(tǒng)能量過程的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2年01期

6 RoymondG.Rloble;武鐘秀;;環(huán)球電路:一個未解開的奧秘[J];世界科學;1986年11期

7 張素君;平勁松;洪振杰;韓婷婷;毛曉飛;;星-地無線電掩星技術(shù)探測火星大氣和電離層[J];物理;2009年10期

8 陳開余;羅小輝;周克勝;;炮兵某型通信系統(tǒng)抗太陽活動干擾對策分析[J];艦船電子工程;2010年02期

9 陳培仁;赤道異常的兩日振蕩(英文)[J];天文研究與技術(shù);1990年S1期

10 黃培強;江敦春;蔣龍海;;1958年4月19日武昌地區(qū)日食對電離層的影響[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3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澤榮;張冬婭;胡雄;張訓械;曾楨;李鳳琴;陳世敏;俞偉民;;中頻雷達對太陽耀斑電離層D區(qū)效應觀測[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勁松;Erling Nielsen;;火星電離層的基本形態(tài)[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張藝騰;李磊;馮永勇;;火星空間微量雙陽離子O~(++)含量的探測分析[A];第二十四屆全國空間探測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萬衛(wèi)星;夏淳亮;丁鋒;袁洪;劉立波;寧百齊;;太陽活動高年東亞電離層赤道異常的主要形態(tài)[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5 張素君;平勁松;洪振杰;韓婷婷;毛曉飛;;星—地無線電掩星技術(shù)探測火星大氣和電離層[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史建魁;;火星磁層/電離層及其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張東和;蕭佐;龔建村;劉四清;;2004年4月15日大耀斑期間電離層響應個例分析[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六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C];2003年

8 寧百齊;袁志剛;袁洪;劉立波;萬衛(wèi)星;;高頻多普勒與到達角探測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童冬生;陳出新;;火星磁場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分布[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唐云秋;;太陽第23周軟X射線耀斑的統(tǒng)計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衛(wèi)星遙感技術(shù)進展及應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林志鋒;太陽風暴對通信系統(tǒng)影響多大[N];光明日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王建忠;提升空間天氣業(yè)務能力 確?臻g活動安全[N];中國氣象報;2006年

3 高涵;今年的太陽特別“熱”[N];中國工商報;2000年

4 特邀主持人 李黃;GPS大氣空間參數(shù)測量原理[N];中國氣象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金向農(nóng);太陽活動與人類的生存發(fā)展[N];江蘇科技報;2006年

6 劉莉 周清春;空間天氣預報:預知太陽喜怒哀樂[N];科技日報;2006年

7 吳賢緯;空間天氣信息的應用前景[N];中國氣象報;2003年

8 中科院北京天文臺副研究員 趙復垣;太陽活動與地球環(huán)境[N];北京科技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武鎧 楊建;太空天氣預報為“神六”護航[N];中國航天報;2005年

10 林子;溫室效應還能改變什么?[N];山東科技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楊亞芬;地球、木衛(wèi)一、土衛(wèi)六磁層的初步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9年

2 吳小成;電離層無線電掩星技術(shù)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8年

3 郭鵬;無線電掩星技術(shù)與CHAMP掩星資料反演[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6年

4 韋飛;新一代太陽X-EUV輻射探測器研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藝騰;火星背陽面電子沉降對電離層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8年

2 劉敏;GPS掩星觀測的變分同化技術(shù)[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6年



本文編號:17842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7842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17a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