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南凹陷S-北斷裂帶古近紀構(gòu)造活動與沉積作用的耦合關(guān)系
本文選題:秦南凹陷 + 古近系 ; 參考:《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17年05期
【摘要】:利用三維地震、錄井、測井和巖心分析等資料,運用斷層活動速率法,分析了秦南凹陷沙三期至東一期S-北斷層的活動特征以及邊界斷層的活動和演化對沉積速率、沉積相、砂體等的影響。研究表明:邊界斷層在平面上可分為分S-A和S-B兩段;縱向上,沙三期—東一期,斷層活動整體呈強—弱—強—弱的特點;各地質(zhì)時期S-A、S-B斷層均表現(xiàn)為"強—弱"的變化特點,且斷層的兩個傾末端活動較弱;斷層活動的強弱變化控制盆地的差異沉降,形成了"洼—隆"相間的古地貌格局,進而控制三角洲進積方向和砂體展布規(guī)模。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3D seismic, logging, logging and core analysis,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fault activity r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 north fault from the third to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hahejie period in the Qinnan depression, and the move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boundary faults to the sedimentary rat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The influence of sand bodie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undary fa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S-A and S-B sections on the plane, the fault activity is strong, weak-strong and weak in the longitudinal phase from the third to the east, and the S-ANS-B faul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and weak" in all the qualitative periods. The variation of fault activity controls the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of the basin, which forms the paleogeomorphic pattern of "wave-uplift" phase, and then controls the direction of delta preces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scale of sand body.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基金】:國家“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環(huán)渤中凹陷古近系近源沉積特征、儲層綜合評價技術(shù)與有利勘探方向研究”(2016ZX05024-003-006)
【分類號】:P542;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宋賢;北京地區(qū)斷層活動的階段性特征[J];地震地質(zhì);1982年03期
2 李瑞莎;武艷強;黎凱武;張希;;麗江7.0級地震前后斷層活動協(xié)調(diào)比及離散度分析[J];國際地震動態(tài);2012年06期
3 劉行松,何永年;斷層活動時間的定量研究[J];地震;1989年05期
4 呂弋培;;監(jiān)測斷層活動的有效方法——標石陣測量[J];四川地震;1989年04期
5 劉行松,唐漢軍;斷層活動時間的同步性特點[J];華南地震;1993年01期
6 劉行松,史蘭斌,唐漢軍,胥懷濟,計鳳桔,林傳勇,李祖信,何永年,,郭金弟;重大工程場址斷層活動的研究[J];華南地震;1994年01期
7 牛安福,王琪,喬學軍;斷層活動的最優(yōu)化定量方法研究[J];地殼形變與地震;2000年02期
8 劉行松,唐漢軍;斷層活動期次的探討[J];地質(zhì)科學;1992年S1期
9 林淑冰;王志鵬;王海清;莊銘約;;天馬臺斷層活動與地震的關(guān)系[J];華南地震;2009年02期
10 李瑞莎;張希;賈曉東;唐紅濤;;斷層活動協(xié)調(diào)比計算方法的改進及震例分析[J];中國地震;201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瑞莎;武艷強;黎凱武;張希;;麗江7.0級地震前后斷層活動協(xié)調(diào)比及離散度分析[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shù)大會專題[C];2012年
2 董運洪;羅三明;;南口—孫河斷裂和南口山前斷裂北段斷層活動參數(shù)的重力反演[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shù)大會專題[C];2012年
3 宋惠珍;;模擬斷層活動性質(zhì)的兩個數(shù)值模型[A];第四屆全國構(gòu)造物理、第二屆全國高溫高壓聯(lián)合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C];1989年
4 張淑坤;;ESR方法測定斷層活動年齡的實驗方法研究[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婉楨;利用大地測量資料研究六盤山斷裂及其鄰區(qū)塊體運動與斷層活動特征[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6年
2 張璇;利用紅外遙感資料研究斷層活動變化[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3 余建強;則木河斷裂帶典型地段斷層活動速率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0年
本文編號:20847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08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