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地區(qū)扶余油層沉積微相研究及其對有利砂體的控制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01-05 17:45
近些年來,扶余油層的勘探程度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高,隨著勘探程度不斷加深,在該地區(qū)也獲得了很多相關資料,尤其是對于地震資料來說,已經(jīng)形成了連片和加密的資料群,同時相應的三維工區(qū)面積也變得越來越大。不僅在勘探范圍上變得越來越大,同時對于各種油氣地質勘探理論技術來說,近些年來也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說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高分辨率的地層分析技術等,而且相關的技術還會繼續(xù)完善和提高;谝陨系男沦Y料和新技術,對雙城地區(qū)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繼續(xù)開展了高頻的層序地層、沉積體系以及砂體分布規(guī)律方面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成果就可以更加準確的預測該地區(qū)儲層砂體的具體分布區(qū)域,并指示出對應的勘探區(qū)帶,對于進一步加快該地區(qū)的油氣勘探部署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論文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主要技術理論方法包括:(1)高精度層序地層學;(2)精細沉積體系分析;(3)地震沉積學;(4)地震儲層預測方法等,通過這些技術方法的應用對大慶長垣以東的雙城地區(qū)做了對比分析研究,并將這些方法應用到了建立該地區(qū)高精度層序地層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對該地區(qū)的地震沉積學進行了研究,并結合了井-震技術,同時還給出了對應的大比例尺分布圖...
【文章來源】: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0.1研究思路技術路線圖
于朝陽溝階地以及長春嶺的背斜帶,屬于它們的三級構共為 2000km2,從該地區(qū)的地勢上來看,中間位置較低區(qū)的目的層就是圖中的扶余油層(圖 1.1)。賓縣—王府部地區(qū),在構造上屬松遼盆地東南隆起的一部分,與北d Littke,1999;趙志平等,2010)。凹陷的總體延伸方向要為南部邊界斷裂——向北或北西傾斜的賓縣正斷層和。賓縣—王府凹陷可以劃分為北部的斜坡帶、呼蘭北次部的賓縣凹陷、塘坊鎮(zhèn)斷隆、王府凹陷 6 個構造單元(畢其中,王府凹陷位于松遼盆地東南隆起區(qū)的西北部,朝帶,西北部與三肇凹陷相鄰,是在晚古生代變質巖、巖型的斷凹陷盆地,其發(fā)育經(jīng)歷了“隆起、裂谷、坳陷、了下斷上坳的雙層沉積結構(霍秋立等,1996;蔣興超精度重力及地震新發(fā)現(xiàn)的一個單斷式箕狀斷陷,呈東西向東至木蘭縣東(崔營濱,2006;白奮飛,2008)。
個雙城地區(qū)來說,其東部和南部相對較高,而西北方向則相對較兩隆一凹這樣一種構造格局,整個的構造幅度還是具有很大差異2000m 之間。研究區(qū)斷裂主要受近東西向區(qū)域性張力作用, 因此本與斷陷的走向一致均為 NNE 向或近 SN 向。在反轉構造形成大規(guī)模斷裂反轉, 呈現(xiàn)出下正上逆的性質。斷裂不但是主要的構油氣分布與斷裂有密切關系, 構造運動產(chǎn)生的斷裂, 控制著沉積計表明, 斷裂的延伸長度一般在 3~8km ;斷距一般為 40~75m 面構造斷裂走向主要為南北向和北北東向為主。在剖面上斷裂的 具體表現(xiàn)為(:1)早期發(fā)育的斷裂(斷穿 T5, T4層)為控陷斷裂持續(xù)活動斷穿了 T3層以上的斷裂, 為長期繼承性發(fā)育的斷裂, 對控制作用。(2)中期發(fā)育的斷裂(斷穿 T3-T2層)形成于青山口, 斷裂上大下小, 為青山口組原油向下運移的通道。(3)晚期發(fā)育以上)形成于嫩江組沉積末期及以后時期, 斷裂條數(shù)少, 比較少別斷裂與早期斷裂連續(xù)。上述 3 類斷裂在剖面上的分布情況見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松遼盆地北部汪家屯地區(qū)泉四段沉積相特征[J]. 林鐵峰,胡明毅,蔡全升.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3(05)
[2]大慶長垣扶余油層沉積層序構成及充填響應[J]. 白云風,馮志強,程日輝,任延廣,唐華風.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2(02)
[3]三肇凹陷扶余油層沉積特征及油氣成藏模式[J]. 劉宗堡,呂延防,付曉飛,付廣,李迪,李曉偉.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9(06)
[4]松遼盆地朝長地區(qū)扶楊油層油氣運移模式[J]. 陳昭年,王永卓,王小敏. 斷塊油氣田. 2009(06)
[5]三肇凹陷扶楊油層油氣“倒灌”運聚成藏規(guī)律研究[J]. 付曉飛,平貴東,范瑞東,劉宗堡. 沉積學報. 2009(03)
[6]源外上生下儲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以松遼盆地尚家地區(qū)泉二段為例[J]. 付廣,李曉偉. 巖性油氣藏. 2009(01)
[7]松遼盆地朝長地區(qū)扶余油層的構造演化[J]. 陳昭年,王小敏,陳珊,沈旭友. 現(xiàn)代地質. 2008(04)
[8]三肇凹陷青山口組源巖生成油向下“倒灌”運移層位及其研究意義[J]. 付廣,王有功. 沉積學報. 2008(02)
[9]辮狀河道砂體模擬——以蘇里格6井區(qū)為例[J]. 白全明,樊長栓,李曉茹,陳琰嬋. 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2005(05)
[10]大慶長垣及以東泉三、四段扶楊油層淺水湖泊-三角洲體系沉積特征[J]. 李延平,陳樹民,宋永忠,王始波,宋鐵星,李如一.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5(05)
本文編號:2959039
【文章來源】: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0.1研究思路技術路線圖
于朝陽溝階地以及長春嶺的背斜帶,屬于它們的三級構共為 2000km2,從該地區(qū)的地勢上來看,中間位置較低區(qū)的目的層就是圖中的扶余油層(圖 1.1)。賓縣—王府部地區(qū),在構造上屬松遼盆地東南隆起的一部分,與北d Littke,1999;趙志平等,2010)。凹陷的總體延伸方向要為南部邊界斷裂——向北或北西傾斜的賓縣正斷層和。賓縣—王府凹陷可以劃分為北部的斜坡帶、呼蘭北次部的賓縣凹陷、塘坊鎮(zhèn)斷隆、王府凹陷 6 個構造單元(畢其中,王府凹陷位于松遼盆地東南隆起區(qū)的西北部,朝帶,西北部與三肇凹陷相鄰,是在晚古生代變質巖、巖型的斷凹陷盆地,其發(fā)育經(jīng)歷了“隆起、裂谷、坳陷、了下斷上坳的雙層沉積結構(霍秋立等,1996;蔣興超精度重力及地震新發(fā)現(xiàn)的一個單斷式箕狀斷陷,呈東西向東至木蘭縣東(崔營濱,2006;白奮飛,2008)。
個雙城地區(qū)來說,其東部和南部相對較高,而西北方向則相對較兩隆一凹這樣一種構造格局,整個的構造幅度還是具有很大差異2000m 之間。研究區(qū)斷裂主要受近東西向區(qū)域性張力作用, 因此本與斷陷的走向一致均為 NNE 向或近 SN 向。在反轉構造形成大規(guī)模斷裂反轉, 呈現(xiàn)出下正上逆的性質。斷裂不但是主要的構油氣分布與斷裂有密切關系, 構造運動產(chǎn)生的斷裂, 控制著沉積計表明, 斷裂的延伸長度一般在 3~8km ;斷距一般為 40~75m 面構造斷裂走向主要為南北向和北北東向為主。在剖面上斷裂的 具體表現(xiàn)為(:1)早期發(fā)育的斷裂(斷穿 T5, T4層)為控陷斷裂持續(xù)活動斷穿了 T3層以上的斷裂, 為長期繼承性發(fā)育的斷裂, 對控制作用。(2)中期發(fā)育的斷裂(斷穿 T3-T2層)形成于青山口, 斷裂上大下小, 為青山口組原油向下運移的通道。(3)晚期發(fā)育以上)形成于嫩江組沉積末期及以后時期, 斷裂條數(shù)少, 比較少別斷裂與早期斷裂連續(xù)。上述 3 類斷裂在剖面上的分布情況見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松遼盆地北部汪家屯地區(qū)泉四段沉積相特征[J]. 林鐵峰,胡明毅,蔡全升. 石油天然氣學報. 2013(05)
[2]大慶長垣扶余油層沉積層序構成及充填響應[J]. 白云風,馮志強,程日輝,任延廣,唐華風.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2(02)
[3]三肇凹陷扶余油層沉積特征及油氣成藏模式[J]. 劉宗堡,呂延防,付曉飛,付廣,李迪,李曉偉.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9(06)
[4]松遼盆地朝長地區(qū)扶楊油層油氣運移模式[J]. 陳昭年,王永卓,王小敏. 斷塊油氣田. 2009(06)
[5]三肇凹陷扶楊油層油氣“倒灌”運聚成藏規(guī)律研究[J]. 付曉飛,平貴東,范瑞東,劉宗堡. 沉積學報. 2009(03)
[6]源外上生下儲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以松遼盆地尚家地區(qū)泉二段為例[J]. 付廣,李曉偉. 巖性油氣藏. 2009(01)
[7]松遼盆地朝長地區(qū)扶余油層的構造演化[J]. 陳昭年,王小敏,陳珊,沈旭友. 現(xiàn)代地質. 2008(04)
[8]三肇凹陷青山口組源巖生成油向下“倒灌”運移層位及其研究意義[J]. 付廣,王有功. 沉積學報. 2008(02)
[9]辮狀河道砂體模擬——以蘇里格6井區(qū)為例[J]. 白全明,樊長栓,李曉茹,陳琰嬋. 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2005(05)
[10]大慶長垣及以東泉三、四段扶楊油層淺水湖泊-三角洲體系沉積特征[J]. 李延平,陳樹民,宋永忠,王始波,宋鐵星,李如一.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05(05)
本文編號:29590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5903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