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中國東部斷陷湖盆新分子化石
本文選題: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TPP) + 生物標志物 ; 參考:《沉積學報》2017年04期
【摘要】:渤海灣盆地海域斷陷湖盆歧口凹陷古近系烴源巖及原油樣品中,檢測出豐富的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C_(30)TPP)具有兩個異構(gòu)體,能有效地區(qū)分渤海灣盆地海域歧口凹陷沙三段(Es_3)烴源巖和沙一段(Es_1)烴源巖形成的混源原油,是湖相原油的油源對比研究中的新分子化石。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與水體鹽度之間有密切關(guān)系,沉積環(huán)境水體鹽度越高,其豐度越高。隨熱演化程度增大,原油的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TPP)豐度逐漸降低。四環(huán)聚異戊二烯類化合物(TPP)具有湖相有機質(zhì)輸入的很強專屬性,可用于判識湖相原油研究,在研究湖相沉積環(huán)境有機質(zhì)的油源對比、沉積環(huán)境及熱演化規(guī)律中具有重要地質(zhì)—地球化學意義。
[Abstract]:Rich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in Paleogene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samples of Qikou depression in Bohai Bay basin. The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 CIM 30 (TPP) has two isome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Sha formation in Qikou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and the mixed source oil formed by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sand. It is a new molecular fossil in oil source correlation study of lacustrine crude oil.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and water salinity, and the higher the salinity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higher its abund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the abundance of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compounds (TPPs) of crude oil decreases gradually. Tetracyclic polyisoprene (TPP) has the strong specificity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input, whic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oil source of lacustrine oil, and to study the oil source comparison of organic matter in lacust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hermal evolution have important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中海油研究總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2016ZX05024-002)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綜合研究項目(2012-KT-11,2013-KT-09-05)~~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玉紅,李嘉誠,林強,黃寶琛;環(huán)氧化反式-1,4-聚異戊二烯與反式-1,4-聚異戊二烯的性能比較[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1期
2 張正文;高反式-1,4-聚異戊二烯在高速節(jié)能輪胎中的應用[J];今日科技;2000年11期
3 韋春;乳液加氫過程聚異戊二烯結(jié)構(gòu)的變化[J];桂林工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4 李大珍,孫曉日,顧江楠,余尚先;聚異戊二烯橡膠環(huán)化反應動力學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3期
5 黃駿廉,于同隱;二苯甲酮敏化的3,4-聚異戊二烯光交聯(lián)反應的能量傳遞機理[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2期
6 黃駿廉,于同隱;二苯甲酮敏化的3,4-聚異戊二烯光交聯(lián)反應的非環(huán)化非降解過程研究[J];應用科學學報;1988年03期
7 邢宏龍;馬妍;何亮;杜永;周桂娥;;聚異戊二烯/丙烯腈基織物涂層在8~14μm波段的紅外低發(fā)射率[J];紅外與激光工程;2011年12期
8 韋春;二烯類橡膠的乳液加氫研究[J];桂林工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9 方世壁;;杜仲膠的研究與開發(fā)[J];科學新聞;1999年31期
10 李琳;余尚先;蘇翠華;顧江楠;朱桂云;;1,4-聚異戊二烯環(huán)化過程中紅外光譜分析與監(jiān)控方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付強;姚臻;曹X;;無溶劑聚異戊二烯原位顆;夹g(shù)[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馮玉紅;李嘉誠;黃寶琛;宋景社;;環(huán)氧化反式-1,4-聚異戊二烯的性能與應用[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0年
3 葛建寧;畢吉福;董為民;任慧娟;姜連升;張學全;;3,4-聚異戊二烯的合成和性能[A];2006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謝德民;孫菁;;~(13)C-NMR研究3,4-聚異戊二烯的序列結(jié)構(gòu)[A];第四屆全國波譜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5 姚薇;邵華鋒;黃寶琛;;原位聚合合成3,4-及反式聚異戊二烯[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9年
6 陳驍鴻;裘祖文;孫伯勤;周子南;王佛松;;鐵催化體系合成的3,4/順1.4聚異戊二烯的~(13)C-NMR[A];第四屆全國波譜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7 鄒發(fā)生;董俠;韓志超;;剪切場下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共混物的相分離機理研究[A];2010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shù)論文集(上冊)[C];2010年
8 賈翔宇;蔡洪光;代全權(quán);畢吉福;張學全;;鄰苯二甲酸釹·DMSO配合物的合成及雙烯烴高順式選擇性聚合的研究[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任月慶;新型合成異戊橡膠的反應增塑、接枝改性及其結(jié)構(gòu)動態(tài)演變過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2 李家洲;高產(chǎn)輔酶Q_(10)工程菌的構(gòu)建及發(fā)酵工藝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芙蓉;負載鈦催化劑溶液法合成反式-1,4-聚異戊二烯的條件優(yōu)化與應用[D];青島科技大學;2015年
2 羅章;基于反式-1,4-聚異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設計與合成[D];青島科技大學;2016年
3 李欣;星形梳狀超支化聚異戊二烯的合成[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4 王鵬;反式-1,,4和3,4-聚異戊二烯復合異戊橡膠的合成[D];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
5 劉爭男;反式-1,4-聚異戊二烯的氯化改性[D];青島科技大學;2006年
6 王曙光;鈦系催化劑合成順-1,4-聚異戊二烯的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07年
7 王瀟;反式-1,4-聚異戊二烯/天然橡膠并用膠的阻尼與低溫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
8 馮小玲;陰離子聚合制備高順式聚異戊二烯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9 李倩倩;液體聚異戊二烯的合成工藝與應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3年
10 何波;交聯(lián)聚苯乙烯—聚異戊二烯核殼納米粒子的制備及其增強丁苯橡膠[D];北京化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508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5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