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聚合物驅后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綜述與展望

發(fā)布時間:2018-06-08 18:31

  本文選題:聚合物驅 + 剩余油分布。 參考:《中外能源》2016年02期


【摘要】:聚合物驅是老油田高含水期穩(wěn)產、改善開發(fā)效果的重要技術手段,但油田經過聚合物驅開發(fā)后,仍有近50%的地質儲量未被采出,且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開發(fā)矛盾更為突出。當前研究聚驅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方法為物理模擬法和數值模擬法,聚驅后剩余油挖潛的主要措施有分層注水、油層改造、油井轉注、三次采油接替等。提高聚驅后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術包括聚驅后殘留聚合物再利用技術封堵大孔道,弱凝膠,膠態(tài)分散凝膠、聚合物乳液微球等深部調驅技術實現深部控水穩(wěn)油,化學復合驅技術進一步降低聚合物驅后殘余油飽和度,蒸汽驅技術改善原油流動性,超覆驅和蒸餾等作用有效驅替聚合物驅后厚油層頂部的剩余油,泡沫復合驅技術有效地封堵高滲透性地層,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波及體積的同時增加洗油效率。未來,應加強各種提高采收率技術的配套化、規(guī)模化、集成化應用。
[Abstract]:Polymer flooding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for stable production in the high water cut period of the old oil field, but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polymer flooding in the oilfield, nearly 50%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are still not taken ou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more scattered and the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is more prominent. The main methods to study the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after the polymer flooding are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main measures for the potential recovery of residual oil after polymer flooding are stratified water injection, oil layer transformation, oil well reinjection, three oil recovery and so on. The main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after polymer flooding include residual polymer reutilization technology after polymer flooding to block large pore channels, weak gel, colloidal dispersed coagulant, polymer emulsion microsphere and so on. The chemical compound flooding technology further reduces 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fter the polymer flooding, and the steam flooding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fluidity of the crude oil. The effect of overlying flooding and distillation can effectively replace the remaining oil on the top of the thick oil layer after polymer flooding. The foam composite flooding technology effectively plugging the high permeability formation and maximizing the same volume of the wave volume.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tching, large-scale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EOR technologies.
【作者單位】: 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鉆井工藝研究院;
【分類號】:TE3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海濤;宋麗;咸國旗;;聚合物驅后進一步提高采收率接替技術[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義剛;唐洪明;陳華興;李玉光;王珊;高建崇;;含聚污水水質變化規(guī)律及儲層傷害機理研究[J];海洋石油;2010年04期

2 李玉梅;陳開遠;楊兆臣;馬驥;孟凡賓;;聚合物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及注采參數優(yōu)化——以河南雙河油田北塊為例[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0年06期

3 孫建永;;飛雁灘油田聚合物驅后續(xù)水驅提高采收率技術[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6期

4 趙方劍;;二元復合驅油藏受效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年03期

5 于群;;聚驅滯留聚合物對無堿二元復合體系影響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14年03期

6 楊海博;;含聚污水對回注儲層的適應性研究——以海上某油田含聚污水回注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年10期

7 劉義剛;唐洪明;陳華興;張健;向問陶;高建崇;;聚驅油田產出聚合物對注入水水質的影響實驗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11年01期

8 張弦;劉其成;張麗勤;車洪昌;郝春雷;;聚合物驅油后油藏新型驅油菌種驅油性能測定[J];特種油氣藏;2010年06期

9 焦天宇;;聚驅后井網滯留區(qū)剩余油挖潛方式研究[J];中外能源;2013年12期

10 徐志濤;尹洪軍;王小欣;趙歡;趙二猛;;大慶油田D區(qū)塊聚合物驅滲流特征研究[J];當代化工;201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魏娟明;聚合物驅后活性高分子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劉義剛;海上油田含聚污水回注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于波;聚合物驅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定量表征[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2 谷元偉;大慶油田北二西儲層非均質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3 孟思媛;L1井區(qū)聚驅剩余油分布及參數優(yōu)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4 王昕韻;聚驅后期改注高濃度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5 方群;低滲砂巖油藏剩余油飽和度定量描述綜合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偉,王業(yè)飛,焦翠,戴彩麗,任熵,趙福麟;聚合物驅后的高效洗油技術在孤島油田的運用[J];斷塊油氣田;2005年05期

2 王業(yè)飛;熊偉;焦翠;何龍;由慶;趙福麟;;聚合物驅后地層殘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術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03期

3 韓培慧;趙群;穆爽書;李治平;哈斯.巴特爾;;聚合物驅后進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徑的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05期

4 盧祥國;張云寶;;聚合物驅后進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作用機理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7年06期

5 張洪強;吳文祥;;高濃度小段塞室內驅油物理模擬實驗研究[J];甘肅石油和化工;2009年01期

6 王其偉,宋新旺,周國華,郭平,李向良,李煥臣,李雪松;聚合物驅后泡沫驅提高采收率技術試驗研究[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張磊,胡云亭,王文升,舒政,楊志彬,賈玉培;聚合物后續(xù)水驅階段剩余油挖潛技術[J];礦物巖石;2003年04期

8 趙福麟;王業(yè)飛;戴彩麗;任熵;焦翠;;聚合物驅后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9 王業(yè)飛;由慶;馮剛;;聚合物驅產出液中聚丙烯酰胺相對分子質量和水解度的測定方法[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龐長英,徐國松,王志江,張德芳,宋建華,蘇紅江;河南油田聚合物驅后進一步提高采收率技術對策[J];河南石油;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悅,魏新輝,周文勝,毛衛(wèi)榮,符碧英;孤島油田不同油藏及井網對聚合物驅影響因素的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2年06期

2 徐學品,趙慶,黎錫瑜,曾俊;下二門油田聚合物驅開發(fā)實踐及認識[J];斷塊油氣田;2002年03期

3 龐長英,連軍利,唐磊,張德芳;利用理想井組模型預測聚合物驅潛力[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2年05期

4 陸先亮,周洪鐘,徐東萍,李傳新,姜顏波;聚合物驅提液與控制含水的關系[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2年03期

5 王其偉,陳曉彥,馬寶東,林永紅,張書棟;國內外聚合物驅水質研究概述[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2年05期

6 宋考平,陳銳,鄧慶軍,閆亞茹,康少冬;聚合物驅產量和含水率變化規(guī)律的預測[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7 曹緒龍,李玉彬,孫煥泉,付靜,盛強;利用體積CT法研究聚合物驅中流體飽和度分布[J];石油學報;2003年02期

8 姜毅,孫寶京,李擁安,崔向英,高長團;孤島油田中二南區(qū)塊聚合物驅的主要做法及效果[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年04期

9 魏新輝,關悅,薛兆杰,周文勝,李擁安;孤島油田中一區(qū)館4單元聚合物驅注采調整技術[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年06期

10 何慶申;聚合物驅斜井潛油電泵施工工藝[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曙光;俠利華;喬書江;姚建;;聚合物驅含水變化與各類影響因素模型[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程宏杰;樓仁貴;陳麗華;;礫巖油藏七東_1區(qū)聚合物驅數值模擬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3 常曉平;馬玉霞;熊英;;聚合物驅數值模擬應用方法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4 姚坤乾;吳麗文;蓋麗鵬;王濤;;孤島油田聚合物驅調整配套技術[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李樹榮;張強;雷陽;張曉東;;聚合物驅最優(yōu)注入問題的一種分區(qū)優(yōu)化方法[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C卷[C];2011年

6 馬艷;李洪生;代亞宏;柏紅霞;黎錫瑜;;改善二類儲量高溫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對策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7 孫建國;劉洪遠;侯君;;低滲透窄小砂體油田聚合物驅適應性分析及初步認識[A];三次采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曉東;李樹榮;;基于控制向量參數化的聚合物驅最優(yōu)控制[A];第二十四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5年

9 張伊琳;王正欣;;河南油田雙河V下聚合物驅油劑篩選評價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10 王艷濤;李萍;劉吉武;薛兆杰;徐萍;;交聯(lián)聚合物驅在孤島油田先導試驗[A];三次采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俠 通訊員 陳麗華 程宏杰;克拉瑪依油田聚合物驅試驗取得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9年

2 特約記者 王蕾 通訊員 程宏杰;聚合物驅提高低滲區(qū)塊采收率[N];中國石油報;2012年

3 焦念友;聚合物驅后采油大幅提高采收率[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4 記者 汪亞萍 通訊員 張建平;大港污水聚合物驅工業(yè)化試驗見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周宏;提高采收率的主導技術--聚合物驅油[N];中國石油報;2005年

6 李丹;大慶采油六廠三類油層聚合物驅試驗初顯成效[N];中國石油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趙士振 通訊員 張玉立;聚合物驅后仍可大幅提高采收率[N];中國石化報;2011年

8 記者 汪亞萍 特約記者 李建 通訊員 種占良;大港油田污水聚合物驅礦場試驗完成[N];中國石油報;2010年

9 實習記者 朱麗杰;“骨頭縫”里擠出滾滾油流[N];大慶日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張云普;聚合物驅動油升水降[N];中國石油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東;聚合物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最優(yōu)控制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2 郭蘭磊;聚合物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動態(tài)規(guī)劃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3 高靜樂;隴東地區(qū)侏羅系油藏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4 高丙坤;聚合物驅動態(tài)指標的預測與控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5 徐學品;高含水期油藏聚合物驅后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及挖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6 李潔;砂巖儲層微觀孔隙結構對聚合物驅油效果影響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7 李宜強;聚合物驅大平面模型物理模擬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6年

8 馮玉良;聚合物驅動態(tài)預測及其評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9 馬海佳;聚合物驅分層注入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10 王者琴;聚合物驅動態(tài)指標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波;聚合物驅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定量表征[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2 曹肖萌;多種聚合物驅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3 李霞;三類油層聚合物驅現場試驗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年

4 張俊法;濮12塊聚合物驅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5 肖麗華;大慶薩中聚合物驅合理停聚時機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6 李瀟菲;聚合物驅的經濟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7 穆停華;交聯(lián)聚合物驅數值模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8 滕學偉;聚合物驅后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9 安志杰;孤島油田和勝坨油田聚合物驅優(yōu)化控制條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10 穆文志;粘彈性聚合物驅數值模擬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5年

,

本文編號:199677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9677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c8e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