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四川盆地南部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不斷向深層頁巖領域邁進,頁巖儲層非均質性愈發(fā)明顯。本論文以四川盆地南部龍馬溪組富有機質頁巖為研究對象,通過巖心觀察、薄片鑒定、掃描電鏡分析、核磁分析,結合有機碳測試、干酪根鏡檢、鏡質體反射率測試、孔隙度測試、X-衍射全巖礦物分析以及含氣量測試等實驗分析資料,分別從有機地球化學、礦物組成、儲滲空間、物性與含氣性等特征對該段頁巖儲層進行了研究,進而分析了頁巖儲層控制因素,主要有以下認識:(1)依據巖性、電性及古生物特征將龍馬溪組底部富有機質頁巖段由下向上劃分為4個小層:1、2、3、4小層,縱向上,1和3小層處于相對高GR段,2和4小層處于相對低GR段;平面上,各小層遠離古隆起區(qū)呈逐漸增厚的趨勢。(2)通過干酪根鏡檢實驗認為該段頁巖有機質類型主要為I-II 1型干酪根,由于各區(qū)塊埋深不同,其等效鏡質體反射率具有差異性,在長寧和威遠地區(qū)埋深相對較淺,等效鏡質體反射率在1.2%~2.0%,有機質處于高成熟階段,渝西地區(qū)埋深較深,等效鏡質體普遍大于2.0%,有機質處于過成熟階段,反映出各區(qū)塊受成巖作用改造程度不同。(3)受沉積環(huán)境影響,各小層TOC、礦物組成、孔隙度具有差異性?v向上,1和3小層主要為厭氧環(huán)境,還原性較強,有機質利于保存,TOC相對較高;2和4小層主要為貧氧環(huán)境,還原性相對較弱,受陸源影響較大,有機質保存條件相對較差,TOC相對較低。平面上,該段頁巖在“三隆夾一凹”的區(qū)域沉積背景下形成,渝西地區(qū)靠近沉積中心,TOC較高,但受熱演化程度影響,有機質孔隙不發(fā)育,導致孔隙度較低。在礦物組成上,頁巖礦物組成在縱向上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粘土礦物含量向上逐漸增加,石英含量向上逐漸減少,成分主要為生物石英,對有機質有一定的貢獻,石英與TOC表現(xiàn)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平面上遠離古隆起區(qū),粘土含量和碳酸鹽含量逐漸減少,硅質含量逐漸增多。(4)在孔隙度特征上,縱向上變化趨勢與TOC相似,且呈明顯正相關關系,說明該段頁巖有機質孔對孔隙度貢獻較大;平面上,受成巖作用影響,孔隙度在埋藏較淺的長寧、威遠地區(qū)較高。(5)在儲集空間特征上,裂縫發(fā)育類型較多,以構造縫和層間縫為主,且多被方解石充填,鏡下微裂縫主要為粘土礦物片間縫、剛性顆粒邊緣縫、瀝青收縮縫。受沉積和成巖作用影響,縱向上:1和3小層以有機質孔為主,2和4小層以無機孔為主;平面上:長寧、威遠地區(qū)孔隙發(fā)育程度較渝西地區(qū)高。(6)在含氣性特征上,含氣量在縱向上向上逐漸減小,平面上遠離古隆起區(qū)逐漸增加,這與物質來源有關。綜合來看,該段頁巖儲層處于構造相對穩(wěn)定區(qū),壓力系數為1.2~2.2,整體處于高壓狀態(tài),對頁巖氣的保存起到保護作用,頁巖儲層發(fā)育主要受沉積和成巖作用的影響。各小層沉積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了頁巖儲層縱向上的差異性,區(qū)域上由于埋深不同,受成巖作用改造程度不同,造成了頁巖儲層在平面上的差異性。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圖文】:
圖1-1美國各大頁巖產區(qū)頁巖干氣月平均日產量變化圖(據EIA,邋2018)逡逑中國頁巖氣開發(fā)與利用起步相對較晚,但經過近幾年的研宄,發(fā)展迅速,我國已經逡逑,三

技術路線圖

圖2-1研究工區(qū)概況圖(據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2015)逡逑2.1.1地理位置逡逑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北至合川,南至古藺縣,西至犍為縣,東至重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中強;王馨;王慶之;;川東南地區(qū)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微觀孔隙結構特征[J];地質學刊;2015年04期
2 徐勇;呂成福;陳國俊;楊巍;仲佳愛;薛蓮花;沈懷磊;;川東南地區(qū)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孔隙結構特征[J];地質科技情報;2015年06期
3 陳旭;樊雋軒;張元動;王紅巖;陳清;王文卉;梁峰;郭偉;趙群;聶海寬;文治東;孫宗元;;五峰組及龍馬溪組黑色頁巖在揚子覆蓋區(qū)內的劃分與圈定[J];地層學雜志;2015年04期
4 李新;劉鵬;羅燕穎;方朝強;李兵;吳迪;;頁巖氣儲層巖心孔隙度測量影響因素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5年05期
5 張琴;劉暢;梅嘯寒;喬李井宇;;頁巖氣儲層微觀儲集空間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年04期
6 王同;楊克明;熊亮;史洪亮;張全林;魏力民;何顯莉;;川南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層序地層及其對儲層的控制[J];石油學報;2015年08期
7 徐二社;李志明;楊振恒;;彭水地區(qū)五峰—龍馬溪組頁巖熱演化史及生烴史研究——以PY1井為例[J];石油實驗地質;2015年04期
8 黃瀟;張金川;李曉光;孫睿;彭建龍;隆帥;;陸相頁巖孔隙類型、特征及油氣共聚過程探討——以遼河坳陷西部凹陷為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5年07期
9 李霞;王勤;黃志誠;;頁巖孔隙結構研究進展及下?lián)P子古生界頁巖孔隙特征[J];地質學刊;2015年01期
10 王茂楨;柳少波;任擁軍;田華;;頁巖氣儲層粘土礦物孔隙特征及其甲烷吸附作用[J];地質論評;2015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芳;不同類型泥頁巖吸附能力定量表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
27580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5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