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色林錯及鄰區(qū)古近紀沉積凹陷對地殼增厚的響應
本文關鍵詞:西藏色林錯及鄰區(qū)古近紀沉積凹陷對地殼增厚的響應
更多相關文章: 古近紀沉積凹陷 逆沖推覆構造 地殼縮短增厚 色林錯及鄰區(qū) 青藏高原中部
【摘要】:青藏高原中部古近紀發(fā)育倫坡拉盆地、色林錯盆地、尼瑪盆地,組成倫坡拉-色林錯-尼瑪沉積凹陷,總體呈近東西走向,長超過250km,寬30~50km;凹陷中心古近系河湖相沉積地層厚度達5~6km,下部為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牛堡組礫巖、砂巖、泥巖、泥灰?guī)r,上部為漸新統(tǒng)丁青湖組泥巖、頁巖、粉砂巖夾油頁巖,頂部被新近系河湖相沉積不整合覆蓋。凹陷南部發(fā)育尼瑪-色林錯逆沖推覆構造,凹陷北側發(fā)育賽布錯-扎加藏布逆沖推覆構造,倫坡拉盆地北部發(fā)育薄皮推覆構造,伴有不同規(guī)模的褶皺變形。地殼深部不同深度發(fā)育多重逆沖推覆構造,羌塘地塊南部自北向南逆沖推覆,拉薩地塊北部自南向北逆沖推覆;兩者對沖部位地殼厚度發(fā)生顯著變化,地表形成古近紀沉積凹陷。根據(jù)深地震反射及構造解釋,結合Airy均衡分析,表明不同深度逆沖推覆及對沖構造運動導致地殼縮短增厚,增厚地殼均衡隆升及密度差異對古近紀沉積凹陷及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色林錯凹陷及鄰區(qū)古近紀沉積記錄對青藏高原地殼增厚與隆升過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基金】:地質礦產(chǎn)調查評價專項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研究項目(編號:1212011221111) 西藏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5000901)聯(lián)合資助的成果
【分類號】:P542;P618.13
【正文快照】: 注:本文為地質礦產(chǎn)調查評價專項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研究項目(編號:1212011221111)及西藏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5000901)聯(lián)合資助的成果。青藏高原中部沿班公-怒江縫合帶新生代早期發(fā)育倫坡拉-色林錯-尼瑪沉積凹陷(圖1),總體呈近東西走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И А Басов ,朱佛宏;莎茨基隆起:白堊紀和古近紀重要事件的響應[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5年08期
2 李勇軍;;白堊紀—古近紀邊界的殘存鈣質超微浮游生物[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6年03期
3 王長軒;賀振建;李慧;張存霞;何青芳;;山東青東凹陷西部古近紀孢粉組合特征及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報;2012年01期
4 單家增,孫紅軍,肖乾華,汪道京,許坤,劉曉峰,申大媛,孫素青;遼河盆地古近紀二期構造演化特征的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3年01期
5 周江羽,王江海,An YIN,BK HORTON,MS SPURLIN;青藏高原東緣古近紀粗碎屑巖沉積學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學報;2003年02期
6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暉;趙志軍;高軍平;張軍;;天水盆地古近紀地層年代及其意義[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7 王得林;新疆古近紀和新近紀古地理[J];新疆地質;2000年04期
8 袁靜;山東惠民凹陷古近紀震積巖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沉積學報;2004年01期
9 劉疆;白志強;;廣西橫縣六景古近紀沖積物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襲著綱;國景星;趙曉穎;;冀中坳陷饒陽凹陷中北部古近紀沙河街組古生態(tài)分析[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單家增;;遼河盆地古近紀二期構造演化特征新的研究結果[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張文苑;李國彪;董麗平;李新發(fā);邵平;薛嵩;張金彪;韓屹;王天洋;;西藏亞東堆納古近紀輪藻化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3 柳蓉;杜江峰;;湯原斷陷古近紀層序地層特征[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謝國剛 ;廖思平 ;羅小川 ;鄒愛建 ;胡肇榮;;西藏尼瑪?shù)貐^(qū)古近紀美蘇組的建立[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5 蔡雄飛;劉德民;袁晏明;李德威;;試論柴達木和昆南可可西里盆地古近紀-中新世的親緣性[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陳勇;劉正安;;西南三江成礦帶(四川段)古近紀盆地的成礦及找礦前景[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7 崔霄峰;楊俊峰;盧書煒;方懷賓;;盧氏盆地古近紀盆地演化特征及巖相古地理[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上冊)[C];2009年
8 肖繼南;阿麗亞;翁月新;賈克瑞;;準噶爾盆地北部晚白堊世-古近紀輪藻化石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9 吳昌志;顧連興;張遵忠;任作偉;;緣向板內環(huán)境的過渡——遼河盆地古近紀玄武巖地球化學[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科訊;中美科學家建立二連盆地古近紀哺乳動物年代框架[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馬楠;西南三江騰沖地區(qū)早白堊—古近紀典型Fe-Sn礦床成巖成礦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2 金瑋;青藏高原腹地晚白堊—古近紀高原隆升的沉積響應與油氣后期保存[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超;吉、黑東部古近紀地層序列及盆地演化[D];吉林大學;2007年
2 田穎;騰格里沙漠北緣地區(qū)古近紀、新近紀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3 安倩;蘭坪盆地古近紀沉積充填特征[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4 楊林;西藏尼瑪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紀沉積記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嚴亮;川西古近紀地層劃分對比、沉積體系及古氣候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孟昌;塔里木盆地西緣烏恰地區(qū)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武景龍;西藏尼瑪盆地南部坳陷古近紀沉積記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8 陳麗;柴達木盆地古近紀層序地層劃分及巖相古地理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958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9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