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石油論文 >

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演化與后期改造及油氣賦存

發(fā)布時間:2017-12-11 01:23

  本文關鍵詞: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演化與后期改造及油氣賦存


  更多相關文章: 羌塘盆地 疊合演化 拉竹龍-西金烏蘭構造帶 班公湖-丁青構造帶 后期改造 油氣賦存


【摘要】:發(fā)育在羌塘地塊之上的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總體具中間地塊盆地特征。盆地可劃分為北羌塘坳陷、西部隆起、中部低隆起帶、南羌塘坳陷和東北斜坡五個一級構造單元。盆地經歷了三疊紀和侏羅紀—早白堊世初兩大海相沉積期和其間晚三疊世晚期構造環(huán)境(體制)轉換期三大演化階段。三疊紀盆地演化受羌塘地塊北緣拉竹龍-西金烏蘭陸間洋開、合的控制,以碎屑巖、碳酸鹽巖及膏鹽巖和含煤碎屑巖建造為特征,盆地基底表現(xiàn)為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特點。晚三疊世晚期,隨著拉竹龍-西金烏蘭洋的閉合和羌塘地塊與可可西里地塊的進一步匯聚,盆地整體隆升,沉積間斷,形成巖溶風化殼,遂發(fā)生區(qū)域裂陷、火山活動和班公湖-丁青陸間洋裂谷新生。侏羅紀羌塘盆地再復沉降和沉積,與南鄰班公湖-丁青陸間裂谷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步,海相沉積由南向北擴展;形成了北西西向展布的多個沉積-沉降中心,以碎屑巖、碳酸鹽巖和膏泥巖建造為主要特征,整體表現(xiàn)為西南部和東北部相對較高,南羌塘東部、北羌塘中西部沉降幅度較大的構造格局。白堊紀早期,岡底斯(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匯聚,其間的班公湖-丁青陸間洋消亡,羌塘大型海相盆地沉積歷史結束,遂進入了遭受后期改造和多個小型盆地陸相沉積時期。經早白堊世晚期—晚白堊世盆地反轉和新生代進一步改造,使中生代羌塘盆地及其南北緣縫合帶的原始面貌發(fā)生了較大改觀,并使盆地西北部較大范圍不復存在。羌塘盆地的疊合演化和改造,在中生界海相地層中發(fā)育了多套烴源巖,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基礎,構成了多層系聚集、多類型成藏的油氣賦存-成藏條件。多處不同形式的油氣顯示和大型古油藏的發(fā)現(xiàn),展示和證實了盆地所發(fā)生的油氣成生、成藏過程。后期改造是影響羌塘盆地油氣成藏及分布、資源規(guī)模和遠景評價以及勘探成效的主控因素。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含油氣盆地研究所;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91214301;40372096) 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專項經費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編號12120115026901)資助成果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注: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91214301;40372096)、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專項經費及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編號12120115026901)資助成果。羌塘盆地位于特提斯構造域中段,屬發(fā)育在羌塘地塊之上的中生代多期疊合盆地(ZhengMenglin,1998;Yang Xingke,200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京;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西藏羌塘盆地早期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國土資源遙感;2000年01期

2 張忠民,柳彬德,周書欣;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侏羅系沉積特征研究[J];世界地質;2000年03期

3 李才,翟慶國,程立人,徐峰,黃小鵬;青藏高原羌塘地區(qū)幾個關鍵地質問題的思考[J];地質通報;2005年04期

4 南征兵;李永鐵;郭祖軍;;新構造運動對藏北羌塘盆地油氣保存條件的影響[J];海相油氣地質;2008年01期

5 熊盛青;丁燕云;李占奎;;西藏羌塘盆地的重磁場特征及地質意義[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6期

6 譚富文,王劍,王小龍,杜佰偉;西藏羌塘盆地———中國油氣資源戰(zhàn)略選區(qū)的首選目標[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2年01期

7 葉發(fā)旺;方茂龍;王樹紅;;西藏羌塘盆地及其東南周邊地區(qū)放射性特征[J];現(xiàn)代地質;2008年05期

8 李才;翟剛毅;王立全;尹福光;毛曉長;;認識青藏高原的重要窗口──羌塘地區(qū)近年來研究進展評述(代序)[J];地質通報;2009年09期

9 張志攀;祝有海;蘇新;;羌塘盆地泉水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地質學報;2011年07期

10 羅本家,戴國漢;羌塘盆地油氣有利勘探區(qū)塊[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占武;高銳;李秋生;匡朝陽;李朋武;賀日政;王海燕;熊小松;;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區(qū)深部結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曾慶全;劉冬琴;何展翔;楊高印;;重磁電在羌塘盆地早期勘探中的作用[A];地球物理調查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譚富文;王劍;王小龍;;西藏羌塘盆地侏羅紀沉積演化及含油氣分析[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尹福光;;羌塘盆地侏羅系石膏幾種產出類型的新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彭智敏;陳明;陳文彬;;羌塘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分析[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6 匡朝陽;高銳;賀日政;李秋生;李朋武;盧占武;;南羌塘盆地地震勘探采集方案確定[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曾思紅;胡祥云;李建慧;蔡建超;黃一凡;;羌塘地塊中部的深部電性結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六專題論文集[C];2013年

8 李忠雄;馬龍;;羌塘盆地托拉木-笙根地區(qū)地震采集技術試驗[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9 陳建生;;地下水能夠進入地幔構造中循環(huán)?——羌塘盆地河流湖泊滲漏補給鄂爾多斯/華北平原/內蒙高原的同位素證據(jù)[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高銳;李秋生;李永鐵;李明;張研;薛愛民;盧占武;賀日政;李朋武;;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氣地震方法試驗與構造保存條件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楊桂花;羌塘盆地油氣調查獲新進展[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2 李曉明;羌塘盆地又現(xiàn)液體油苗[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3 記者 李曉明;羌塘盆地又現(xiàn)液體油苗[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4 楊靖;羌塘盆地具有大型油氣田成藏條件[N];中國石化報;2012年

5 記者 趙凡;羌塘盆地發(fā)現(xiàn)巨大古油藏帶[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進軍;西藏羌塘盆地地質構造分析及其與油氣保存關系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羅生龍;南羌塘盆地改則—榮瑪?shù)貐^(qū)侏羅系沉積、構造變形特征及構造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曾思紅;羌塘地塊深部電性結構研究及動力學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4 盧占武;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巖石圈結構及其對油氣遠景的影響[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

5 劉國成;羌塘地塊殼幔結構及其相互作用模式[D];吉林大學;2014年

6 伍新和;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氣系統(tǒng)[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7 賈建稱;羌塘盆地東部中新生代沉積特征與動力學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8 宋春彥;羌塘中生代沉積盆地演化及油氣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

9 付修根;北羌塘中生代沉積盆地演化及油氣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10 諶微微;羌塘地塊白堊紀火山巖和紅層古地磁學和年代學新結果及其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波;西藏羌塘榮瑪鄉(xiāng)東一套火山巖的年齡、源區(qū)及其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韋熠;西藏羌塘中部南羌塘增生雜巖沉積環(huán)境分析及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王泉;西藏羌塘榮瑪?shù)貐^(qū)亞丹片巖變形變質特征及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何亞東;藏北羌塘榮瑪鄉(xiāng)地區(qū)晚古生代基性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朱府升;羌塘盆地中部構造裂縫發(fā)育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6 王忠偉;北羌塘盆地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沉積轉換特征及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7 崔玉良;西藏南羌塘西部二疊系、侏羅系構造變形特征及其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8 楊耀;南羌塘盆地構造屬性與油氣資源遠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9 林曉華;羌塘盆地侏羅系生儲蓋及其組合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8年

10 呂杰;青藏高原侏羅紀羌塘盆地構造—古地理和盆地演化[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2766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766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e72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