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蘇干湖盆地連續(xù)電磁剖面和微生物基因定量油氣勘探

發(fā)布時間:2018-05-23 19:54

  本文選題:蘇干湖盆地 + 微生物油氣勘探 ; 參考:《地質與勘探》2017年06期


【摘要】: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是油氣行業(yè)發(fā)展之趨,其中物化探手段尤為關鍵。聯(lián)合應用連續(xù)電磁剖面法和微生物基因定量技術,在研究程度較低的蘇干湖盆地油氣勘查得到積極發(fā)現(xiàn):(1)盆地"四凹五凸"構造特征具備形成油氣藏的儲蓋條件及運移通道,東部山前二疊、石炭系凹陷,中、西部侏羅系凹陷可能為烴源區(qū);(2)相對鉆孔揭示有油氣顯示的盆地中部凹陷,東部山前凹陷周緣和西部凹陷周緣,油氣指示菌基因含量增大,可達1數(shù)量級,預示該兩區(qū)油氣更富集;(3)綜合判斷:東部山前二疊、石炭系凹陷,西部侏羅系凹陷,可能存在可開采油氣藏。物化探方法聯(lián)用對隱蔽性油氣藏勘探有重要意義。
[Abstract]:Reducing exploration cost and increasing exploration success rate a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oil and gas industry, in which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ans are particularly critical.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inuous electromagnetic profiling and microorganism gene quantitative technique,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concave and five convex" structures in the Sugan Lake basin, which has a low degree of research, have the reservoir cap conditions and migration channels to form oil and gas reservoirs. East Piedmont Permian, Carboniferous Sag, Middle and West Jurassic Sag may be hydrocarbon source area Guan2) the oil and gas display basin central sag, the eastern Piedmont depression periphery and the western depression periphery, the oil and gas indicator bacteria gene content increases, It can reach 1 order of magnitud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il and gas of the two areas are more enriched than that of Huiguo 3) comprehensive judgment: East Piedmont Permian, Carboniferous sag, West Jurassic sag, there may be recoverab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The combination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hidden reservoir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chǎn)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編號:12120115003501-1)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D2016504021)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抗;奇峰突起林木秀──《中國油氣勘探》評介[J];新疆石油地質;2000年02期

2 關德范;21世紀油氣勘探理論思考[J];石油科技論壇;2000年04期

3 ;《中國新區(qū)油氣勘探》[J];海相油氣地質;2000年Z2期

4 ;中國石油“十五”期間油氣勘探思路和主攻方向[J];新疆石油地質;2001年02期

5 ;中國石油“十五”期間油氣勘探的6個關鍵問題[J];新疆石油地質;2001年02期

6 婁淵明,張?zhí)m興;認識油氣勘探工程特性 加強油氣勘探工程管理[J];西部探礦工程;2002年04期

7 本刊編輯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2002年油氣勘探工作思路和做法[J];新疆石油地質;2002年02期

8 李曉蘭;;6項重大技術提速未來20年油氣勘探[J];海洋石油;2008年04期

9 金順愛;金慶煥;;全球海域油氣勘探現(xiàn)狀與我國海域油氣勘探——訪金慶煥院士[J];海相油氣地質;2008年03期

10 李春燕;馬懷玉;;油氣勘探開發(fā)項目經(jīng)濟評價研究淺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志杰;;論油氣勘探的鉆前預測[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2 肖煥欽;郭元嶺;;油氣勘探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及評價體系[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3 謝錦龍;謝振存;;南方油氣勘探圖形數(shù)據(jù)庫設計考慮和特點[A];數(shù)據(jù)庫研究進展97——第十四屆全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1997年

4 李倩倩;陳小梅;劉幸;毛冰晶;倪國強;;稀疏植被地區(qū)的高光譜油氣勘探技術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5 馮志亮;姚亞明;崔樹軍;周繼軍;陳建軍;;地球科學新理論、新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A];河南省地質調查與研究通報2007年卷(上冊)[C];2007年

6 詹仕凡;陶春峰;冉賢華;;高斯混合模型聚類方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李幼銘;;面向油氣勘探開發(fā)提升地震偏移及屬性刻劃水平[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8 張之一;;石油地幔起源的依據(jù)及油氣勘探新領域[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陳潔;溫寧;;我國深水油氣勘探的思考[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袁業(yè)培;金文麗;;重磁資料在油氣勘探中的作用[A];1992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璇;在油氣勘探路上實現(xiàn)“中國夢”[N];中國組織人事報;2014年

2 宋國奇 集團公司科技功勛獎獲得者 勝利油田油氣勘探首席高級專家;哲學與油氣勘探[N];中國石化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譚娜;山地油氣勘探瓶頸突破[N];北京科技報;2010年

4 魏榮;油氣勘探數(shù)字工作室提升決策效率[N];中國石化報;2014年

5 沈春蕾;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油氣勘探技術獲新進展[N];中國能源報;2014年

6 記者 王曉暉;塔里木油氣勘探成果豐碩[N];中國石油報;2002年

7 本版撰稿 宋杰 李占彬;堅持戰(zhàn)略展開,尋求油氣勘探新發(fā)現(xiàn)和大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3年

8 李翮;總局物探院加快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步伐[N];中煤地質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陳惠玲;油氣勘探:進軍深水盆地[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占彬 宋杰;迎接油氣勘探的又一個春天[N];中國石油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黃祖熹;中外油氣勘探項目的評價方法對比及應用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2 趙苗;委內瑞拉油氣勘探開發(fā)投資環(huán)境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周愛鋒;晚全新世蘇干湖年紋層沉積及其環(huán)境記錄[D];蘭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駱嘉航;基于Landsat ETM+遙感影像預測油氣勘探靶區(qū)[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穎梅;油氣勘探項目風險識別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2年

3 楊洋;油氣勘探開發(fā)地震圖形數(shù)據(jù)動態(tài)管理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4 王琳;油氣勘探測井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2015年

5 叢永山;林甸斷陷油氣勘探遠景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6 劉亞妮;基于GIS與RS的石油勘探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7 王凱;MT靜態(tài)校正技術研究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192611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92611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783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