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面局部接觸裂隙巖體水流-傳熱的一種理論模型及計算分析
[Abstract]:Geological disposal of nuclear waste, geothermal development, oil exploitation and other engineering fields may involve the flow-heat transfer process in sparse cracked rock mass.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model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flow-heat transfer in cracked rock mass are basically based on the parallel smooth wall crack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ontact of crack wall on water flow, water-rock heat exchange and heat transfer of rock mass. Aiming at the flow process of cracks on rough wall, the Reynolds lubrication equation and Hele-Shaw fracture model based on Stokes equation are described, which are solved by PDE tool in MATLAB software and compared with the equivalent hydraulic opening formula of Wals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flow-heat transfer of the local contact crack on the wall and the flow-heat transfer of the filling crack, and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the instantaneous local heat balance hypothesi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heat transfer of the local contact body satisfies the Biot number condition, the local heat balance time between the local contact body and the water flow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instantaneous heat balance between the local contact body and the water flow is satisfie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contact crack water on the wall and the rocks on both sides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filling the crack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nd th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ontact area ratio, the crack opening and the average velocity of the crack water on the rock temperature and the crack water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nder the set conditions, Due to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the local contact body and the fracture flow,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crack flow on the rock tempera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crack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area accumulation rate, 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rock on the crack flow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area accumulation rate. (2)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 opening and fracture water velocity on rock temperature and fracture water temperature is consistent, that is to say, the influence range of fracture water flow on rock temperature on both side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racture opening and fracture water velocity, that is, the influence range of fracture water flow on rock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racture opening and fracture water velocity. The influence of rock on fracture flow temperature on both sides of fractu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racture opening and fracture water velocity.
【作者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No.201200091100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50778014,No.51378055)
【分類號】:TU4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勇;項彥勇;;分布熱源作用下單裂隙巖體三維水流-傳熱的半解析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2013年03期
2 張勇;項彥勇;;無界域一維熱平流熱傳導問題的解析人工邊界條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3 項彥勇;郭家奇;;分布熱源作用下裂隙巖體滲流-傳熱的拉氏變換-格林函數(shù)半解析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2011年02期
4 熊祥斌;李博;蔣宇靜;張楚漢;;剪切條件下單裂隙滲流機制試驗及三維數(shù)值分析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11期
5 詹美禮,速寶玉;接觸型裂隙水力等效張開度研究[J];巖土力學;1997年01期
6 周創(chuàng)兵,熊文林;巖石節(jié)理的滲流廣義立方定理[J];巖土力學;1996年04期
7 張奇;平面裂隙接觸面積對裂隙滲透性的影響[J];河海大學學報;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勇;劉曉麗;滿軻;;核廢料處置庫近場巖石熱應力半解析方法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8年03期
2 曹成;柴軍瑞;覃源;許增光;談然;;結(jié)構(gòu)面破壞時單裂隙變形及滲流規(guī)律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年09期
3 張燕;周軒;葉劍紅;;大開度裂隙網(wǎng)絡內(nèi)非線性兩相滲流的數(shù)值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8年04期
4 朱紅光;易成;馬宏強;張宇婷;蘇振晉;褚震;謝和平;;幾何粗糙對巖體裂隙非線性流動的影響機制[J];煤炭學報;2017年11期
5 張文泉;袁久黨;王忠昶;朱紀明;;采動裂隙巖體壓剪滲透規(guī)律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17年09期
6 羅吉鵬;柴軍瑞;許增光;覃源;;單裂隙輻射流滲流試驗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7年03期
7 盛金昌;張肖肖;賈春蘭;杜昀宸;周慶;詹美禮;羅玉龍;何淑媛;;溫變條件下石灰?guī)r裂隙滲透特性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年08期
8 李術(shù)才;鄭卓;劉人太;王曉晨;張連震;王洪波;;考慮漿 巖耦合效應的微裂隙注漿擴散機制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年04期
9 張勇;項彥勇;;飽和稀疏裂隙巖體三維水流-傳熱過程中位移和應力的一種半解析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2016年12期
10 劉日成;李博;蔣宇靜;蔚立元;;三維交叉裂隙滲流特性的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6年S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項彥勇;郭家奇;;分布熱源作用下裂隙巖體滲流-傳熱的拉氏變換-格林函數(shù)半解析計算方法[J];巖土力學;2011年02期
2 馮紹元;高光耀;霍再林;詹紅兵;;考慮彌散尺度效應的抽水井附近溶質(zhì)運移模型及半解析解[J];水利學報;2010年09期
3 張玉軍;;核廢物地質(zhì)處置模型試驗近場熱-水-應力耦合數(shù)值模擬[J];巖土力學;2007年12期
4 項彥勇,姬永紅;變飽和裂隙多孔介質(zhì)的雙滲透率數(shù)值模型與參數(shù)分析[J];土木工程學報;2005年06期
5 項彥勇;模擬裂隙多孔介質(zhì)中變飽和滲流的廣義等效連續(xù)體方法[J];巖土力學;2005年05期
6 項彥勇;裂隙巖體中非飽和滲流與運移的概念模型及數(shù)值模擬[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2年02期
7 鄭少河,趙陽升,段康廉;三維應力作用下天然裂隙滲流規(guī)律的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9年02期
8 速寶玉,詹美禮,趙堅;仿天然巖體裂隙滲流的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1995年05期
9 速寶玉,詹美禮,張祝添;充填裂隙滲流特性實驗研究[J];巖土力學;1994年04期
10 速寶玉,詹美禮,,趙堅;光滑裂隙水流模型實驗及其機理初探[J];水利學報;1994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項彥勇;任鵬;;壁面局部接觸裂隙巖體水流-傳熱的一種理論模型及計算分析[J];巖土力學;2014年10期
2 何亞輝;;裂隙巖體非雙重介質(zhì)滲流模型研究現(xiàn)狀[J];城市地理;2017年16期
3 蔡耀軍;裂隙巖體三維空間非均質(zhì)各向異性滲透性評價[J];地質(zhì)科技情報;1989年02期
4 舒楊;吳繼敏;岳翎;劉佳明;樂慧琳;;基于顆粒流數(shù)值模擬的交叉裂隙巖體剪切力學特征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7年01期
5 韓楊;高新強;張亞鵬;;垂直交叉裂隙巖體滲透系數(shù)與裂隙特征關(guān)系試驗研究[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6年06期
6 夏季;王環(huán)玲;徐衛(wèi)亞;巢志明;趙愷;;含密實填充物的平行雙裂隙巖體模型滲透特性試驗研究[J];水電能源科學;2017年06期
7 舒楊;吳繼敏;岳翎;劉佳明;樂慧琳;;直剪條件下單裂隙巖體力學行為數(shù)值模擬試驗[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5期
8 王昆;趙光明;孟祥瑞;張小波;馬文偉;;含水裂隙巖體本構(gòu)模型及數(shù)值模型理論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年04期
9 韓建新;李術(shù)才;李樹忱;仝興華;李文婷;;多組貫穿裂隙巖體變形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10 張志強;;非貫通裂隙巖體破壞細觀特征及其宏觀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作景;;堅硬裂隙巖體中洞庫的錨噴支護[A];地下工程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選集[C];1982年
2 張國新;;用多裂隙理論研究多裂隙巖體的破壞特性[A];水電與礦業(yè)工程中的巖石力學問題——中國北方巖石力學與工程應用學術(shù)會議文集[C];1991年
3 付永勝;魏安;李雋蓬;;非貫通裂隙巖體裂紋擴展規(guī)律及破壞機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二)[C];1992年
4 蔣爵光;凌建明;;非貫通裂隙巖體的損傷模型及其強度預測[A];巖土力學數(shù)值方法的工程應用——第二屆全國巖石力學數(shù)值計算與模型實驗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5 隋旺華;屈浩;高岳;;基于透明介質(zhì)的裂隙巖體注漿試驗初探[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5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冊)[C];2015年
6 李新平;朱維申;;裂隙巖體的損傷斷裂模型與強度特性分析[A];巖石力學測試技術(shù)及高邊坡穩(wěn)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7 劉東燕;劉東升;;含裂隙巖體抗壓強度的理論探討[A];重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一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8 王臻;戴瑛;;非連通裂隙對裂隙巖體溶質(zhì)傳輸?shù)挠绊懷芯縖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9 李凱;劉紅巖;侯思雨;李俊峰;;非貫通裂隙巖體單軸壓縮損傷本構(gòu)模型[A];《工業(yè)建筑》2017年增刊III[C];2017年
10 徐靖南;朱維申;;壓剪應力作用下多裂隙雁行破壞機制及強度判定準則[A];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三次大會論文集[C];199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昊;飽冰裂隙巖體力學特性及破壞形態(tài)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5年
2 楊超;硬質(zhì)裂隙巖體三軸加載及卸荷蠕變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3 向文飛;裂隙巖體表征單元體及力學特性尺寸效應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宋桂紅;加錨裂隙巖體整體力學性質(zhì)研究與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5 易小明;裂隙巖體損傷位移反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6 郭彥雙;脆性材料中三維裂隙斷裂試驗、理論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朱澤奇;堅硬裂隙巖體開挖擾動區(qū)形成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8年
8 梁德賢;高壓滲流作用下裂隙巖體損傷演化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9 張志強;非貫通裂隙巖體破壞細觀特征及其宏觀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10 周海濤;裂隙巖體承壓滲流演化特征及其水力學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鵬;壁面局部接觸裂隙飽和水流—傳熱的理論模型和計算方法[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2 李崴;典型流動形態(tài)條件下裂隙巖體滲透特征尺度及其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8年
3 張衛(wèi)東;含水裂隙巖體本構(gòu)模型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僑大學;2017年
4 榮騰龍;低溫環(huán)境下單裂隙巖體強度損傷及斷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
5 劉倩;裂隙巖體滲透特性尺寸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6 王銘;凍融~加卸載條件下單裂隙巖體疲勞損傷與斷裂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7年
7 齊曲;裂隙巖體的隨機分析方法[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徐劍;層狀裂隙巖體彈塑性損傷特性的分析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9 汪雷;貫穿裂隙巖體峰后變形破壞特性的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10 袁小清;非貫通裂隙巖體復合損傷本構(gòu)模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本文編號:25249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52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