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絮凝劑在紅楓湖低溫低濁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991.2
【圖文】:
技術路線圖
圖 3-1 不同絮凝劑改變投加量對渾濁度的去除效果Fig.3-1 Effect of different coagulant dosage on turbidity removal(2)氨氮如圖 3-2。通過改變各種絮凝劑的用量,氨氮的去除效率不高,但總的氨氮含量正在下降。對該污染物的去除,聚合硫酸鐵的去除規(guī)律呈現出下降后上升趨勢,而最佳的投入量,則為每升 60 毫克,此時水體中的剩余氨氮濃度則為每升 0.56 毫克,去除率可達三成。如果使用的是聚合氯化鐵進行去除,當投入量達到每升 70 毫克時,那么水體中的氨氮剩余規(guī)模,則為每升 0.55 毫克,對應的去除率則有 31.25%。在對比分析中,
圖 3-2 不同絮凝劑改變投加量對氨氮的去除效果Fig.3-2 Effect of different coagulant dosage on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3)CODMn如圖 3-3 所示,通過改變各種絮凝劑的用量,CODMn的去除效率呈下降趨勢。聚合硫酸鐵和硫酸鋁的去除效率總體上是相似的。當劑量達到 70 mg/L 時,殘留含量約為 3.75 mg/L,去除率達到 41.67%;三氯化鐵的去除效果好一些,當三氯化鐵的用量為 70 mg/L 時,CODMn的殘留量和去除率,則分別為每升 3.52 毫克和 45.25%。聚合氯化鐵和聚合氯化鋁對該污染物的去除,整體效果基本一致。前者在處理中間環(huán)節(jié),雖然有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曉明;;低溫低濁水處理工藝的改進與設計[J];節(jié)能與環(huán)保;2019年03期
2 肖燕;;低溫低濁水處理工藝的改進與設計[J];綠色科技;2018年22期
3 嚴海燕;;新型凈水藥劑在低溫低濁水處理生產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年20期
4 馮新才;;低溫低濁水處理技術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4年23期
5 王永;楊碩;溫欣;;低溫低濁水處理技術影響因素及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22期
6 黃嗚岐;太湖低溫低濁水處理技術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1989年03期
7 汪志永;戴紅玲;周政;張鵬;王嘉婕;胡鋒平;;低溫低濁水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水處理技術;2016年10期
8 姜安璽,楊現朝,房安富;活性粉砂處理低溫低濁水的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8年05期
9 盛錦煊;;淺議低溫低濁水處理的若干問題[J];城鎮(zhèn)供水;1994年05期
10 阮錦超;倪瑞;武仁超;徐慧;;高錳酸鉀與粉末活性炭聯用處理低溫低濁水研究[J];供水技術;201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良純;張建國;方素梅;;水平管沉淀技術用于低溫低濁水廠改造[A];飲用水安全控制技術會議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yè)分會給水委員會第13屆年會論文集[C];2013年
2 梁恒;李圭白;李星;何文杰;韓宏大;;高錳酸鹽復合藥劑安全強化低溫低濁水處理[A];中國化學會第七屆水處理化學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田利;王啟山;;預氧化與氣浮工藝聯用處理低溫低濁黃河水效果比較[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婁啟貴;蔣麗;;熱電廠基于冬季取水低溫低濁處理的分析與研究[A];中國循環(huán)流化床發(fā)電生產運營管理(2013)[C];2013年
5 白東江;田紅;楊勇;盧衛(wèi);張偉;楊海寧;;活化硅酸鈉在黃河低溫低濁水處理中的應用[A];2015年全國無機硅化物行業(yè)年會暨新常態(tài)行業(y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賈明;西寧地區(qū)飲用水安全獲得技術支撐[N];青海日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詩琦;多種絮凝劑在紅楓湖低溫低濁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8年
2 周劍昊;西北地區(qū)高原低溫低濁水混凝沉淀工藝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3 趙錢柱;超濾技術處理低溫低濁水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4 鄭蓓;接觸絮凝工藝應用于低溫低濁水體及印染企業(yè)尾水深度處理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星;低溫低濁水強化混凝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6 梁恒;浮沉池工藝設計及處理引黃水庫低溫低濁水技術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1年
7 胡啟超;混凝—氣浮工藝處理西北高原地區(qū)低溫低濁水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康旭;污泥回流強化混凝及微絮凝過濾處理北方低溫低濁水[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袁海芳;低溫低濁水強化混凝處理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年
10 邢浩然;低溫低濁黃河水處理關鍵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7529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75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