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朝45區(qū)塊分層注水潛力分析
本文選題:數(shù)值模擬 + 地質儲量; 參考:《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摘要】:整合了朝45區(qū)塊的生產(chǎn)實際資料,分析了朝103-檢55取芯井油層水洗,油層水淹動用狀況,結合油藏工程及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該區(qū)塊分層注水進行深入的研究,利用水淹層測井解釋估算資料估算地質儲量和可采儲量。
[Abstract]: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of Chao45 block are integrated, and the water washing and flooding production of reservoir in Chao103-Jian55 core well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stratified water injection in this block is deeply studied. Geological reserves and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estimated by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estimation data.
【作者單位】: 東北石油大學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分類號】:TE357.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振強,王建華,李文光,金元憲,竇月敏;朝陽溝油田朝5—朝45區(qū)塊剩余油分布特征[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2年04期
2 賀鳳云,劉妍,黃善芹,胡建波;模擬改善大慶油田朝45區(qū)塊的開發(fā)效果[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李和全,張國彥,廖廣志,牛金剛,朗兆新;ASP-FOAM提高高含水期油藏原油采收率效果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4 趙國忠;孫巍;何鑫;;基于分層注水數(shù)學模型的油藏數(shù)值模擬[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5 康興妹;喬守武;宋志強;王哲;;油田分層注水工藝技術的應用及發(fā)展[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0期
6 張持坤;;朝陽溝油田低滲透儲層綜合定量評價[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剛;秦家屯油田儲層的敏感性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年S1期
2 李向陽;劉傳明;;長6油層化學解堵技術適應性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3 李偉;張忠武;胡學斌;于能文;;西峽溝低滲透油藏酸化增注技術研究及應用[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4 苗艷華;;分層注水合格率影響因素及提高措施[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02期
5 王思儀;柳良仁;王憲文;任肇才;韓建潤;;長慶油田三疊系油藏相滲形態(tài)及儲滲特征[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6 程曉寧;羅躍;楊歡;;低滲透油藏驅油用表面活性劑的性能評價[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12期
7 李敬功,李正魁;注水剖面測井精細解釋[J];測井技術;2002年06期
8 周榮安,焦創(chuàng)峗,李志偉,郭清婭;鄂爾多斯盆地高電阻率水層的成因分析[J];測井技術;2005年04期
9 薛永超;程林松;;裂縫性低滲透砂巖油藏測井滲透率校正[J];測井技術;2006年03期
10 高靜樂;宋廣壽;高輝;孫衛(wèi);楊文華;;西峰油田莊40區(qū)塊長6儲層特低滲透成因與主控因素[J];沉積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劉華林;熊偉;高樹生;;矩形五點井網(wǎng)穩(wěn)定注采壓力系統(tǒng)的建立[A];滲流力學與工程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第十一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燕良東;朱維耀;宋洪慶;;低滲透油藏注采井間壓力分布與流態(tài)響應研究[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3 黃卓;王振軍;潘文輝;馬紅軍;翟維江;;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在新228區(qū)塊整體調整中的應用[A];科技創(chuàng)新與節(jié)能減排——吉林省第五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吳光煥;孫建芳;邱國清;王宏;;勝利稠油流滲流特征及應用研究[A];稠油、超稠油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樊社民;賈容;張培洋;;JA-4表面活性劑在特低滲油藏應用實驗研究[A];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文集[C];2009年
6 黃瓊;雷啟鴻;鄒宏;;鄂爾多斯盆地白豹地區(qū)長6儲層特征研究[A];陜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國西部地球物理研究與實踐陜西省地球物理學會成立20周年專集[C];2007年
7 焦小妮;焦小兵;;三疊系長4+5油藏超前注水開發(fā)技術研究與應用[A];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寧夏第五屆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李玉寶;呂瑋;任家敏;;勝利油田低滲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壓裂工藝[A];油氣藏改造壓裂酸化技術研討會會刊[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玉梅;朝陽溝油田朝5北井區(qū)裂縫性儲層建模與剩余油定量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熊偉;低滲透油藏有效開發(fā)基礎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3 沈瑞;低滲透油藏水平井滲流規(guī)律與油藏工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4 劉華林;低滲透油藏滲流規(guī)律及有效驅動壓力系統(tǒng)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5 韋珩;低滲透油藏雙子表面活性劑分形研究與分子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6 于榮澤;特低滲透油藏非線性滲流數(shù)值模擬研究及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11年
7 范廣娟;大慶油田薩中密井網(wǎng)區(qū)薩葡油層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及剩余油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8 譚晨曦;大牛地氣田上古生界沉積相及儲層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魏虎;低滲致密砂巖氣藏儲層微觀結構及對產(chǎn)能影響分析[D];西北大學;2011年
10 于均民;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6段超低滲透儲層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哲;姬塬地區(qū)長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謝炎;宋芳屯—肇州油田葡萄花油層井網(wǎng)優(yōu)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0年
3 沈靜;華北油田西柳10斷塊深井高溫分注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南石油大學;2010年
4 孫佩;志丹油田長6油層組低孔低滲儲層測井評價[D];西北大學;2011年
5 高潔;合水地區(qū)長4+5以上儲層特征及建產(chǎn)有利區(qū)評價[D];西北大學;2011年
6 陳魏巍;鄂爾多斯盆地張家山—耿灣地區(qū)延長組長8儲層綜合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張奉;高郵凹陷沙7斷塊阜三段儲層孔隙結構與滲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孫軍;大慶朝長地區(qū)W區(qū)塊精細水驅調整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鮑遠見;大慶油田薩北開發(fā)區(qū)薩零組儲層地質特征及開發(fā)方案優(yōu)選[D];浙江大學;2011年
10 蒲波;異常高壓差多層分注配水器工藝的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凡軍;曹雅玲;胡慶欣;支軍;郭良杰;;利用綜合技術提高注水井層測試段合格率[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理工卷;2007年02期
2 郭沫貞;肖林鵬;張生兵;朱國華;李風云;張麗霞;;低滲透砂巖油層相對滲透率曲線特征、影響因素及其對開發(fā)的影響[J];沉積學報;2008年03期
3 趙國忠,王曙光,尹芝林,郭德志;大慶長垣多學科油藏研究技術與應用[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4年05期
4 李敏,趙啟成,劉佩學,源秀軍,吳江勇;注水井分層測控系統(tǒng)[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吳家文;王家春;劉劍;宋考平;殷建;;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層注水方案優(yōu)選[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趙春森;呂建榮;付志;;大慶油田葡北Ⅱ斷塊降壓開采技術數(shù)值模擬[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羅曉義;楊釗;宋考平;崔香花;劉鳳賢;;低滲透油藏超前注水單井產(chǎn)能影響因素[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8 宋國亮;張承麗;魏明國;韓福成;;宋芳屯油田芳17區(qū)塊井網(wǎng)調整對開發(fā)指標的影響[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9 張承麗;宋國亮;魏明國;殷代印;;低滲透油田超前注水對開發(fā)效果的影響[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宋考平,,章成識,李和全,王一民;綜合增產(chǎn)措施下各單項措施增產(chǎn)量構成[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羽;變形井分層注水工藝技術[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2 盛國富;防聚合物返吐分層注水新技術[J];國外油田工程;2004年12期
3 張立義;侯萬勇;楊新克;生麗敏;;同心管分層注水水力摩阻損失計算[J];新疆石油科技;2004年04期
4 申宏,張霞,肖虎,鄭昕,王學軍;孤島油田分層注水工藝分析[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5年07期
5 游龍?zhí)?河31斷塊區(qū)分層注水配套模式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05年04期
6 季華生,付余;分層注水的兩種思想辨析[J];石油科技論壇;2005年05期
7 賈兆軍;李金發(fā);陳新民;;橋式偏心分層注水技術在平方王油田的試驗[J];石油機械;2006年03期
8 裴承河;陳守民;陳軍斌;;分層注水技術在長6油藏開發(fā)中的應用[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9 胡熙平;袁世昌;;分層注水的油藏適應性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6年12期
10 袁士寶;陳月明;蔣海巖;陶軍;;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分層注水效果預測模型設計與實現(xiàn)[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福生;馬來增;;分層注水工藝研究與實踐[A];山東石油學會石油天然氣注水及水處理技術中心站油田注水及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劉偉;張德崇;周家駒;;分層注水技術的配套與完善[A];山東石油學會石油天然氣注水及水處理技術中心站油田注水及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玲;王鍇;楊U_桂;孟艷青;白鋼;;精細分層注水技術在大路溝二區(qū)的應用及效果評價[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4 李斌;王國先;梁成鋼;黃勇;王寧;;火燒山裂縫性低滲透油田分層注水技術研究[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5 李常友;劉明慧;賈兆軍;王秀娟;耿濤;;液控式分層注水工藝技術[A];2008年石油裝備學術年會暨慶祝中國石油大學建校5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姜忠;;疏松砂巖油藏分層注水技術[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劉俊;白迎花;張素朋;;孤東油田疏松砂巖油藏分層注水配套技術[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張勇;;淺析液控分層注水技術及在埕島油田的應用[A];第四屆勝利油田北部油區(qū)疏松砂巖油藏開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張道平;杜寧波;邰升;楊露;周圣昊;李鵬;;分層注水新工藝新技術試驗與應用[A];創(chuàng)新·質量·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4年
10 同松;劉俊芹;;精細分層注水技術在超低滲透油藏中的應用[A];石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八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裘新農(nóng) 王維和;同心管分層注水工藝在新疆油田獲成功[N];中國石油報;2006年
2 王濤 記者 幸福;油田橋式偏心分層注水技術成功應用哈薩克斯坦[N];大慶日報;2008年
3 記者 高向東 通訊員 陳利平;分層注水有多深:5920米![N];中國石油報;2010年
4 特約記者 鄭水平;小套管分層注水解稀油開發(fā)難題[N];中國化工報;2012年
5 特約記者 劉建華;分層注水提高砂巖油藏產(chǎn)量[N];中國石油報;2010年
6 記者王志田 通訊員王濤;大慶分層注水井智能測調技術填補國內空白[N];中國石油報;2010年
7 通訊員 劉萍;分層注水攻克安塞油田“三大頑疾”[N];中國石油報;2003年
8 劉萍;分層注水攻克安塞油田“三大頑疾”[N];中國石油報;2003年
9 記者 李延平 通訊員 于鴻升 段艷秋;扶余油田細分層注水“水降油升”[N];中國石油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李祖詩邋通訊員 姜建平;分層注水為提高采收率打基礎[N];中國石化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玉榮;分層注水儲層參數(shù)變化機理與配注參數(shù)動態(tài)調配方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南北杰;綏靖油田分層注水效果評價與潛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年
2 劉樹輝;杏北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分層注水量確定方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3 黃志龍;智能分層注水測控系統(tǒng)設計[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葉劍川;分層注水配注量計算與優(yōu)化研究[D];長江大學;2014年
5 石闊;基于改進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分層注水系統(tǒng)設計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6 張國慶;綜合應用測調新技術提高油田分層注水質量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7 李濤;分層注水流量智能測調系統(tǒng)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8 孫京一;秦家屯油田分層注水技術及應用情況分析[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9 楊坤;杏北開發(fā)區(qū)特高含水期分層注水技術政策及方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10 沈盛;樊18-3區(qū)低滲油藏高溫高壓分層注水工藝技術[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978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9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