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煤巖潤濕性的強化煤層固井膠結技術
本文選題:煤層氣 + 煤巖。 參考:《天然氣工業(yè)》2017年07期
【摘要】:煤層有機質含量高、節(jié)理發(fā)育、節(jié)理面光滑,導致煤巖與固井水泥石界面膠結強度弱、煤層段固井質量差,嚴重制約了煤層氣的經(jīng)濟有效開發(fā)。為此,依據(jù)煤巖組成、成分和潤濕特性分析,重點以改善煤巖的親水潤濕性為技術突破點,測試分析不同表面活性劑及其濃度、浸泡時間等對煤巖表面潤濕角、界面膠結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優(yōu)選煤巖高效親水潤濕改性物質,研發(fā)出強化煤層膠結前置液體系,并在山西沁水盆地進行了現(xiàn)場應用。室內研究與現(xiàn)場應用結果表明:通過含醚、硫酸根的表面活性劑在煤巖表面的致密吸附,可在濃度0.3%、30 s內使煤巖表面潤濕改性為強親水性,能夠顯著提高煤巖—水泥石界面的膠結強度(膠結強度達65.5%);現(xiàn)場煤層氣井固井應用效果也表明,采用該強化煤層膠結型前置液能夠將煤層段固井質量由過去的不合格提高到優(yōu)良水平,對于提高煤層段固井質量具有顯著的效果。結論認為,該技術為解決煤層段固井質量差的難題及順利實施后續(xù)壓裂增產等改造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Abstract]: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coal seam is high, the joint is developed and the joint surface is smooth, which leads to the weak cementation strength between coal rock and cemented cement stone, and the poor cementing quality of coal seam section,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economic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and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and rock, with the emphasis on improving the hydrophilic wettability of coal and rock as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point, the wetting angle of coal and rock surface with different surfactant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soaking time and so on are tested and analyzed.The influence law of interfacial cementation strength, high efficiency hydrophilic and wetting modified material of excellent coal separation coal rock, developed the system of reinforcing coal seam cementation pre-liquid, and carried on field application in Qinshui basin of Shanxi province.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study and field application show that by dense adsorption of surfactants containing ether and sulphate on coal and rock surface, the surface of coal and rock can be wetted and modified into strong hydrophilic property within 30 seconds of concentration.The cementation strength of coal rock cement stone interface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cementing strength is up to 65. 5%), and the cementing effect of field coalbed gas well also shows that,The cementing quality of coal seam section can be improved from unqualified in the past to excellent level by using the cemented prefluid of the strengthened coal seam, which has remarkable effect on improving cementing quality of coal seam sec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technique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oor cementing quality in coal seam section and for carrying out the measures of subsequent fracturing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smoothly.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中聯(lián)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編號:2016ZX05044) “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編號:IRT_14R58)
【分類號】:TE25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濤;王龍軍;;沁端區(qū)塊煤層氣滲流過程中壓力變化規(guī)律[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4期
2 楊克兵;王海潮;王君;陳輝娜;符康;;沁南盆地成莊區(qū)塊高煤階煤層氣高產主控因素[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4期
3 趙賢正;楊延輝;孫粉錦;王勃;左銀卿;李夢溪;申建;穆福元;;沁水盆地南部高階煤層氣成藏規(guī)律與勘探開發(fā)技術[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2期
4 申建;秦勇;張春杰;胡秋嘉;陳偉;;沁水盆地深煤層注入CO_2提高煤層氣采收率可行性分析[J];煤炭學報;2016年01期
5 王南;裴玲;雷丹鳳;曾博;;中國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分布及開發(fā)現(xiàn)狀[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5年01期
6 琚宜文;李清光;顏志豐;孫盈;鮑園;;煤層氣成因類型及其地球化學研究進展[J];煤炭學報;2014年05期
7 左景欒;孫晗森;吳建光;王成文;王瑞和;;煤層氣超低密度固井技術研究與應用[J];煤炭學報;2012年12期
8 郭辛陽;步玉環(huán);沈忠厚;李娟;王成文;柳華杰;;井下復雜溫度條件對固井界面膠結強度的影響[J];石油學報;2010年05期
9 顧軍;秦文政;;MTA方法固井二界面整體固化膠結實驗[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0年02期
10 楊振杰;李家芬;蘇長明;陳道元;石鳳岐;;新型膠乳沖洗隔離液試驗[J];天然氣工業(yè);2007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國慶;任宗孝;牛瑞;李斌;師俊峰;吳小軍;;頁巖氣分段壓裂水平井非穩(wěn)態(tài)滲流模型[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7年04期
2 王成文;鄭飛;孫晗森;王德桂;王瑞和;馬洪濤;;改善煤巖潤濕性的強化煤層固井膠結技術[J];天然氣工業(yè);2017年07期
3 張帆;馬耕;劉曉;馮丹;;泵注排量對煤儲層水力壓裂影響的試驗研究[J];煤礦安全;2017年07期
4 王玫珠;王勃;孫粉錦;趙洋;叢連鑄;楊焦生;于榮澤;羅金洋;周紅梅;;沁水盆地煤層氣富集高產區(qū)定量評價[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07期
5 何雙喜;王騰飛;嚴向陽;張翠;陳林;;煤層氣儲層縫網(wǎng)壓裂數(shù)值模擬分析[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fā);2017年03期
6 路艷軍;楊兆中;Shelepov V.V.;韓金軒;李小剛;韓威;;煤層氣儲層壓裂現(xiàn)狀及展望[J];煤炭科學技術;2017年06期
7 黃東;楊躍明;楊光;楊家靜;閆偉鵬;楊智;;四川盆地侏羅系致密油勘探開發(fā)進展與對策[J];石油實驗地質;2017年03期
8 張振海;;淺析古交新能源項目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及前景[J];世界有色金屬;2017年07期
9 柳占立;莊茁;孟慶國;詹世革;黃克智;;頁巖氣高效開采的力學問題與挑戰(zhàn)[J];力學學報;2017年03期
10 吳鵬;魏國琴;韓作穎;劉建民;;沁水盆地寺河地區(qū)煤層水細菌多樣性分析[J];生物技術;2017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慶忠;左銀卿;楊延輝;;如何破解我國煤層氣開發(fā)的技術難題——以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藏為例[J];天然氣工業(yè);2015年02期
2 孫粉錦;王勃;李夢溪;梁宏斌;;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富集高產主控地質因素[J];石油學報;2014年06期
3 李建青;高玉巧;花彩霞;夏在連;;北美頁巖氣勘探經(jīng)驗對建立中國南方海相頁巖氣選區(qū)評價體系的啟示[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4年04期
4 韓會平;武春英;季海琨;陳鵬;秦百平;;蘇里格南部地區(qū)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4年04期
5 楊克兵;嚴德天;馬鳳芹;呂慶玲;藍寶鋒;;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層沉積演化及其對煤層氣產能的影響分析[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4期
6 范存輝;郭彤樓;王本強;周坤;秦啟榮;;四川盆地元壩中部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裂縫發(fā)育特征及控制因素[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年05期
7 劉超英;閆相賓;高山林;蔡利學;閔斌;;中石化風險勘探成果及啟示[J];特種油氣藏;2013年05期
8 任閩燕;姜漢橋;李愛山;張潦源;周元龍;邢振宇;;非常規(guī)天然氣增產改造技術研究進展及其發(fā)展方向[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年02期
9 佟莉;琚宜文;楊梅;侯泉林;張文靜;房立志;顏志豐;;淮北煤田蘆嶺礦區(qū)次生生物氣地球化學證據(jù)及其生成途徑[J];煤炭學報;2013年02期
10 楊克明;朱宏權;;川西疊覆型致密砂巖氣區(qū)地質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201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金生;;關于油田固井技術的幾點思考[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年14期
2 郭瑞祥;李明;;關于水平固井技術的探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年15期
3 楊斌;;大力發(fā)展非常規(guī)固井[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年20期
4 趙凱民;第三次全國固井工作會議召開[J];石油鉆采工藝;1990年03期
5 馬汝清,張慶福;臨盤地區(qū)水泥摻粉煤灰固井效果[J];石油鉆探技術;1995年04期
6 周仕明;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固井技術座談會在德州召開[J];石油鉆探技術;1999年06期
7 董世志;趙元偉;;油田固井技術研究與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探討[J];河南科技;2014年01期
8 馮克滿;;中國石油固井技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方向[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年01期
9 劉云鵬;;國內外固井設計模式分析[J];今日科苑;2014年01期
10 安策,陳尚禮;延遲固井技術研究及應用[J];石油鉆采工藝;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光超;羅宇維;黃衛(wèi)東;劉云華;張明深;;南海高溫高壓氣層固井技術——樂東22-1-7井固井總結[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2 王楚峰;王瑞和;王成文;;煤層氣井固井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3 李子豐;陽鑫軍;王兆運;田新民;;防止熱采井套管熱破壞的預膨脹固井技術[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李玉海;刁勝賢;;漂珠低密度水泥在勝利油田低壓漏失層固井中的應用[A];山東石油學會鉆井專業(yè)委員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明輝 史廣妍 李波;無縫銜接巧治固井“腸梗阻”[N];中國石化報;2011年
2 記者 吳莉;長城鉆探地熱固井技術肯尼亞受“熱捧”[N];中國能源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宗鋼;為了固井技術的中國造[N];中國石化報;2013年
4 王敦則;集團公司固井技術研討會在重慶召開[N];中國石化報;2007年
5 王喜春 王金法邋趙光臣 閆業(yè)軍 李萌;黃河固井:馳騁伊朗市場[N];中國石化報;2007年
6 本報通訊員 李興賓;大漠戈壁固井人[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7 李興賓;中原固井海外市場份額與效益同增[N];經(jīng)理日報;2007年
8 記者 張貴志;大港固井成功率緣何100%[N];中國石油報;2006年
9 李紅梅;科技推動華北固井駛入發(fā)展快車道[N];中國石油報;2006年
10 許忠邋通訊員 趙曉東 張曉軍;吐哈油田杠鈴式固井省料省時質量優(yōu)良[N];中國石油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陽鑫軍;防止熱采井套管熱破壞的預膨脹固井理論與實驗研究[D];燕山大學;2011年
2 彭志剛;水硬高爐礦渣MTC固井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3 王斌斌;固井水泥漿流變特性研究與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4 楊智光;固井封固理論與應用技術[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5 趙林;高溫超壓地層固井降濾失劑AMPS/DMAM/FA/AM共聚物的合成與特征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齊志剛;低溫低水化熱固井水泥漿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7 于桂杰;長效地應力機制下套管應力與抗擠強度理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8 席永盛;油田固井用SBL的合成、應用研究及MLPNBR的制備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明;典型礦物材料對固井水泥性能影響的機理研究及應用[D];西南石油大學;2011年
10 黃河福;MTC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寶航;南Ⅱ區(qū)窄壓力窗口固井技術應用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王愛軍;致密油藏水平井固井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鐘富林;滑套固井選擇性壓裂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劉振蕾;平方王油田低壓易漏井固井水泥漿優(yōu)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5 景安升;基于三維技術的固井多媒體軟件開發(fā)[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6 王征;大慶油田外圍異常地層壓力區(qū)側斜井固井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7 董廣超;固井水泥漿體積收縮對環(huán)空氣竄的影響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8 童杰;塔里木油田碳酸鹽探區(qū)固井質量過程控制的關鍵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9 房皓;長寧—威遠地區(qū)頁巖氣水平井固井技術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10 邵景妍;帶凹陷井筒固井驅替效率的數(shù)值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345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73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