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部雨果頓灣石炭紀物源體系演化及對珠江口盆地的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圖文】:
圖 1.1 美國大陸晚古生代阿巴拉契亞造山帶、古落基山系、大峽谷、雨果頓灣研究區(qū)(紅色矩形)及阿科瑪陸架野外路線及取樣區(qū)位置(藍色矩形)。其中古落基山系包括:阿馬里洛奇托隆起(圖中 AW=Amarillo-Wichita)、中盆臺地(圖中 CB=Central Basin platform)、弗嶺(圖中 FR=Front Range)、佩德納爾隆起(圖中 Pd=Pedernal)、派尤特隆起(圖中 Pi=Piute肯帕格里(圖中 Un=Uncompahgre)、祖尼-迪法恩斯(ZD=Zuni-Defiance)、內馬哈隆起( Ne=Nemaha Uplift)。(底圖以及古落基山系位置據(jù) Dickinson and Lawton,2003;Gehrels et a2011;Xie et al., 2016a 修改)。總之,基于碎屑鋯石地質年代學對雨果頓灣石炭紀碳酸鹽沉積背景下兩套切谷充填體系進行物源研究,在區(qū)域上,可以作為紐帶,理清在時間與空間上
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7紀晚期,中央大陸仍然以碳酸鹽巖沉積為主,但克拉通內部盆地中碎屑物的注入開始改變大陸中部的沉積面貌。逐漸頻繁的周期性海平面升降,低位下切與高位充填在伊利諾伊盆地(Illinois Basin)與雨果頓灣(Hugoton Embayment)形成了典型的下切谷充填沉積(Smith and Read, 2000)。到晚石炭賓夕法尼亞紀,海平面變化愈加頻繁,下切谷充填沉積廣泛,成為科羅拉多州與堪薩斯州西南部重要的油氣產(chǎn)層。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敬賀;夏少紅;孫金龍;徐輝龍;;珠江口盆地北部斷裂構造特征對比及其地質學意義[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4年05期
2 丁原章;珠江口盆地及其鄰近地區(qū)的活動斷裂與地震活動[J];中國地震;1994年04期
3 饒春濤;李平魯;;珠江口盆地熱流研究[J];中國海上油氣;1991年06期
4 陳銅臺;;珠江口盆地石油(氣)勘探開發(fā)的現(xiàn)狀與前景[J];中國海洋平臺;1992年02期
5 黃奉初;珠江口盆地又打成一高產(chǎn)油并[J];石油鉆采工藝;1986年01期
6 段威武,黃永樣;珠江口盆地海相上漸新統(tǒng)[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88年02期
7 劉宗惠;海洋高分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及應用[J];石油物探;1988年04期
8 邱燕;地震層序劃分對比中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以中國珠江口盆地新生界為例[J];石油物探;1988年04期
9 趙柳生;;珠江口盆地油氣藏形成條件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8年01期
10 彭善環(huán);;文昌9-2-1井首次在珠江口盆地獲得油氣流[J];天然氣工業(yè);198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玉卿;蔡軍;;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組沉積相及層序地層研究[A];第八屆古地理學與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張鑫;;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組地震沉積分析[A];2015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沉積學與非常規(guī)資源論文摘要集[C];2015年
3 聶逢君;王華;李思田;朱偉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儲層及輸導體沉積學特征[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4 孫美靜;彭學超;聶鑫;劉杰;;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上新世以來陸架邊緣沉積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5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5)[C];2015年
5 孫龍濤;陳長民;孫珍;詹文歡;;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構造演化機制模擬與生烴[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6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氣重大發(fā)現(xiàn)[A];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7 楊玉卿;張聰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組含油儲層分布預測[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楊興業(yè);朱俊章;施洋;;珠江口盆地A構造恩平組砂巖致密化成因及其與油氣充注關系[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5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4)[C];2015年
9 舒譽;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領域[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10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區(qū)域工程地質調查的聲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華;中海油在南海再獲重大深水天然氣發(fā)現(xiàn)[N];中國石化報;2009年
2 安蓓;合作勘探珠江口盆地油氣[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3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專家支招珠江口盆地封存二氧化碳[N];南方日報;2016年
4 本報記者 劉曉慧;海上油氣勘探開拓記[N];中國礦業(yè)報;2017年
5 盧軼;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可燃冰[N];廣東科技報;2013年
6 記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鉆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N];科技日報;2013年
7 記者 左朝勝 通訊員 陳惠玲;珠江口“海馬冷泉”家底摸清[N];科技日報;2016年
8 周寧;我國油氣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取得重大突破[N];中國海洋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陳惠玲;中國,要在南海實現(xiàn)找油突破[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10 記者 張立 吳昊;中國地調局首次發(fā)布“海馬冷泉”科考成果[N];中國礦業(yè)報;201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維;美國中部雨果頓灣石炭紀物源體系演化及對珠江口盆地的啟示[D];中國地質大學;2018年
2 SANI.A.M.BACHIR;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熱史模擬及油氣運移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3 吳昌榮;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統(tǒng)的內幕結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4 BOUBACAR HAMIDOU LEYLA;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轉換伸展構造與異常沉降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
5 吳娟;珠江口盆地珠—坳陷油氣富集規(guī)律[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6 嚴銳濤;珠江口盆地陸豐凹陷古近系低滲透油藏成藏機理及富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7 趙芳;南海北部陸緣裂后期巖漿活動及海底滑坡事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8 王有功;斷圈聚油機理及含油氣性預測[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9 李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統(tǒng)珠江組深水沉積學[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10 張春明;珠江口盆地油氣運移主通道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用軍;珠江口盆地二次地震勘探采集方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
2 高雁飛;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區(qū)碳酸鹽巖分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趙保青;珠江口盆地鶴山凹陷古近系伸展構造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4 田媛媛;珠江口盆地荔灣凹陷中新統(tǒng)丘形反射的成因探討[D];西北大學;2012年
5 胡潤;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珠江組灰?guī)r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6 田冬梅;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組沉積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
7 趙撼霆;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生物礁碳酸鹽巖沉積演化及儲層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敬嵩;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裂谷期構造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北京);2016年
9 王玉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統(tǒng)珠江組海綠石的成因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7年
10 陳駿;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斷裂系統(tǒng)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312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3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