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首輪內檢測數據的成品油管道內腐蝕分析及對策
發(fā)布時間:2021-07-09 06:11
為了做好在役成品油管道內腐蝕的監(jiān)測和防控,通過進一步挖掘首輪內檢測數據的價值,提出了分析思路:通過差異分析水線區(qū)域內的內腐蝕絕對深度的離散情況,結合內腐蝕與焊縫、彎頭等管道附件的相對位置以及管道工藝運行情況等數據信息,半定量定位內腐蝕敏感區(qū)。以某成品油管道為例,對兩條管段內的腐蝕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管內的腐蝕集聚是由于管道施工建設期產生的內腐蝕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定位了以管節(jié)為基本單元的腐蝕敏感管段,建議將管道內檢測數據作為工程建設質量評估的關鍵數據,新建管道盡早開展以實施內檢測為目標的管道清管作業(yè),增加清管頻次,盡快將管內鐵銹清除干凈,隨后開展常規(guī)清管作業(yè),從而有效減緩內腐蝕的發(fā)展。(圖2,表4,參20)
【文章來源】:油氣儲運. 2020,39(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某成品油管道QL—ZB管段內腐蝕環(huán)向時鐘位置分布圖
由該成品油管道JN—TA管段內腐蝕環(huán)向時鐘位置(圖2、表3)可見,92 km的管段上存在10 300余處內腐蝕。在部分區(qū)間管段(45 km附近、75~80 km區(qū)間)中,存在除水線區(qū)域外其他時鐘方位均有腐蝕集聚的現象。由表3可見,水線區(qū)域的腐蝕點無論是數量還是占比,均比QL—ZB管段有明顯增長,腐蝕點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向水線區(qū)域集中,75~80 km管段的內腐蝕占全管段內腐蝕的50%以上,但水線區(qū)域的腐蝕也僅占比13%。結合該管段投產運行后的工藝運行情況等,分析如下:(1)75~80 km管段建設施工期間產生了大量的內腐蝕。(2)管道起伏較大,最高點超過600 m,最低點不到200 m,在管道投產運行初期,由于流速不足,管道上傾角較大處的水無法及時清除,同時上游管道的游離水向下游運移的過程中會不斷聚集在下游相對低點處,因此下游管段的腐蝕逐漸向水線區(qū)域集中。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多功能管道內檢測器測試平臺研制[J]. 馬義來,陳金忠,邵衛(wèi)林,王巖. 管道技術與設備. 2020(01)
[2]基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的漏磁內檢測數據分析[J]. 邵衛(wèi)林,陳金忠,馬義來,孟濤,何仁洋. 傳感技術學報. 2019(10)
[3]成品油管道內檢測清管技術[J]. 邵衛(wèi)林,何湋,楊白冰,周地清,梁方興,孟濤,何仁洋,康佐明. 油氣儲運. 2019(11)
[4]管道盜油孔的漏磁內檢測信號識別[J]. 邵衛(wèi)林,陳金忠,馬義來,何仁洋. 無損檢測. 2017(05)
[5]PL19-3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數據評估[J]. 王丹丹,崔礦慶,詹燕紅. 船海工程. 2016(05)
[6]海底管道兩輪漏磁內檢測數據的比對方法[J]. 王丹丹,林曉,駱秀媛,詹燕紅. 船海工程. 2016(03)
[7]顆粒在起伏成品油管道中的沉積運移規(guī)律[J]. 隋冰,劉剛,李博,趙家良,陳雷. 石油學報. 2016(04)
[8]管道內檢測數據對比對完整性評價的影響[J]. 姜曉紅,洪險峰,劉爭,張新榮,陳敏娟. 油氣儲運. 2016(01)
[9]成品油攜水特性對管道內腐蝕的影響[J]. 宋曉琴,熊柯杰,朱建平,余東亮. 油氣儲運. 2015(08)
[10]長輸管道內檢測數據比對國內外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 王良軍,李強,梁菁嬿. 油氣儲運. 2015(03)
博士論文
[1]成品油管道中積液運動特性研究[D]. 許道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3
[2]成品油管道油攜水機理研究[D]. 徐廣麗.中國石油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含水成品油管道內腐蝕機理及攜水特性研究[D]. 趙青.中國石油大學 2011
[2]成品油管道攜水機理數值模擬研究[D]. 張鑫.中國石油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73195
【文章來源】:油氣儲運. 2020,39(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某成品油管道QL—ZB管段內腐蝕環(huán)向時鐘位置分布圖
由該成品油管道JN—TA管段內腐蝕環(huán)向時鐘位置(圖2、表3)可見,92 km的管段上存在10 300余處內腐蝕。在部分區(qū)間管段(45 km附近、75~80 km區(qū)間)中,存在除水線區(qū)域外其他時鐘方位均有腐蝕集聚的現象。由表3可見,水線區(qū)域的腐蝕點無論是數量還是占比,均比QL—ZB管段有明顯增長,腐蝕點從上游到下游逐漸向水線區(qū)域集中,75~80 km管段的內腐蝕占全管段內腐蝕的50%以上,但水線區(qū)域的腐蝕也僅占比13%。結合該管段投產運行后的工藝運行情況等,分析如下:(1)75~80 km管段建設施工期間產生了大量的內腐蝕。(2)管道起伏較大,最高點超過600 m,最低點不到200 m,在管道投產運行初期,由于流速不足,管道上傾角較大處的水無法及時清除,同時上游管道的游離水向下游運移的過程中會不斷聚集在下游相對低點處,因此下游管段的腐蝕逐漸向水線區(qū)域集中。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多功能管道內檢測器測試平臺研制[J]. 馬義來,陳金忠,邵衛(wèi)林,王巖. 管道技術與設備. 2020(01)
[2]基于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的漏磁內檢測數據分析[J]. 邵衛(wèi)林,陳金忠,馬義來,孟濤,何仁洋. 傳感技術學報. 2019(10)
[3]成品油管道內檢測清管技術[J]. 邵衛(wèi)林,何湋,楊白冰,周地清,梁方興,孟濤,何仁洋,康佐明. 油氣儲運. 2019(11)
[4]管道盜油孔的漏磁內檢測信號識別[J]. 邵衛(wèi)林,陳金忠,馬義來,何仁洋. 無損檢測. 2017(05)
[5]PL19-3海底管道漏磁內檢測數據評估[J]. 王丹丹,崔礦慶,詹燕紅. 船海工程. 2016(05)
[6]海底管道兩輪漏磁內檢測數據的比對方法[J]. 王丹丹,林曉,駱秀媛,詹燕紅. 船海工程. 2016(03)
[7]顆粒在起伏成品油管道中的沉積運移規(guī)律[J]. 隋冰,劉剛,李博,趙家良,陳雷. 石油學報. 2016(04)
[8]管道內檢測數據對比對完整性評價的影響[J]. 姜曉紅,洪險峰,劉爭,張新榮,陳敏娟. 油氣儲運. 2016(01)
[9]成品油攜水特性對管道內腐蝕的影響[J]. 宋曉琴,熊柯杰,朱建平,余東亮. 油氣儲運. 2015(08)
[10]長輸管道內檢測數據比對國內外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 王良軍,李強,梁菁嬿. 油氣儲運. 2015(03)
博士論文
[1]成品油管道中積液運動特性研究[D]. 許道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3
[2]成品油管道油攜水機理研究[D]. 徐廣麗.中國石油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含水成品油管道內腐蝕機理及攜水特性研究[D]. 趙青.中國石油大學 2011
[2]成品油管道攜水機理數值模擬研究[D]. 張鑫.中國石油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2731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27319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