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qū)晚三疊世巖相古地理特征
本文選題:巖相古地理 + 沉積相。 參考:《巖性油氣藏》2016年05期
【摘要】:由于前人對華北地區(qū)晚三疊世巖相古地理的系統(tǒng)研究較少,其沉積格局及演化規(guī)律尚不明朗。基于層序地層學理論,根據(jù)華北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整體發(fā)育特征,將其劃分為卡尼階和諾利—瑞替階共2個等時地層單元,并以優(yōu)勢相法分別編制了巖相古地理圖。晚三疊世華北地區(qū)整體上東高西低,地層東薄西厚,以陸相沉積為主。主要沉積區(qū)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和南華北地區(qū),前者為開闊的內(nèi)陸坳陷湖盆,巖相北粗南細,厚度北薄南厚,沉積中心偏南,上三疊統(tǒng)油氣資源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區(qū);后者由一系列小型湖盆組成,沉積中心位于西北部,以濟源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最為發(fā)育,其他地區(qū)僅為零星分布,儲層物性總體較差,上三疊統(tǒng)油氣資源匱乏。通過對華北地區(qū)晚三疊世巖相古地理的研究,明確了盆地演化、沉積體系、烴源巖、儲集層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guān)系,認為主要存在自生自儲、上生下儲和下生上儲等3種生儲蓋組合類型,指出了鄂爾多斯盆地鹽定三角洲、環(huán)縣三角洲、甜水堡三角洲和環(huán)縣—甘泉地區(qū)以及濟源盆地為其油氣勘探的有利方向。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the late Triassic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in North China,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and evolution law are still unclear. Based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Triassic in North China, it is divided into two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units, Carney stage and Nolli-Rayti stage, and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s are compiled by dominant phase method. In the late Triassic North China, the upper east is high and the west is low, and the strata are thin and thick in the east and west. The main sedimentary area is located in Ordos Basin and South North China, the former is an open inland depression lake basin, the lithofacies is thick and thin in the north,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the sedimentary center is southward.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the Upper Triassic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 latter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small lacustrine basins, the sedimentary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the Upper Triassic in Jiyuan area is the most developed, the other areas are scattered,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poor in general, and the Upper Triass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scar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ate Triassic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in North Chin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sin evolution, sedimentary system,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re determine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ssemblages of upper and lower reservoirs and upper reservoi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Yanding delta, Huanxian delta, Tianshuibao delta, Huanxian-Ganquan area and Jiyuan basin are favorable direction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Ordos basin, Huanxian delta, Tianshuibao delta and Huanxian-Ganquan area, as well as Jiyuan basin
【作者單位】: 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沁水盆地煤層氣與致密砂巖氣共生成藏機理研究”(編號:41172108) 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十三五”課題“中深層煤系地層立體勘探有利目標優(yōu)選”(編號:2016ZX05041005)和“巖性地層油氣藏區(qū)帶、圈閉評價方法與關(guān)鍵技術(shù)”(編號:2016ZX05001003)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P534.5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巖相古地理》編委會[J];巖相古地理;1998年02期
2 馮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鮑志東;中國中寒武世巖相古地理[J];古地理學報;2002年02期
3 張鵬飛;定量巖相古地理學的代表作——《中國寒武紀和奧陶紀巖相古地理》[J];地質(zhì)科學;2005年02期
4 ;巖相古地理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J];吐哈油氣;2005年04期
5 蔣維紅;董春梅;閆家寧;;巖相古地理學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斷塊油氣田;2007年03期
6 華夏;張勤勤;;巖相古地理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7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J];古地理學報;2010年05期
8 丘東洲;標志我國巖相古地理研究新進展的一次盛會[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85年04期
9 王德發(fā);評《巖相古地理基礎(chǔ)和工作方法》[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87年01期
10 ;“第二屆全國巖相古地理學術(shù)會議”勝利召開[J];沉積學報;199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少南;張國星;;華南二疊紀巖相古地理概述[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宜昌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2 陳洪德;田景春;;中國南方海震旦系—中三疊統(tǒng)構(gòu)造—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及編圖[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3 劉亞雷;胡秀芳;王道軒;趙巖;張強;文磊;;塔里木盆地三疊紀巖相古地理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shù)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4 馮增昭;鮑志東;吳茂炳;金振奎; 時曉章;;塔里木地區(qū)寒武紀和奧陶紀巖相古地理[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夏軍;鐘華明;童勁松;;藏南洛扎地區(qū)侏羅、白堊紀巖相古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zhì)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6 馮增昭;彭勇民;金振奎;蔣盤良;鮑志東;羅璋;鞠天吟;汪紅;;中國南方奧陶紀巖相古地理[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何幼斌;羅進雄;;中上揚子地區(qū)晚二疊世長興期巖相古地理[A];第十一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陳潤生;林東燕;江劍麗;;福建早侏羅世火山地層對比及巖相古地理特征[A];加強地質(zhì)工作促進社會經(jīng)濟和諧發(fā)展——2007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徐克定;;下?lián)P子震旦紀巖相古地理與幾個構(gòu)造問題探討[A];“資源保障 環(huán)境安全——地質(zhì)工作使命”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文集[C];2011年
10 朱如凱;郭宏莉;何東博;羅忠;;中國西北地區(qū)石炭紀巖相古地理[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周懇懇;中國巖相古地理編圖工作取得重要進展[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梁西文;中揚子區(qū)晚三疊世—新近紀層序巖相古地理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2 劉自亮;燕山中東部高于莊組—霧迷山組層序巖相古地理及臼齒碳酸鹽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3 周懇懇;中上揚子及其東南緣中奧陶世—早志留世沉積特征與巖相古地理演化[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5年
4 曹潔;黑龍江東部盆地群早白堊世巖相古地理研究與油氣遠景分析[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書榮;渤海灣及鄰區(qū)奧陶紀巖相古地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2 李振鵬;鄂爾多斯地區(qū)寒武紀巖相古地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駱丁;浙江寧波地區(qū)第四系特征及巖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瑩;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巖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5 袁振濤;歐龍布魯克下古生界巖相古地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6 李偉;松遼盆地白堊系巖相古地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陳延哲;吉林東南部大鴨綠江盆地中生代巖相古地理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8 勞金秀;江都—鎮(zhèn)江高橋地區(qū)沉積特征與巖相古地理環(huán)境演變[D];吉林大學;2009年
9 劉溪;鄂爾多斯西南緣岐山地區(qū)奧陶紀巖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彭海艷;鄂爾多斯盆地東部山西組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234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2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