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區(qū)深水水道沉積體系及成因模式

發(fā)布時間:2019-05-17 16:25
【摘要】:深水水道沉積是深水油氣勘探開發(fā)中重要的沉積類型。利用高分辨率三維地震、鉆測井等資料,通過地震資料綜合解釋和地質分析,對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區(qū)珠江組上段發(fā)育的大型深水水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模式進行識別、刻畫和預測。研究認為,該體系近SN向展布,具低彎度蛇曲形態(tài),體系內發(fā)育3類深水重力流沉積單元,其中塊體搬運沉積發(fā)育于白云凹陷東北端,呈丘狀外形、內部雜亂反射特征,底部發(fā)育侵蝕擦痕;水道為體系主體搬運通道,按成因可分為侵蝕型、侵蝕/加積型和加積型,受控于物源供給及古地貌特征,具"上下分期,南北分段"發(fā)育特征,為典型的復合水道沉積構型,復合水道內疊置遷移關系復雜;位于水道前端的朵體發(fā)育于荔灣凹陷南部,剖面上表現為強振幅平行—亞平行反射,在平面上具有朵狀特征。從古水深、古地形、觸發(fā)機制及古源頭沉積體系等方面綜合分析,探討了該深水水道體系的成因模式,推測古珠江三角洲為其主力物源,東沙隆起碳酸鹽巖沉積為次級物源。這一研究對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積過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Abstract]:Deep water channel de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sedimentary type in deep 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logging data,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and geological analysis of seismic data,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patterns of the large deep water channels develop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Pearl River formation in the Baiyun deep 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identified. Depict and predic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ystem is distributed in SN direction and has the form of low curvature serpentine. Three kinds of deep water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units are developed in the system, in which the block transport deposition is developed at the northeast end of Baiyun sag, showing a mound shap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disorderly reflection. Erosion scratch is developed at the bottom; The waterway is the main transport channel of the system,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erosion type, erosion / accumulation type and accumulation type according to its origin.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supply of provenance and paleogeomorphology,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and lower stages, north and south". It is a typical sedimentary configuration of composite waterway. The superimposed migra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composite waterway is complex. The flower body at the front of the waterway develops in the south of Liwan sag and shows strong amplitude parallel-subparallel reflection on the section,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s in the plan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aleo-water depth, paleotopography, trigger mechanism and paleo-source sedimentary system, the genetic model of the deep water channel system is discusse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ancient Pearl River Delta is its main source and the carbonate deposit of Dongsha uplift is the secondary source.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gravity flow deposition process in deep water.
【作者單位】: 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編號:2016ZX05026-007-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372134) 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十三五”創(chuàng)新基金(編號:135CCJJ20160504) 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編號:SZDKFJJ20160602)聯合資助
【分類號】:P512.2;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慶煥;珠江口盆地形成機制淺析[J];石油實驗地質;1981年04期

2 王善書;;珠江口盆地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征[J];石油學報;1982年S1期

3 饒春濤;李平魯;;珠江口盆地熱流研究[J];中國海上油氣;1991年06期

4 高莉玲;南海珠江口盆地珠Ⅲ次盆地石油系統[J];海洋地質動態(tài);1999年10期

5 陳新軍;陳萍莉;;松遼盆地十屋斷陷沉積體系空間展布及演化規(guī)律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3期

6 李俊良;王海榮;張建新;李琦;劉豪;;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態(tài)和水動力機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0年05期

7 廖杰;周蒂;趙中賢;張云帆;徐子英;;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異常沉降的數值模擬[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年04期

8 王平;鄒德江;李勝利;;深縣凹陷沙一下段沉積體系恢復方法[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fā);2012年01期

9 劉道理;汪瑞良;秦成崗;全志臻;劉杰;徐樂意;張忠濤;屈亮;高鵬;徐徽;邢貞貞;;利用特色疊前深度偏移技術消除崎嶇海底影響——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區(qū)應用為例[J];海相油氣地質;2013年01期

10 段威武,雷作淇;珠江口盆地第三紀地層[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氣重大發(fā)現[A];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2 聶逢君;王華;李思田;朱偉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儲層及輸導體沉積學特征[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3 楊玉卿;張聰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組含油儲層分布預測[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楊會東;宋立忠;董麗紅;于連忠;褚春梅;張萍;;坳陷盆地沉積體系精細研究方法探討[A];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促進吉林經濟發(fā)展——啟明杯·吉林省第四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聶逢君;李思田;解習農;;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組砂巖成分特征及大地構造背景探討[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6 舒譽;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領域[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7 孟睿;;淺談納嶺溝地區(qū)沉積體系與鈾成礦之間的關系[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8 孟睿;;淺談納嶺溝地區(qū)沉積體系與鈾成礦之間的關系[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9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區(qū)域工程地質調查的聲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10 龐雄;;南海深水區(qū)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盧軼;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鉆獲可燃冰[N];廣東科技報;2013年

2 記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鉆獲高純度新類型天然氣水合物[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邊界斷裂生長聯接及其相關褶皺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王騰飛;彰武盆地早白堊世沉積體系與構造控制[D];吉林大學;2016年

3 李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統珠江組深水沉積學[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4 SANI.A.M.BACHIR;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熱史模擬及油氣運移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5 秦志亮;南海北部陸坡塊體搬運沉積體系的沉積過程、分布及成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6 張春明;珠江口盆地油氣運移主通道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7 魏紅紅;鄂爾多斯地區(qū)石炭—二疊系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8 竇偉坦;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沉積體系、儲層特征及油藏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9 劉文;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積體系及石油地質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10 付鎖堂;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砂體展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冬;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組沉積體系分析[D];長江大學;2015年

2 譚慶偉;內蒙古巴音滿都呼地區(qū)恐龍生物群及同時代沉積環(huán)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3 劉鴻洲;珠江口盆地惠東地區(qū)古近系沉積、沉降與堆積中心時空耦合及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4 吳鵬;青?煽晌骼镂逖┓寮班弲^(qū)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沉積體系及層序地層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5 王笑雪;珠江口盆地白云南凹ZHSB6層序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6 胡潤;珠江口盆地東沙隆起珠江組灰?guī)r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徐夢瑤;長春油田C區(qū)塊雙二段沉積體系特征與有利相帶分析[D];吉林大學;2017年

8 劉富強;利用衛(wèi)星重力資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邊界及構造區(qū)劃[D];長安大學;2014年

9 田媛媛;珠江口盆地荔灣凹陷中新統丘形反射的成因探討[D];西北大學;2012年

10 楊振建;珠江口盆地深水區(qū)碳酸鹽礁灘特征及含氣性分析[D];西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4792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4792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809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