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動單元的致密砂巖氣儲層滲透率測井評價——以川中廣安地區(qū)須家河組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 流動單元 致密砂巖氣 滲透率 核磁共振測井 Swanson參數(shù) 須家河組 四川盆地 出處:《巖性油氣藏》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四川盆地廣安地區(qū)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儲層非均質(zhì)性極強,使得孔隙度與滲透率相關(guān)性差,難以通過單一的孔隙度與滲透率回歸模型準確計算滲透率。因此,利用859塊標準柱塞樣物性分析數(shù)據(jù),根據(jù)流動單元指數(shù)(FZI)由小到大,劃分出了5類流動單元,并建立了相應的孔隙度與滲透率統(tǒng)計回歸模型,每種類型流動單元的孔隙度與滲透率相關(guān)性良好。為了使用這組分類統(tǒng)計模型,需要連續(xù)的FZI來劃分整個目的層段的流動單元類型。為此,選擇了20塊典型樣品開展高壓壓汞與核磁共振聯(lián)測實驗;诼(lián)測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了利用核磁共振測井計算Swanson參數(shù)、利用Swanson參數(shù)計算儲層品質(zhì)因子(RQI)、利用RQI計算FZI的轉(zhuǎn)換模型,實現(xiàn)了FZI的連續(xù)定量評價,最終實現(xiàn)了研究區(qū)致密砂巖氣儲層流動單元類型的連續(xù)劃分及其滲透率的測井評價。現(xiàn)場應用結(jié)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測井計算FZI與巖心分析FZI較為接近,該方法可有效解決FZI連續(xù)定量評價的問題;相比于單一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回歸模型與核磁Coates模型,流動單元分類的滲透率計算結(jié)果與巖心分析滲透率吻合度更高,該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滲透率測井評價的準確度。上述方法在類似的致密砂巖氣儲層滲透率測井評價中具有推廣價值。
[Abstract]:The heterogeneity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in Xujiahe formation in Guang'an area of Sichuan Basin is very strong, which mak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poor,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permeability through a single regression model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Based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analysis data of 859 standard plunger samples, five types of flow unit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flow unit index (FZI)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regression model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s established.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each type of flow unit are well correlated. In order to use this set of classified statistical models, continuous FZI is required to divide the flow unit types of the entire target layer. Twenty typical samples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high 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experiments. Based on the combined data, the Swanson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NMR logging, the reservoir quality factor (RQI) was calculated by Swanson parameters, and the conversion model of FZI was calculated by RQI. The continuou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ZI is realized. Finally, the continuous division of flow unit type and the logging evaluation of permeability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are realized. The field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ZI calculat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 is close to the core analysis FZI.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regression model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the nuclear magnetic field (Coates) model,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permeability calculated by flow unit classification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analysis permeability than that of single regression model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nuclear magnetic field (Coates) model,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tinuou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ZI.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ermeability logging evaluation, and the above method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the similar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permeability logging evaluation.
【作者單位】: 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青海油田測試公司;
【基金】: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f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四川盆地大型碳酸鹽巖氣田開發(fā)示范工程”(編號:2016ZX05052)資助
【分類號】:P618.13;P631.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關(guān)振良,姜紅霞,謝叢姣;海上油井井間流動單元預測方法[J];海洋石油;2001年04期
2 尹太舉,張昌民,王壽平;濮53塊流動單元分類方法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年03期
3 梁光迅,張建英,闞立巖,魏娟,王強;沈67塊流動單元劃分[J];特種油氣藏;2002年S1期
4 張福明,邵才瑞,劉洪濤,李元江;一種基于流動單元自動識別的分層新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3年05期
5 竇松江,于興河,李才雄;流動單元研究在北大港油田中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4年01期
6 謝俊,武英利,梁會珍,張萬里;應用流動單元尋找油田有利挖潛區(qū)的新思路[J];西北地質(zhì);2004年04期
7 王志高,靳彥欣;動態(tài)法劃分流動單元——以現(xiàn)河莊油田為例[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5年01期
8 尹太舉,張昌民,王壽平,李中超,趙紅靜;濮53塊流動單元評價[J];石油學報;2005年05期
9 張吉,張烈輝,郭建新,唐靜;灰色識別法在單井流動單元預測中的應用[J];特種油氣藏;2005年01期
10 姚合法;林承焰;靳秀菊;申本科;張治國;何善斌;;多參數(shù)判別流動單元的方法探討[J];沉積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福明;李洪奇;邵才瑞;李元江;劉洪濤;;一種流動單元自動分層新方法[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2 代金友;張一偉;熊琦華;王志章;張春雷;;棗南油田儲層中流動單元構(gòu)成及開采特征研究[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柳少波;公言杰;范俊佳;姜林;洪峰;;致密砂巖氣流體系統(tǒng)演化及其對天然氣分布的控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4 周義軍;付守獻;郭亞斌;強敏;;致密砂巖氣地震儲層表征[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高曉輝;陶士振;朱如凱;袁選俊;;四川盆地中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連續(xù)型致密砂巖氣地質(zhì)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孫衛(wèi);史成恩;趙驚蟄;解偉;梁曉偉;閆林;趙蕾;;盤古梁長6油藏流動單元的定量劃分[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張松揚;黃國騫;秦緒英;;塔巴廟區(qū)塊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層測井識別及評價標準研究[A];油氣地球物理實用新技術(shù)——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8 焦寶;秦智;鄭錫;焦滔;李軍健;李曉芳;朱麗萍;高彥博;于博;羅仁敏;;姬塬油田黃57區(qū)長8油藏精細描述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A];低碳經(jīng)濟促進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石化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3年
9 張松揚;;塔巴廟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層測井特征參數(shù)評價技術(shù)[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黃世偉;張廷山;王順玉;陳曉慧;姜照勇;董同武;;赤水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沉積特征及含氣性初探[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黎家盆;須家河組研究取得豐富成果[N];中國石化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賀海;儲層流動單元研究及其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5年
2 朱玉雙;油層傷害對巖性油藏流動單元的影響——以鄂爾多斯盆地華池油田、馬嶺油田為例[D];西北大學;2004年
3 張吉;河流相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4 董鳳娟;注水開發(fā)階段的儲層評價與油水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周鋒德;低滲含裂縫砂巖油藏滲流規(guī)律及綜合模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6 王軍;中原油田濮53斷塊流動單元劃分與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7 孫明;元城油田精細油藏描述與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8 夏國朝;棗園復雜斷塊低流度油藏特征及穩(wěn)產(chǎn)措施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9 古娜;蜀南地區(qū)須家河組砂巖儲層致密化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陳剛;四川盆地須家河組物質(zhì)分布規(guī)律與儲層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希燕;華慶地區(qū)長6_3儲層流動單元劃分[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張迪;鄂爾多斯盆地紅河油田長8油層組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3 任葛;樹32塊主力油層微幅度構(gòu)造及流動單元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4 王懷遠;杏北開發(fā)區(qū)薩葡高油層組沉積[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5 王曦莎;低孔低滲低壓氣藏儲層流動單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勇;百21井區(qū)百口泉組儲層特征及流動單元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7 郭曉博;薄窄砂體流動單元分類評價及剩余油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8 徐博;扶余油田中38區(qū)塊楊大城子油層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9 李松澤;高集油田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10 甘永年;扶余油田西25-20區(qū)塊流動單元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279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2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