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林西地區(qū)晚二疊世林西組碎屑巖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內蒙古林西地區(qū)晚二疊世林西組碎屑巖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摘要】:通過薄片鑒定、掃描電鏡以及巖石物性分析等方法,對內蒙古林西地區(qū)晚二疊世林西組碎屑巖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物性的影響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qū)林西組地層碎屑巖成巖作用主要為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蝕作用。砂巖膠結物主要為黏土礦物、硅質礦物及碳酸鹽礦物3種,其中黏土膠結物出現(xiàn)最多,以伊利石為主,綠泥石次之;碳酸鹽膠結物以方解石為主;硅質膠結主要表現(xiàn)為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微晶石英。有機質鏡質體反射率(Ro)、泥巖伊利石/蒙皂石(I/S)中的S(%)含量、石英次生加大級別、顆粒接觸類型、伊利石結晶度等多項數據指標顯示林西地區(qū)林西組碎屑巖處于晚成巖階段。儲層物性與成巖作用密切相關,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使儲層孔隙度和滲透率降低;溶蝕作用使儲層孔隙度提高。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基金】: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索倫—林西地區(qū)油氣資源選區(qū)調查》(1211302108019)資助
【分類號】:P588.21;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東北地區(qū)晚二疊世林西組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林西組主要分布于松遼盆地西部以及大興安嶺中南部的索倫、扎魯特、林西、西烏旗等地區(qū)(圖1)。林西組的主體沉積環(huán)境以陸相為主,部分為海陸過渡相;近期在林西地區(qū)林西組上部地層中發(fā)現(xiàn)灰?guī)r,并且含有苔蘚蟲和海綿骨針等化石,證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月娟;蘇飛;常詩楠;張健;黃欣;陳樹旺;;大興安嶺南部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新認識[J];地質與資源;2014年01期
2 郭俊;趙志軍;李春貴;;內蒙古東北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的沉積環(huán)境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年10期
3 施璐;鄭常青;張興洲;周建波;李娟;崔芳華;李文智;;內蒙古林西地區(qū)二疊系林西組泥質巖石動力變質[J];世界地質;2012年01期
4 邱余波;伊海生;蔡占虎;劉俊平;張虎軍;王強強;梁金昌;韋棟;;內蒙古錫林浩特-阿魯科爾沁地區(qū)林西組巖相古地理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2期
5 潘建旭;王永建;李飛;鄭貴強;韓永;;內蒙古林西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烴源巖特征研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6 王玉往,王京彬,王莉娟;大興安嶺南段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中的火山巖[J];礦產與地質;2005年01期
7 方慧;鐘清;李曉昌;劉暢往;高寶屯;盧景奇;;內蒙古扎魯特盆地深部林西組發(fā)育特征——來自大地電磁探測的依據[J];地質通報;2013年08期
8 劉永高,譚佐山,劉書金;內蒙古東部的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J];內蒙古地質;1999年02期
9 韓杰;周建波;張興洲;邱海峻;;內蒙古林西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砂巖碎屑鋯石的年齡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地質通報;2011年Z1期
10 張健;李曉海;鄭月娟;蘇飛;甄甄;;內蒙古扎魯特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古鹽度分析[J];地質與資源;2013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張凱;內蒙古東部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烴源巖生烴潛力分析[D];長江大學;2014年
2 陳斌;內蒙古興安地區(qū)二疊系沉積特征及構造背景[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韓杰;西拉木倫—長春縫合線的形成時代[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255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2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