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碳酸鹽巖儲層巖石分類方法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Abstract]:Carbonate reservoir rock classification is a key step in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geological modeling. Because of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complex carbonate rocks, there is no uniform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At present,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ostly controlled by single factor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ge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basis.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development dynamic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present situatio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rock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 classification. The geological classification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diagenesi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and permeability and physical response is not clear,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y classification ha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and permeability, but in the process of static geological modeling of reservoir, there is a lack of spatial constraints of geological genesis. As a result, the prediction uncertainty of spatial rock types is high,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dynamics is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dynamics, but the scale of classification is large, which can not reveal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ulti-level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complex carbonate rocks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classify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by synthesizing microscopic quantitative data and macroscopic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geological and petrophysical connotations, and taking account of reservoir static state and reservoir performance. It is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 classifica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基金】:國家重大專項(2017ZX05030-001)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專項(11.2011E-2501.01)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西陀;;幾種不同巖石分類的互換方法[J];地質(zhì)與勘探;1957年19期
2 楊豹;;《吉林省巖石分類與命名原則》通過評審鑒定[J];吉林地質(zhì);1991年04期
3 張顯志;關于飾面大理石的工藝和巖石分類、命名及其對比的一點淺見[J];非金屬礦;1983年01期
4 胡家燕;《貴州省巖石分類命名原則》一書簡介[J];貴州地質(zhì);1985年01期
5 JamesH.Galbraith;DonaldF.Saunders;方勵;;根據(jù)航空伽瑪測量特征進行巖石分類[J];國外鈾礦地質(zhì);1987年01期
6 Peter A. Sabine ,王煥章;巖石學標準化——國際地科聯(lián)巖石系統(tǒng)分類學委員會[J];地球科學進展;1990年04期
7 劉國全,祝文亮,鄧榮敬,賈麗;碳酸鹽巖儲層特征測井評價[J];特種油氣藏;2001年04期
8 曾凡輝;劉林;林立世;王興文;;碳酸鹽巖儲層加砂壓裂改造的難點及對策[J];天然氣工業(yè);2009年12期
9 代雙和;于京波;袁云超;毛鳳軍;陳志剛;;利用頻譜積分屬性評價碳酸鹽巖儲層[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S1期
10 趙天華;;淺談錄井現(xiàn)場對碳酸鹽巖儲層的識別[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友釗;魏喜;;遼河油田碳酸鹽巖儲層的磁性特征研究[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2 范嘉松;;從世界碳酸鹽巖特征看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儲層[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呂修祥;張一偉;楊寧;李建交;;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儲層改造地質(zhì)作用與勘探選區(qū)設想[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保麗;印興耀;張廣智;;綜合參數(shù)提取對碳酸鹽巖儲層的識別[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熊高君;楊舉勇;肖又軍;彭更新;高宏亮;賀振華;王緒本;黃德濟;;基于地震正反演迭代的碳酸鹽巖儲層參數(shù)求解[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代釗;;埋藏-熱液(巖溶)成巖作用與碳酸鹽巖儲層表征——典型實例介紹及對塔中碳酸鹽巖儲層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邊地區(qū)盆地(山)動力學與油氣聚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靳文芳;;用測井資料定量表征碳酸鹽巖儲層[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黃花香;高如曾;;測井——地震結(jié)合的碳酸鹽巖儲層橫向預測方法研究[A];1997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張廣智;印興耀;蒲勇;鄭靜靜;潘永;張達;;碳酸鹽巖儲層巖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徐光成;劉杏芳;張小剛;;非均質(zhì)碳酸鹽巖儲層含氣性檢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通訊員 潘立銀;杭州地研院借外腦攻克地質(zhì)難題[N];中國石油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江其勤;川東北碳酸鹽巖儲層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N];中國石化報;2008年
3 張衛(wèi)峰 楊衛(wèi)東;碳酸鹽巖儲層評價技術漸入佳境[N];中國石化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常麗君;一個地球被極度改造的時代[N];科技日報;2011年
5 江其勤 馬紅強;塔中奧陶系碳酸鹽巖儲層研究獲新進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6 特約記者 屈永志;四川山地物探技術又現(xiàn)新亮點[N];中國石油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鵬;伊朗M油田復雜碳酸鹽巖儲層評價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2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鹽巖儲層地震綜合預測與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3 高志前;塔里木盆地中地區(qū)下古生界不同類型碳酸鹽巖儲層形成及成因聯(lián)系[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4 譚秀成;多旋回復雜碳酸鹽巖儲層地質(zhì)模型[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5 劉文革;海相碳酸鹽巖儲層地震響應特征數(shù)值模擬[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6 石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碳酸鹽巖儲層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伏美燕;混積背景下碳酸鹽巖儲層形成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8 楊枝;塔中地區(qū)裂縫性碳酸鹽巖儲層保護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9 成永生;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周邊地區(qū)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儲層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馬文辛;伊拉克MA油田白堊系森諾曼—土侖階碳酸鹽巖儲層特征及形成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建明;陜北志丹南部馬五段上部碳酸鹽巖儲層特征與測井解釋[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王倫;裂縫性碳酸鹽巖儲層飽和度評價方法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3 蔣帥;典型低滲碳酸鹽巖儲層微觀孔隙結(jié)構特征與儲層分類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5年
4 雷磊;全國碳酸鹽巖儲層CO_2地質(zhì)儲存潛力與適宜性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5 祁昭林;塔中地區(qū)碳酸鹽巖儲層裂縫描述與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6 耿福蘭;南堡2號潛山碳酸鹽巖儲層裂縫綜合預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7 劉云竹;地質(zhì)統(tǒng)計學反演及其在碳酸鹽巖儲層預測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8 邵江;Missan油田地層特征與儲層綜合評價[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9 鄒明s,
本文編號:21710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17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