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動恒星中的元素擴散效應研究
本文關鍵詞: 恒星結(jié)構(gòu)與演化 轉(zhuǎn)動 元素擴散 出處:《大學物理》2013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計算了影響元素擴散過程快慢的3個系數(shù)Deff,Dshear和Dh,根據(jù)轉(zhuǎn)動恒星中的角動量傳輸和元素擴散方程,給出了轉(zhuǎn)動恒星中的元素擴散效應.結(jié)果表明:子午環(huán)流是大質(zhì)量恒星角動量轉(zhuǎn)移的主要物理機制,而剪切湍流是傳輸化學元素的主要機制.增加水平湍流將增加子午環(huán)流和剪切湍流傳輸化學元素的效率.元素擴散效應造成恒星表面有4He和14N元素的超豐和較大的對流核心,使恒星具有較高的光度和較低的中心溫度,對恒星結(jié)構(gòu)與演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Abstract]:Three coefficients, Deff-Dshear and Dh, which affect the speed of element diffusion,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 and element diffusion in rotating stars.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elements in rotating stars is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the main physical mechanism of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 in massive stars. Shear turbulence is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transport of chemical elements. Increasing horizontal turbulence will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nd shear turbulent transport of chemical elements.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elements causes the superstructure of 4He and 14N elements on the surface of stars. Abundant and large convection cores. The higher luminosity and lower central temperature of the star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r.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理學院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天體結(jié)構(gòu)與演化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貴州大學天文聯(lián)合研究中心;
【基金】:貴州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黔教科2010002) 中國科學院天體結(jié)構(gòu)與演化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OP201107)資助
【分類號】:P144.7
【正文快照】: 元素擴散效應改變恒星的化學組成和結(jié)構(gòu),對恒星演化的不同階段,如主序星(化學組成均勻和核心氫聚變成氦的恒星)、紅巨星(氫燃燒結(jié)束后離開主星序,半徑和光度大,光色發(fā)紅的低溫恒星)、AGB星(中心一般為氦或碳氧核心,外層有氫和氦燃燒殼層的恒星)、白矮星(中心無核反應,由簡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彬;低緯子午環(huán)測微器的視柵形式及其觀測原理[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4年02期
2 王曉彬,彭青玉,冒蔚;低緯子午環(huán)配備科學CCD后的課題目標[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7年S1期
3 ;低緯子午環(huán)調(diào)試成功[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9年03期
4 冒蔚 ,李志明 ,胡曉淳 ,張晶 ,彭青玉;低緯子午環(huán)配備CCD探測器(Ⅰ)——觀測原理[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1年01期
5 胡玉平;低緯子午環(huán)儀器誤差的測定及其處理方法[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7年01期
6 陳林飛,王曉彬,冒蔚;配備科學CCD前需要修改和完善的部件[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7年S1期
7 彭青玉,王曉彬;低緯子午環(huán)配備科學CCD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云南天文臺臺刊;1997年S1期
8 ;“低緯子午環(huán)絕對測定原理”鑒定會[J];天文研究與技術;1983年02期
9 張晶 ,彭青玉 ,李志明 ,胡曉淳 ,冒蔚;低緯子午環(huán)配備CCD探測器(Ⅱ)——探測器幾個常數(shù)的測定和有關修正[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1年01期
10 范瑜,李志明,冒蔚;低緯子午環(huán)不同方向放置誤差的測定方法[J];天文研究與技術;199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易照華;;關于平動和引潮力問題[A];第四屆全國日地關系與災害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2 宋漢峰;;太陽內(nèi)部角動量轉(zhuǎn)移的理論模型[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蓋寧;;eps Eridani演化模型和星震分析——重元素擴散效應的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黃潤乾;;轉(zhuǎn)動雙星的演化[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志宏;白希祥;柳衛(wèi)平;郭冰;連鋼;蘇俊;王寶祥;王友寶;顏勝權;曾晟;;不穩(wěn)定核的核天體物理反應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白希祥;;核天體物理學的進展與挑戰(zhàn)[A];第十四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唐逸;人體是由恒星物質(zhì)組成的[N];北京科技報;2006年
2 記者 李宓;地球曾是個大“雪球”,又添新證[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3 本報記者 趙亞輝 李永群;“撞”出月球的奧秘[N];人民日報;2006年
4 記者 毛黎;美研究表明宇宙中或許存在年輕星系[N];科技日報;2009年
5 華凌;火星表層甲烷氣體變化異常[N];科技日報;2009年
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系 劉佳;月球水資源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什么?[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7 張巍巍;哈勃觀測到恒星吞噬行星現(xiàn)象[N];科技日報;2010年
8 劉霞;地球在宇宙中“懷胎”了1億年[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10年
9 記者 毛黎;美法科學家交付火星化學成分分析儀[N];科技日報;2010年
10 張夢然;宇宙最早期恒星并非只有一個[N];科技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彬華;低緯子午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及數(shù)據(jù)預處理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2年
2 唐延柯;類太陽振動恒星模型及星震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8年
3 宋漢峰;相接雙星的物理過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汪志云;湍流應力對中等質(zhì)量恒星結(jié)構(gòu)與演化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566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45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