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混合料動態(tài)粘彈性行為分析的模擬方法
本文關鍵詞:瀝青混合料動態(tài)粘彈性行為分析的模擬方法 出處:《中國公路學報》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道路工程 瀝青混合料 Havriliak-Negami模型 動態(tài)粘彈性 復數模量 主曲線
【摘要】:為了更好地分析瀝青混合料的動態(tài)粘彈性行為,描述了一種基于Havriliak-Negami(HN)模型的模擬方法。利用3種不同類型的瀝青混合料復數模量試驗數據對該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說明,并將結果與Sigmoidal方法的計算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克服了Sigmoidal方法模擬瀝青混合料動態(tài)粘彈性行為的3個主要缺點,HN模型提供了一個非對稱的拐點,能模擬更為復雜的非對稱動態(tài)粘彈性行為;不同粘彈性函數的解析式均來源于同一個復數模量模型,模型間精確滿足Kronig-Kramers關系;在確定模型參數時同時考慮了儲能模量和損耗模量,計算結果符合線粘彈性理論。HN模型可以精確描述瀝青混合料與時間相關的粘性行為,故可以考慮用于基于層狀粘彈性體系理論的路面設計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better analyze the dynamic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asphalt mixture , a sim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odel is described . Th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 is described by us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asphalt mixture complex modulus test data .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Sigmoid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provides an asymmetric inflection point , which can simulate the more complex asymmetric dynamic viscoelastic behavior . The analytical formulas of different viscoelastic func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complex modulus model .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建筑設計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578031)
【分類號】:TU535
【正文快照】: 0引言瀝青混合料在線粘彈性范圍內是典型的熱流變簡單材料,符合時間-溫度等效原理。根據時間-溫度等效原理,將不同溫度下的試驗數據曲線沿時間或頻率的對數坐標平移,可得到一條在預選參考溫度下的平滑主曲線,這個水平移動量稱為時間-溫度移位因子。利用主曲線和時間-溫度移位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茂;喬顯輝;;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探討[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2 朱三棣;利用回收粉塵拌制瀝青混合料的探索[J];粉煤灰;1995年02期
3 李棟林;;間歇式瀝青拌合站節(jié)能分析[J];才智;2010年25期
4 王清華;;鋼纖維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的分析和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7期
5 陳達剛;邱維彰;;國外瀝青混合料壓實機械應用綜述[J];建筑機械化;1986年07期
6 任淑霞;;用廢塑料薄膜作瀝青改性材料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06年02期
7 陳國慶;楊揚;萬里;;廢舊橡膠粉改性瀝青混凝土的試驗[J];石油瀝青;2007年05期
8 王培荔;;瀝青混凝土廠拌熱再生攪拌設備的分析比較[J];山西建筑;2007年36期
9 ;鋼筋混凝土機械[J];工程機械文摘;2010年06期
10 蔡智敏;;SLB—14型瀝青混合料攪拌機電控設計——兼談多電機聯動控制[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198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倩;白燕;王天利;;瀝青混合料試件孔隙率微觀測定方法研究[A];第17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8年
2 吳少鵬;張濤;陳美祝;;再生混凝土骨料在瀝青混合料中的應用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3 吳少鵬;張濤;陳美祝;;再生混凝土骨料在瀝青混合料中的應用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4 程安安;楊世興;;基于混合過程PID算法的混合料計量配比[A];第十八屆全國煤礦自動化學術年會中國煤炭學會自動化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朱繼青;吳少鵬;趙之杰;陳美祝;;再生水泥石粉作為填料的瀝青混合料的水穩(wěn)定性能研究[A];建筑固廢科研及其產業(yè)化進展[C];2010年
6 吳少鵬;楊文鋒;薛永杰;林振華;;鋼渣瀝青混凝土的研究與應用[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水泥基材料論文集(下冊)[C];2003年
7 朱興一;黃志義;陳偉球;;基于快速多極邊界元法的瀝青混凝土彈性模量預測模型研究[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8 蔡宜洲;葉永;;砂瀝青混合料粘彈特性實驗研究[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9年
9 岳紅波;吳少鵬;葉群山;;纖維增強瀝青混凝土的應用及研究進展[A];南方七。▍^(qū))硅酸鹽學會第25屆學術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呂傳民;;熱拌環(huán)氧瀝青混凝土的配制原理及其力學特性[A];第六次全國環(huán)氧樹脂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袁嵐;長安街大修工程采用溫拌瀝青混合料[N];中國建材報;2009年
2 張東平;改革開放促發(fā)展 奧運工程立新功[N];中國建設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張鑫蓮;用心鋪就“神州第一街”[N];中華建筑報;2011年
4 王華;陸德下置式瀝青混合料攪拌站獲好評[N];中國建材報;2009年
5 張東平;甘做基石鋪“天路”[N];首都建設報;2011年
6 記者 羅源源;“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讓企業(yè)長青”[N];首都建設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涂露芳 通訊員 張東平;舊瀝青煤矸石變身綠色建材[N];北京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歡;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數值模擬與試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2 馮娟;溫拌瀝青膠結料降粘機理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3 王萊;透水透氣性材料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4 楊曉征;骨料最大粒徑對澆注式瀝青混凝土性能影響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3年
5 許玲;天然砂礫材料在公路中的應用技術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6 馮樊;巖土材料拉伸強度儀研制與虛擬力學性能仿真[D];西安科技大學;2010年
7 磨煉同;導電瀝青混凝土的制備與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8 余海濤;湖北省公路建設石材生產基地建設方案研究[D];長安大學;2002年
9 舒明洋;導電瀝青混凝土融雪化冰的有限元模擬[D];南昌大學;2011年
10 李駿峰;廢混凝土的再利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289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142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