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勘探展望
發(fā)布時間:2023-09-17 16:01
銀額盆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面積約12.3×104 km2,是中國北方勘探程度較低的陸相斷陷盆地。由于受地表、地下雙復雜條件影響,早期僅在盆地周邊的查干、天草、哈日等凹陷開展了地質特征研究,證實各凹陷具備油氣成藏條件,但整體勘探潛力較低。近年來,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多期野外地質調查、地震、鉆井等資料,對盆地的形成演化和資源潛力進行了重新評價,提出銀額盆地基底形成于二疊紀末期—三疊紀早期,巖性主要為增生—碰撞混雜巖,普遍發(fā)生了中—淺變質;中生代以來,受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影響,歷經6期構造演化,具有殘留、改造盆地特征。殘留的下白堊統(tǒng)巴音戈壁組主要分布于盆地中北部,是主要生烴、成藏層系,評價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約為13.64×108 t。受晚期強烈改造因素影響,保存條件是油氣成藏的關鍵因素,盆地北部的構造活動相對較弱,洼陷區(qū)內存留巴音戈壁組有效烴源巖,是超壓油氣藏的發(fā)育區(qū),成為下步勘探的重點領域。
【文章頁數】:10 頁
【文章目錄】:
1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2 基底的形成演化
3 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
3.1 侏羅紀局部拉張、抬升演化階段
3.2 早白堊世整體拉張斷陷、差異隆升階段
3.3 晚白堊世整體熱沉降階段
3.4 古近紀—第四紀陸內前陸盆地階段
4 油氣成藏特征
5 勘探前景展望
本文編號:3847750
【文章頁數】:10 頁
【文章目錄】:
1 盆地基本地質特征
2 基底的形成演化
3 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
3.1 侏羅紀局部拉張、抬升演化階段
3.2 早白堊世整體拉張斷陷、差異隆升階段
3.3 晚白堊世整體熱沉降階段
3.4 古近紀—第四紀陸內前陸盆地階段
4 油氣成藏特征
5 勘探前景展望
本文編號:38477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84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