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地區(qū)古構造恢復及其油氣意義
[Abstract]:The high point of paleotectonics is usually a favorable low-potential area for the long-ter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dense gas, and the recovery of paleotectonic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Taking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bundant data of drilling, logging and logging in this area, The paleotectonics in the early Yanshanian (J_1-J_2), the late Yanshanian (J_3-K_1) and the middle Himalayan (E-N) were rest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the area has been uplifted and denuded as a whole, and the strong denudation zone has been distributed along the NE-SW direction. During the Yanshanian movement, the paleouplift was inherited, the late Permian stratigraphic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was strong, the paleotectonic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uplift", and the "flattening" phenomenon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Himalayan movement, which gradually approached the present tectonic features. Part of the paleouplift gradually becomes wide and gentle, and its structural form is "anticline wide and syncline closed". The paleotectonic units in the middle Himalayan movement are divided into relative uplift zone, relative slope zone and relative depression zone. The relative uplift zone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coal measures in this area.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二采油廠;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廠;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硬脆/塑性泥頁巖微裂縫產(chǎn)生的巖石物理學機制基礎研究”(編號:41572130) 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四川盆地周緣海相頁巖氣有利區(qū)優(yōu)選及重點目標評價”(編號:2017ZX05035001-007)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3年02期
2 楊光;劉俊來;馬瑞;;沁水盆地煤巖高溫高壓實驗變形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劉人和;劉飛;周文;李景明;王紅巖;王勃;劉洪林;趙群;;沁水盆地煤巖儲層特征及有利區(qū)預測[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8年04期
4 張洪;何愛國;覃成錦;宋輝;;沁水盆地不同鉆井方案優(yōu)選[J];中國煤層氣;2011年01期
5 林玉祥;劉虎;郭鳳霞;閆曉霞;韓繼雷;錢錚;劉建軍;;沁水盆地地層剝蝕量研究[J];地質(zhì)與勘探;2014年01期
6 張先敏;同登科;;沁水盆地產(chǎn)層組合對煤層氣井產(chǎn)能的影響[J];煤炭學報;2007年03期
7 馮晴;吳財芳;雷波;;沁水盆地煤巖力學特征及其壓裂裂縫的控制[J];煤炭科學技術;2011年03期
8 陳剛;沁水盆地燕山期構造熱事件及其油氣地質(zhì)意義[J];西北地質(zhì)科學;1997年02期
9 季志峰;山西沁水盆地開展油氣勘探[J];石油鉆采工藝;1991年04期
10 接銘訓,李明宅;沁水盆地南部煤成氣勘探前景[J];勘探家;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振宏;王一兵;蘇現(xiàn)波;;沁水盆地南部煤體變形特征及成因[A];2011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申建;秦勇;傅雪海;韋重韜;王寶文;楊松;趙麗娟;;沁水盆地不同煤階煤相滲規(guī)律實驗和模型研究[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2010年全國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顧嬌楊;葉建平;房超;邵龍義;;沁水盆地頁巖氣資源前景展望[A];2011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任戰(zhàn)利;肖暉;;沁水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的裂變徑跡證據(jù)[A];第九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楓;;沁水盆地煤巖聲波速度特征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傅雪海;秦勇;韋重韜;申建;周寶艷;;沁水盆地水文地質(zhì)條件對煤層含氣量的控制作用[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實踐[C];2007年
7 方愛民;李繼亮;侯泉林;琚宜文;秦勇;;走滑構造對沁水盆地現(xiàn)今構造格局及煤層氣賦存富集的影響[A];構造地質(zhì)學新理論與新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葉建平;石慧寧;;煤層氣多分支水平井技術在沁水盆地南部的試驗和應用[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2010年全國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劉軍;易丹;;沁水盆地中煤階煤層氣儲層特征研究[A];2013年全國地質(zhì)勘探發(fā)展與應用暨深部地質(zhì)鉆探技術論壇論文集[C];2013年
10 侯巖波;孫建平;張健;孫強;;沁水盆地柿莊南區(qū)塊固縣地區(qū)煤層氣資源潛力評價[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2010年全國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韓舉鋒邋張蕊;山西沁水盆地煤層氣資料采集步伐加快[N];中國石油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瑩;沁水盆地中—新生代構造變形及構造應力場特征[D];南京大學;2013年
2 羅陶濤;沁水盆地煤巖儲層特征及壓裂增產(chǎn)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3 周楓;沁水盆地煤層氣儲層巖石物理及物理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興龍;沁水盆地南部煤儲層精細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2 朱信生;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組煤儲層沉積特征[D];河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王輝;沁水盆地南部鄭莊地區(qū)構造及水文地質(zhì)控氣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4 蒲偉;沁水盆地煤變質(zhì)序列及其對深部過程演化的響應[D];太原理工大學;2012年
5 劉飛;山西沁水盆地煤巖儲層特征及高產(chǎn)富集區(qū)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6 王鵬;沁水盆地石炭—二疊系煤系地層游離氣多賦存類型依存關系定量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7 魏韋;沁水盆地煤層氣井產(chǎn)能預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8 和麗娜;沁水盆地煤型氣生成過程及成藏期次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9 衛(wèi)明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級煤構造變形及其對煤層氣富集區(qū)滲透率的制約[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10 呂建偉;沁水盆地及左權區(qū)塊烴源巖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本文編號:22499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24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