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剛度退化和滯回耗能的圓鋼管混凝土柱損傷模型
本文選題:損傷模型 + 鋼管混凝土 ; 參考:《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4年05期
【摘要】:由于現(xiàn)有的鋼管混凝土柱損傷模型中存在損傷計算不收斂、缺乏對構件不同性能水平量化分析等問題,本文結合64個圓鋼管混凝土試件,以試件鋼管破壞現(xiàn)象、承載力變化和側移等指標,建立了鋼管混凝土柱試件損壞程度、破壞現(xiàn)象與損傷指數(shù)對應關系,并提出基于剛度退化與滯回耗能指標的S-E雙參數(shù)損傷模型(S與E分別為stiffness和energy的縮寫),最后通過低周反復試驗試件、低周疲勞試驗試件以及一榀框架結構試驗試件驗證了S—E損傷模型的合理性。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損傷模型計算曲線與試件實際損傷曲線吻合良好,能合理評估構件不同階段的損壞程度,為進一步研究地震作用下鋼管混凝土柱的損傷評估提供參考。
[Abstract]:Because the existing damage model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is not convergent in damage calculation and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members, this paper combines 64 concrete filled circular steel tube specimens to analyze the failure phenomenon of steel tube. The damage degree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phenomenon and damage index are established. The S-E two-parameter damage model based on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ndex (S and E is abbreviated to stiffness and energy respectively) is proposed. The rationality of S-E damage model was verified by low cycle fatigue test and a frame structur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curve of damag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amage curve of the specimen, and it can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damage degree of members at different stag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damage assessment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華陽國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University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1108104)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2010010074) 市屬高!把虺菍W者”(12A001D)科研項目 省科技計劃(2013B020200016)科研項目 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
【分類號】:TU39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松;;高性能鋼管混凝土柱在水平低周反復荷載作用下的試驗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1期
2 王湛,甄永輝;鋼管高強混凝土壓彎構件滯回性能的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4期
3 張春梅,陰毅,周云;鋼管高強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4年04期
4 韓林海,姜紹飛,曹宇清,袁彥聲,閻善章;大軸壓比情況下鋼管混凝土柱滯回性能的試驗研究[J];鋼結構;1999年04期
5 ;側向循環(huán)荷載下鋼管混凝土柱的性能[J];鋼結構;2012年08期
6 邱法維,楊衛(wèi)東,歐進萍;鋼管混凝土柱滯回耗能和累積損傷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7 于海祥,武建華,張國彬;一種新型的混凝土結構雙參數(shù)地震損傷模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8 伊新富,方鴻強;鋼管高強混凝土壓彎構件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J];建筑鋼結構進展;2004年02期
9 杜修力;歐進萍;;建筑結構地震破壞評估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3期
10 吳軼;楊春;鄭俊光;張春梅;周云;;帶耗能腋撐型鋼混凝土梁轉換結構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國偉;鋼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積損傷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2 郭蓉;加固方鋼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試驗與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3 杜喜凱;往復荷載作用下鋼管混凝土柱性能試驗及理論分析[D];天津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蓉;王鐵成;趙少偉;王曉偉;;方鋼管混凝土柱的地震損傷模型[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2 歐進萍,邱法維;耗能-隔震柔性底層鋼管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組合框架的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5年02期
3 尚作慶;黃承逵;常旭;徐士_";;鋼管自應力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3期
4 劉良林;王全鳳;沈章春;;基于損傷的累積滯回耗能與延性系數(shù)[J];地震;2008年04期
5 李剛,程耿東;鋼筋混凝土框架發(fā)生局部破壞后抗震可靠度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6 陳守煜;牛云格;王子茹;;基于可變模糊集的鋼混結構地震損傷評估原理與方法[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1年02期
7 于清;陶忠;吳穎星;;鋼管高性能混凝土偏心受壓構件力學性能研究[J];工程力學;2009年10期
8 李磊;鄭山鎖;王斌;鄧國專;王維;;型鋼高強混凝土框架的循環(huán)退化效應[J];工程力學;2010年08期
9 鄭山鎖;侯丕吉;張宏仁;王斌;于飛;國賢發(fā);;SRHSHPC框架結構地震損傷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12年07期
10 廖彥波;聶建國;楊進;;雙圓夾層鋼管混凝土在鉆井隔水導管中的應用[J];鋼結構;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維維;郭耀杰;王小波;;鋼管混凝土柱-梁節(jié)點荷載-位移滯回曲線試驗研究[A];鋼結構工程研究(五)——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結構穩(wěn)定與疲勞分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學慶;考慮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懸掛結構動力響應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2 朱昌宏;帶約束拉桿方形和矩形截面鋼管混凝土短柱承載力與延性[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左志亮;帶約束拉桿異形截面鋼管混凝土短柱的受壓力學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張國偉;鋼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積損傷性能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5 楊偉;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性能設計及整體抗震能力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江棗;豎向組合構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7 李磊;混合結構的數(shù)值建模理論及在地震工程中的應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亮;型鋼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設計計算理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9 張品樂;短肢剪力墻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及損傷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0 葛金剛;強震作用下單層網(wǎng)殼結構倒塌機理及抗倒塌措施[D];天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亞偉;鋼桿件軸向荷載作用下低周塑性雙重破壞機制的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2 趙金鋒;裝配式鋼管混凝土柱—鋼梁節(jié)點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3 張潔;方鋼管混凝土柱的抗彎剛度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4 梁禧;方鋼管高強混凝土軸壓短柱非線性有限元分析[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5 康銀庚;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梁式橋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6 陳俊霖;考慮填充墻作用的RC框架結構非線性地震損傷分析[D];西華大學;2011年
7 王軍;鋼管混凝土框架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8 隋海燕;圓鋼管高強混凝土柱低周疲勞性能試驗與理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9 閻宇;低周反復水平荷載作用下方鋼管混凝土柱損傷模型的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10 鄒挺;基于OpenSees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二維與三維地震損傷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卓,段小雨;鋼管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及特點[J];重慶建筑;2005年01期
2 江近仁,孫景江;磚結構的地震破壞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87年01期
3 歐進萍,牛荻濤,王光遠;多層非線性抗震鋼結構的模糊動力可靠性分析與設計[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0年04期
4 劉伯權,白紹良,徐云中,黃宗明;鋼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勞性能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8年04期
5 余勇,呂西林;方鋼管混凝土柱的三維非線性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9年01期
6 韓林海,陶忠,閆維波;圓鋼管混凝土構件彎矩-曲率滯回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3期
7 韓林海,陶忠;方鋼管混凝土柱的延性系數(shù)[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0年04期
8 韓林海,陶忠,閻維波;圓鋼管混凝土壓彎構件荷載-位移滯回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年01期
9 李斌,薛剛,張園;鋼管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年05期
10 王來,王鐵成,陳倩;低周反復荷載下方鋼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程寶坪;;深圳賽格廣場地下室全逆作法施工技術簡介[A];中國鋼協(xié)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協(xié)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威;鋼管混凝土局部受壓時的工作機理研究[D];福州大學;2005年
2 堯國皇;鋼管混凝土構件在復雜受力狀態(tài)下的工作機理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3 郭蓉;加固方鋼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試驗與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向在興;僅按重力荷載設計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能力及加固方法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2 游經(jīng)團;矩形鋼管混凝土壓彎構件滯回性能研究[D];福州大學;2003年
3 賁慶國;鋼框架結構地震作用下累積損傷分析及試驗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秋景;;對局部應變法疲勞壽命估算中若干損傷模型的評價[J];輕型汽車技術;1998年04期
2 胡英國;盧文波;陳明;嚴鵬;周創(chuàng)兵;;巖石爆破損傷模型的比選與改進[J];巖土力學;2012年11期
3 張國彬,龔云平,于海祥,武建華;基于兩次POA的整體損傷模型[J];重慶建筑;2005年08期
4 何明,符曉陵,,徐道遠;混凝土的損傷模型[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4期
5 林有智;傅高升;李雷;陳劍虹;;鈦合金非線性疲勞損傷工程模型研究[J];船舶力學;2013年11期
6 陳文玲,李寧;含非貫通裂隙巖體介質的損傷模型[J];巖土工程學報;2000年04期
7 郭進;王君杰;黃勇;;Park-Ang損傷模型在彎矩-轉角層面的三維拓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8 李子青;二維混凝土正交各向異性損傷模型[J];中國公路學報;1998年03期
9 齊娜;賀子奇;;混凝土受彎截面卸載損傷模型的應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9期
10 章偉韜;曹宇;梅翔;陳海容;范開;;小鼠紫外線皮膚損傷模型的建立及T4N5給藥實驗[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闕海萍;劉少君;;大鼠脊髓原代神經(jīng)元培養(yǎng)和損傷模型的建立[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2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擁軍;周重建;施杞;;大鼠頸神經(jīng)背根節(jié)壓迫性損傷模型的設計與建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骨傷分會第四屆第二次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胡英國;盧文波;陳明;嚴鵬;周創(chuàng)兵;;巖石爆破損傷模型的比選與改進[A];第3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郭麗麗;王階;陳雯;周婷婷;;離體心臟缺血再灌時間與損傷模型的合理評價[A];2011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心病分會學術年會暨北京中醫(yī)藥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沈憶文;趙子琴;陳憶九;閻祖康;顧云菊;吳文慶;廖燕萍;;體外培養(yǎng)人成纖維細胞(FBs)損傷模型的建立及其細胞免疫組織化學研究[A];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6 陳琢;焦新福;葉望云;舒滬英;;血瘀證大鼠紅細胞損傷模型的研制與運用[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1年
7 張曦;陳幸華;司英健;劉耀;高蕾;高力;彭賢貴;王慶余;;裸鼠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模型的建立[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鄭黎燕;王國華;闕海萍;郁毅剛;馬振蓮;李欣;劉少君;;Nogo及其NgR受體在神經(jīng)細胞及損傷模型中的表達[A];中國生理學會第21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9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擁軍;周重建;施杞;;大鼠頸神經(jīng)背根節(jié)壓迫性損傷模型的設計與建立[A];第十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暨中西醫(yī)結合手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劉銳;鞠躬;;還原論式大鼠脊髓急性全橫斷損傷模型的建立[A];中國神經(jīng)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祁玉婷;急性高原缺氧損傷模型的建立及腦線粒體差異蛋白表達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張沛;基于GTN損傷模型的鋼節(jié)點斷裂預測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3 劉文濤;考慮混合強化準則的GTN損傷模型[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4 侯丕吉;型鋼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地震損傷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513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05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