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藻光生物反應器設計及其在煤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通氣量和CO_2對Nannochloropsis sp.在光生物反應器中的生長和EPA合成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寧夏大學》 2013年
小球藻光生物反應器設計及其在煤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石勛祥
【摘要】:本論文依據小球藻養(yǎng)殖和處理廢水的要求,設計出一種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光能和CO2利用率高,能高密度培養(yǎng)小球藻的20L罐式光生物反應器,并根據裝置流程對光生物反應器的各部件進行安裝連接和作用說明,同時介紹了該光生物反應器用于培養(yǎng)小球藻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在上述光生物反應器的基礎上,通過測定光強隨不同光程、不同濃度藻液時的變化情況,結合Lambert-Beer定律分析光衰減規(guī)律,建立光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小球藻的光衰減模型,結果為I=Ioexp[-(0.10487+0.33645OD686)L],表明隨著小球藻細胞濃度和光程的增加,光強迅速下降,在同一光程下,光強隨著藻細胞濃度的增加而下降。并對影響小球藻培養(yǎng)的攪拌速度、氣速和CO2濃度三個參數進行優(yōu)化,得出了小球藻培養(yǎng)的最佳優(yōu)化條件為攪拌速度100r/min,氣速10mL/min,CO2濃度5%。 根據煤化工廢水成分、特點及小球藻生長所需營養(yǎng)結構,本課題運用所設計的光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小球藻進行煤化工廢水處理研究,其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錐形瓶培養(yǎng)小球藻處理煤化工廢水效果。小球藻對N、P營養(yǎng)元素的去除率分別高達72.79%和92.75%,COD去除率為61.5%,總鹽去除率為42.8%。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X78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志勇,郭祀遠,李琳,蔡妙顏;微藻養(yǎng)殖中的新型光生物反應器系統(tǒng)[J];海湖鹽與化工;1998年02期
2 姜建國,朱躍輝,黃洋;小型螺旋管式光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鹽藻的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4年04期
3 高春燕,程麗華,張林,馮建躍,陳歡林;小球藻光生物反應器脫除空氣中二氧化碳的研究[J];膜科學與技術;2005年04期
4 劉娟妮;胡萍;姚領;王雪青;;微藻培養(yǎng)中光生物反應器的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06年12期
5 徐芳,胡晗華,叢威,蔡昭鈴,歐陽藩;通氣量和CO_2對Nannochloropsis sp.在光生物反應器中的生長和EPA合成的影響[J];過程工程學報;2004年05期
6 姜建國,朱躍輝,黃洋;光生物反應器連續(xù)培養(yǎng)鹽藻的研究[J];海湖鹽與化工;2005年01期
7 ;美國宇航局開發(fā)出藻類生物反應器[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9年11期
8 徐明芳,郭寶江;高效培養(yǎng)螺旋藻封閉式光生物反應器系統(tǒng)的結構單元分析[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98年02期
9 王長海,鐘響,鞠寶,郭盡力,林劍,李敘風;螺旋藻的光生物反應器高密度培養(yǎng)[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1999年05期
10 姜建國,朱躍輝,黃洋;10L容積光生物反應器批次培養(yǎng)鹽藻的初步研究[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4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程桂林;程麗華;張林;陳歡林;;膜式光生物反應器脫除空氣中CO_2的研究[A];膜分離技術在石油和化工行業(yè)中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徐愛華;劉永定;劉其芳;沈銀武;肖媛;王英才;;利用光生物反應器規(guī)模化培養(yǎng)雨生紅球藻[A];慶祝中國藻類學會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09年
3 張栩;周百成;蔡昭鈴;叢威;歐陽藩;;氣升式藻類光生物反應器的特性和應用[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4 李元廣;;封閉式光生物反應器微藻高密度培養(yǎng)與CELSS系統(tǒng)[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中國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yī)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3年
5 沈銀武;劉其芳;徐愛華;肖媛;劉永定;盧朝輝;盧星宏;趙曉玲;陳阿茂;;利用光生物反應器生產雨生紅球藻[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朱學義;左維明;宋東輝;張明華;張淑萍;施定基;;轉基因藍藻在100L光生物反應器中的培養(yǎng)[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胡大偉;侯大棚;胡恩柱;李明;劉紅;;BLSS中光生物反應器控制器數值仿真和虛擬現(xiàn)實研究[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2009年
8 魏東;臧曉南;;光生物反應器中雨生紅球藻的生長與色素積累的規(guī)律研究[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9 郝宗娣;劉洋洋;肖曼;劉平懷;;小球藻自養(yǎng)發(fā)酵過程中營養(yǎng)成分累積情況[A];第九屆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吳高明;陳明明;楊忠華;李軒科;;利用微藻技術減排CO_2的研究進展[A];冶金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叢林;[N];中國化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杜悅英;[N];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
3 記者 趙引德;[N];中國化工報;2008年
4 記者 閻紅;[N];大連日報;2009年
5 記者 李學華;[N];科技日報;2009年
6 唐少曼;[N];中國海洋報;2010年
7 記者 李新龍 通訊員 魯偉;[N];湖北日報;2011年
8 尚曉天 陸成鋼;[N];嘉興日報;2011年
9 火冰;[N];中國石化報;2005年
10 撰稿 王韶韻;[N];嘉興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永紅;集胞藻6803封閉式光生物反應器混合營養(yǎng)培養(yǎng)及其生理學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00年
2 陳必鏈;紫球藻的光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及降血糖調血脂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4年
3 王永忠;固定化光合細菌光生物制氫反應器傳輸與產氫特性[D];重慶大學;2008年
4 陳思曄;大型海藻細胞光生物反應器培養(yǎng)重要工程參數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5 范立海;膜法細胞光合固定和催化轉化去除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孔慶霞;不同營養(yǎng)條件下萘和菲對小球藻的毒性效應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李旭;光合細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制氫及其光生物反應器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王逸云;小球藻外源基因轉化系統(tǒng)的建立及其表達植酸酶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曲春波;小球藻對培養(yǎng)基中磷的利用與啤酒廢水資源化處理[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10 吳正云;小球藻異養(yǎng)培養(yǎng)的動力學分析與優(yōu)化[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石勛祥;小球藻光生物反應器設計及其在煤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D];寧夏大學;2013年
2 劉靈豐;螺旋盤管式微藻光生物反應器內兩相流動及固碳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3 張恒;基于套管式新型光生物反應器的微藻培養(yǎng)實驗系統(tǒng)設計及初步調試[D];天津大學;2012年
4 高婷;沼液培養(yǎng)微藻及光生物反應器的設計[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2年
5 諸發(fā)超;能源微藻敞開式跑道池光生物反應器的實驗與CFD模擬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6 康少鋒;基于CFD的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D];華東理工大學;2013年
7 王新峰;能源微藻生物反應器內輻射傳遞的數值模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任莉紅;新月菱形藻的高密度培養(yǎng)[D];煙臺大學;2008年
9 劉潤國;產氫扁藻的培養(yǎng)優(yōu)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年
10 馬冬冬;基于微藻的光-膜組合式生物反應器處理海水養(yǎng)殖業(yè)廢水[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通氣量和CO_2對Nannochloropsis sp.在光生物反應器中的生長和EPA合成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73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2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