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斷裂與淺部非生烴層系油氣藏關系研究
【學位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P618.13
【部分圖文】:
圖 1-1 技術路線圖文工作量文致力于對沾化凹陷斷裂對淺層油氣分布關系的研究,完成主要工作量見表 1-1 論文完成工作量統(tǒng)計研究內容 完成工作量基礎資料的收集赴勝利油田地質院收集資料累計時間一個月切割并解釋地震剖面 40 余條,收集整理測、錄井資料 200 余口調研中英文相關文獻 200 余篇斷裂靜態(tài)特征 完成斷裂靜態(tài)要素與油氣分布關系相關圖件 12 幅斷裂活動性研究 計算斷裂活動速率 100 余處完成斷裂活動性與油氣分布關系相關圖件 26 幅斷裂封閉性研究 計算斷裂側向、垂向封閉性 30 余處完成斷裂封閉性與油氣分布關系圖件 5 幅選取孤島油田和陳家莊油田進行解剖,完成油源條件、輸導條件
[35]。沾化凹陷在NE、NEE向張性、張扭性斷裂的控制下,形成了多個低凸起和半地塹所組成的復合構造格架。(圖2-1)。總體來看,其內部主要發(fā)育有孤南洼陷、富林洼陷、孤北-五號樁洼陷、渤南洼陷及孤島凸起、墾利凸起、墾東凸起、長堤-孤東凸起、埕島-樁海凸起、埕東凸起和羅西凸起等4個次級洼陷及7個凸起,呈“凹凸相間,四負七正”的構造格局。研究區(qū)基底斷裂較為發(fā)育,如NW向埕北-五號樁斷裂、孤西斷裂,近EW向墾東南斷裂、孤南斷裂、孤北斷裂、樁南斷裂、墾利斷裂以及NE向墾東斷裂、埕東斷裂等。圖 2-1 沾化凹陷構造單元劃分圖
8圖 2-2 沾化凹陷新生代地層發(fā)育綜合柱狀圖[37]沙一段氣候轉濕,發(fā)育了深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巖油、頁巖和油泥巖,一個典型征是底部普遍發(fā)育粒屑生物灘或者碳酸鹽巖。東營組為一套湖相—河流相沉積,由早期半深湖-深湖相沉積為主,逐漸過渡為洲-河流相沉積,所以東營組下部(東三段)主要發(fā)育深湖-半深湖泥巖沉積,巖性白色塊狀含礫砂巖夾紅色、灰綠色泥巖為主;東營組中部(東二段)為大型三角洲,巖性為砂巖與泥巖不等厚互層,以粗砂巖、含礫巖為主,自南向北巖性逐漸變巖增多;東營組上部(東一段)為一套河流相沉積,為砂泥不等厚互層,灰白色砂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海泉;徐東鋒;趙紅佳;劉見寶;夏斌;;沾化凹陷異常高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機制探討[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11年02期
2 門晶璇;宋哲;;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積巖裂縫形成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8年06期
3 崔強,韓婉琳,牛強,陳錫武,朱兆信,孫杰;沾化凹陷羅家地區(qū)硫化氫分布規(guī)律探討[J];錄井工程;2005年02期
4 梁正中;郭峰;;沾化凹陷深層壓力系統(tǒng)及其對油氣運聚的控制作用探討[J];西部探礦工程;2017年09期
5 賈屾;姜在興;張文昭;;沾化凹陷頁巖油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J];海洋地質前沿;2018年12期
6 黃松林;;沾化凹陷西部洼陷烴源巖演化特征研究[J];內江科技;2006年03期
7 王睿;劉亞明;;油水二相準三維運移聚集模型在沾化凹陷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7年09期
8 王睿;劉亞明;;油水二相準三維運移聚集模型在沾化凹陷的應用[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06期
9 熊利平,孫自明,李磊;沾化凹陷東部油氣成藏模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10 邱以鋼,程日輝,林暢松;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不整合類型及其地質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林會喜;沾化凹陷區(qū)中生界構造—沉積演化與油氣成藏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2 石砥石;沾化凹陷東部北西向斷裂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3 吳春燕;沾化凹陷生儲蓋巖系構造特征與油氣成藏關系[D];西北大學;2017年
4 龔建洛;沾化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升降差異與斷裂、裂縫關系及油氣成藏特點[D];西北大學;2013年
5 劉會平;礦物低溫催化混合酯水解及生烴動力學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6 王建寶;東營凹陷烴源巖生烴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3年
7 國建英;黃驊坳陷孔南地區(qū)生烴機制及資源潛力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8 王民;有機質生烴動力學及火山作用的熱效應研究與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凱;沾化凹陷斷裂與淺部非生烴層系油氣藏關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2 李潤芳;渤海灣盆地沾化凹陷構造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8年
3 路順行;沾化凹陷東部構造演化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03年
4 姜敏;東營、濰北及沾化凹陷深層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高秋菊;沾化凹陷西部地層圈閉地震預測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6 喬李井宇;沾化凹陷沙河街組泥頁巖微觀孔隙類型及發(fā)育控制因素[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7 崔紋紋;沾化凹陷四扣洼陷沙二段層序地層及沉積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6年
8 張培園;沾化凹陷樁西地區(qū)沙二段灘壩沉積研究與有利區(qū)帶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9 張琳;沾化凹陷三合村地區(qū)稠油降解氣成藏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6年
10 韓坤帥;沾化凹陷孤島凸起及周緣洼陷帶低—高構造格局、斷裂特征及與油氣藏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504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5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