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四川盆地元壩氣田長興組古油藏的定量恢復及油源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1-21 19:25

  本文關鍵詞: 古油藏 油源分析 石油地質 元壩氣田 四川盆地 出處:《地球科學》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前雖認為元壩氣田長興組天然氣主要為原油裂解氣,但尚未進行該氣田的古油藏的定量恢復并計算原油裂解氣的資源量,并系統(tǒng)分析古油藏原油的來源.長興組儲層普遍可見固體瀝青,是原油裂解的直接產物,且原油裂解在本區(qū)構造抬升變形前就已經完成,因此儲層瀝青可用來識別古油層的分布.根據(jù)儲層瀝青的縱向和平面分布,確定了7個可靠的古油藏和4個可能的古油藏,并運用容積法恢復出本區(qū)聚集的古原油為6.14×10~8 t,計算出相應的原油裂解氣為3 807.08×10~8 m~3,遠大于現(xiàn)今氣田的天然氣探明儲量,表明原油裂解氣可以提供充足的氣源,進一步證明了天然氣主要為原油裂解氣.通過長興組儲層瀝青與不同層系烴源巖干酪根的碳同位素δ~(13)C值對比,并結合烴源層分布和TOC等資料,確定古油藏原油主要來源于有機質類型以II型為主的上二疊統(tǒng)吳家坪組烴源巖,其次為長興組/大隆組烴源巖.后者主要分布在廣元-南江-通江地區(qū),該區(qū)的天然氣勘探不能忽視該套烴源巖的生烴潛力與成藏貢獻.
[Abstract]:Although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natural ga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Yuanba gas field is crude oil cracking gas, the quantitative recovery of the paleoreservoir in the gas field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amount of crude oil cracking gas resources has been calculated. The source of crude oil in paleoreservoir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Solid bitumen is widely seen in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which is the direct product of crude oil cracking, and the cracking of crude oil has been completed before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deformation in this area. Therefore, reservoir asphal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paleooil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and plan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asphalt, 7 reliable paleoreservoirs and 4 possible paleo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 The crude oil accumulated in this area was 6.14 脳 10 ~ (8) 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racking gas was 3 807.08 脳 10 ~ (8) m ~ (3). It is far larger than the proven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in the present gas field, which indicates that crude oil cracking gas can provide sufficient gas source.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the natural gas is mainly crude oil cracking gas. The carbon isotope 未 ~ (13) C value of kerogen in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layers is compared with the bitume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bed and TOC data are combine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crude oil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with the type II of organic matter, followed by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 Dalong formation, which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uangyuan-Nanjiang-Tongjiang area.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contribution of this set of source rocks can not be ignored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No.2011ZX05005-003-009HZ)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0 引言2003年以來,四川盆地的東北部(川東北)的二圖1 川東北地區(qū)長興期沉積相展布與主要氣田的位置分布Fig.1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locations of main gas field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疊系-三疊系的礁、灘碳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馬永生;蔡勛育;趙培榮;羅毅;張學豐;;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氣田分布特征與勘探方向[J];石油學報;2010年03期

2 謝增業(yè),魏國齊,李劍,楊威,張林;川東北飛仙關組鮞灘儲層瀝青與天然氣成藏過程[J];天然氣工業(yè);2004年12期

3 郭彤樓;;元壩深層礁灘氣田基本特征與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11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立恒;;普光氣藏長興組-飛仙關組瀝青定量化及在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2 朱光有;張水昌;梁英波;馬永生;周國源;戴金星;;川東北飛仙關組高含H_2S氣藏特征與TSR對烴類的消耗作用[J];沉積學報;2006年02期

3 趙興齊;陳踐發(fā);張銅磊;劉巖;吳雪飛;劉婭昭;劉芬芬;;川東北地區(qū)普光2井飛仙關組儲層瀝青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分析[J];沉積學報;2012年02期

4 郭利果;田輝;靳永斌;甘華軍;肖賢明;;原油裂解成氣反應機理、介質影響因素與判識評價[J];地球化學;2008年05期

5 李吉君;盧雙舫;薛海濤;胡國藝;謝增業(yè);徐慶霞;;川東北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天然氣運聚效率[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6 郭彤樓;;川東北地區(qū)臺地邊緣礁、灘氣藏沉積與儲層特征[J];地學前緣;2011年04期

7 王佳;劉樹根;黃文明;張長俊;曾祥亮;;四川盆地南部地區(qū)寒武系油氣勘探前景[J];地質科技情報;2011年05期

8 朱揚明;王積寶;郝芳;鄒華耀;蔡勛育;;川東宣漢地區(qū)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地質科學;2008年03期

9 趙文智;汪澤成;王一剛;;四川盆地東北部飛仙關組高效氣藏形成機理[J];地質論評;2006年05期

10 秦建中;付小東;劉效曾;;四川盆地東北部氣田海相碳酸鹽巖儲層固體瀝青研究[J];地質學報;200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輝;塔里木盆地臺盆區(qū)天然氣生成動力學模擬與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2 門廣田;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巖天然氣成藏與分布主控因素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3 孫瑋;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氣藏形成過程和機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4 王存武;川東北地區(qū)碳酸鹽巖層系超壓發(fā)育演化與成因機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5 王力;濟陽和臨清坳陷深層天然氣成因鑒別與生成模式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6 李吉君;天然氣生成過程中氫同位素分餾動力學研究及應用[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7 張津海;三塘湖盆地馬朗凹陷火山巖油氣藏形成條件綜合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8 盤昌林;四川盆地元壩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天然氣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9 鐘怡江;川東北長興期—須家河期構造—沉積演化[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10 王娟;咸化環(huán)境鹽類物質與有機質相互作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英;基于衛(wèi)星遙感數(shù)據(jù)分析中國區(qū)域大氣CH4垂直柱濃度時空特征[D];南京大學;2011年

2 張歡;基于低碳經濟的四川天然氣產業(yè)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1年

3 付小東;開放系統(tǒng)下不同類型烴源巖生烴動力學實驗及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4 王思儀;川東地區(qū)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成巖作用及對儲層的影響[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5 凡元芳;川東北地區(qū)普光氣藏地球化學特征及成藏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6 王涌泉;川東北礁灘氣藏中固體瀝青的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7 李鳳;黔中隆起及其周緣古生界碳瀝青及其與古油藏成因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8 王懋頡;松遼盆地長嶺斷陷天然氣成藏機制及模式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9 王積寶;川東北天然氣地球化學特征及氣源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唐群英;普光地區(qū)陸相地層石油地質綜合研究[D];長江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強子同,文應初,唐杰,沈照國;四川及鄰區(qū)晚二疊世沉積作用及沉積盆地的發(fā)展[J];沉積學報;1990年01期

2 謝增業(yè),蔣助生,張英,李劍,胡國藝,王春怡,李志生,羅霞;全巖熱模擬新方法及其在氣源巖評價中的應用[J];沉積學報;2002年03期

3 何斌,徐義剛,王雅玫,肖龍;東吳運動性質的厘定及其時空演變規(guī)律[J];地球科學;2005年01期

4 郭彤樓;;川東北地區(qū)臺地邊緣礁、灘氣藏沉積與儲層特征[J];地學前緣;2011年04期

5 馬永生,郭旭升,郭彤樓,黃銳,蔡勛育,李國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氣田的發(fā)現(xiàn)與勘探啟示[J];地質論評;2005年04期

6 馬永生;牟傳龍;郭旭升;譚欽銀;余謙;;四川盆地東北部長興期沉積特征與沉積格局[J];地質論評;2006年01期

7 馬永生;蔡勛育;李國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氣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規(guī)律[J];地質學報;2005年06期

8 牟傳龍;馬永生;譚欽銀;余謙;王瑞華;;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區(qū)長興組—飛仙關組沉積模式[J];地質學報;2007年06期

9 蔡勛育,馬永生,李國雄,黃仁春;普光氣田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儲層特征[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冉隆輝,陳更生,張健,楊雨;四川盆地東北部飛仙關組鮞灘儲層分布研究與勘探潛力分析[J];中國石油勘探;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孟軍;張水昌;趙陵;劉培初;;南盤江盆地古油藏瀝青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地質學報;2006年06期

2 高飛;;中國古油藏的分布和特點[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3 武蔚文;貴州東部若干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壞[J];貴州地質;1989年01期

4 王守德;鄭冰;蔡立國;;中國南方古油藏與油氣評價[J];海相油氣地質;1997年01期

5 韓曉東,李國會;塔中4油田C_Ⅲ古油藏及地質意義[J];勘探家;2000年02期

6 匡立春;齊雪峰;王緒龍;任江玲;唐勇;潘立君;;新疆西準噶爾布龍果爾古油藏的發(fā)現(xiàn)及其石油地質意義[J];地質學報;2011年02期

7 劉勁松;鄒先武;湯朝陽;崔森;夏杰;甘金木;趙武強;金世超;;湘西黔東地區(qū)鉛鋅礦床與古油藏關系初探[J];華南地質與礦產;2012年03期

8 李天義;何治亮;何生;周雁;孫冬勝;沃玉進;楊興業(yè);;中揚子北緣京山二疊系古油藏特征及石油地質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年06期

9 趙孟軍;張水昌;趙陵;劉培初;達江;;南盤江盆地古油藏瀝青、天然氣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2期

10 文龍;項茜;劉埃平;楊天泉;梅清;;西昌盆地上三疊統(tǒng)白果灣組古油藏痕跡研究[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付立新;高勇;杜玉梅;梁鋒;時云珠;;麻江古油藏油氣聚集與破壞機理探討[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李厚民;毛景文;陳毓川;張長青;許虹;;滇黔交界地區(qū)玄武巖型古油藏與玄武巖銅礦化(摘要)[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流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方允鑫;廖玉宏;吳亮亮;耿安松;;催化加氫熱解法運用于南盤江古油藏固體瀝青-源對比[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葆華;李雯霞;顧雪祥;肖德長;黃增保;程文斌;陳翠華;董樹義;;貴州丹寨古油藏流體包裹體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5 朱光有;張水昌;何坤;蘇勁;;低地溫梯度盆地原油的熱穩(wěn)定性與古油藏的超長壽命[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6 楊平;謝淵;汪正江;劉建清;趙瞻;卓皆文;;秀山上寒武統(tǒng)古油藏的發(fā)現(xiàn)及有機地球化學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丁道桂;劉光祥;陳玉華;潘文蕾;瞿常博;饒丹;;江南-雪峰山前緣油氣聚集及烴源對比—南方構造問題之三[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8 肖中堯;黃光輝;盧玉紅;張秋茶;;一個典型來源于寒武系源巖的古油藏-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志留系古油藏成因分析[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非;重慶發(fā)現(xiàn)海相二疊系古油藏[N];地質勘查導報;2008年

2 章力;西藏首次發(fā)現(xiàn)古油藏帶[N];中國礦業(yè)報;2001年

3 記者 李斌 尕瑪多吉;西藏發(fā)現(xiàn)100公里古油藏帶[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4 騰格爾 李武 蔣啟貴;加強川西下寺古油藏研究[N];中國石化報;2007年

5 熊和生;油氣與金屬本是同“根”生[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鄧大飛;雪峰隆起北緣海相古油氣巨量富集的陸內構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宋到福;準噶爾盆地西北緣布龍果爾泥盆系古油藏形成與破壞機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陳玲;華南麻江海相古油藏瀝青Re-Os同位素特征及其對油藏形成和破壞時代的約束[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俊先;川東北地區(qū)古油藏流體包裹體特征及其研究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2 李鳳;黔中隆起及其周緣古生界碳瀝青及其與古油藏成因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3 劉慧卿;貴州石頭寨古油藏流體包裹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4 吳程峗;黔西南卡林型金礦床及伴生古油藏中的有機質—來源、演化及聯(lián)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5 周鋒;江南隆起北緣油氣成藏帶解剖及成藏規(guī)律探討[D];中國地質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45236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5236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9cc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