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視角下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體驗中的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23:51
近年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持續(xù)推進,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驗經濟時代,游客已經不滿足于單一的旅游模式,豐富的旅游體驗逐漸成為游客的追求;與此同時,旅游業(yè)也在積極尋求發(fā)展,技術賦能逐漸成為旅游產業(yè)變革的重要趨勢之一。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認知科學中對身體的關注與回歸,作為旅游變革的重點內容,游客旅游體驗的研究出現(xiàn)了由“離身”到“具身”的研究轉向,游客的身體感知在旅游體驗中發(fā)揮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解釋旅游體驗的內涵及其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同時,隨著新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與技術的關系成為人機交互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技術的媒介特性及其對人的知覺的延伸使人機交互技術擁有了技術具身性的優(yōu)勢。其中,AR交互作為人機交互領域的典型代表,其對人身體感知的影響及在具身認知中發(fā)揮的作用被逐漸發(fā)掘,目前已在科教領域掀起研究熱潮。本文在具身視角下將AR交互引入旅游情境中,通過對AR交互模式在旅游情境體驗中的影響及應用研究,探索AR技術的適用場景,推動科學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為旅游體驗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具身認知起源于對柏拉圖身心二元論的懷疑,是現(xiàn)象學中對身體和思維不可分割...
【文章來源】:江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論文研究思路(作者自繪)
第一章 緒論及身體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為研究人類認知行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具身理論不僅綜合了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理論,也具備了開展研究的科學技術與方法,已經成為解釋人類認知、態(tài)度、行為等心理過程的成熟范式,在認知科學中的應用和發(fā)展,引起了認知科學、情緒、教育等其他領域研究者的關注,也為研究游客的體驗、心智、身體以及與其他旅游要素之間的互動規(guī)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對知網論文作關鍵詞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具身理論”相關研究 36 篇,“具身認知”相關研究 648 篇,“具身學習”相關研究 41 篇,“具身情緒”相關研究 25 篇,研究趨勢增幅明顯,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哲學與教育學領域。其中,情緒具身觀研究情緒與身體變化的知覺關聯(lián),最早的“情緒外周理論”中面部反饋假說認為積極的表情模式能增強愉悅體驗, 而消極的表情模式則增強了消極體驗,抑制面部表情則削弱了相應的情緒體驗。此外,身體的軀體活動、軀體姿勢以及聲音韻律和語調等感覺反饋也影響著個體的情緒體驗。Prinz (2004)進一步地強調了觸發(fā)情緒的情境的重要性,表明了情緒知覺與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huán)境的不可分割性。
圖 1-3 具身理論應用領域分布(知網)在旅游學界,曾有學者提出“具身本體論”的觀點;樊文勝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明確了旅游具身理論的范式特征,認為現(xiàn)代人將旅游作為自我的一種存在方式,依靠旅游來實現(xiàn)個體的生成與完善。旅游活動是一個有別于日常的身心放松的過程,游客的在旅游過程中的感知覺都是基于身體主體與旅游場的互動,并由此形成的認知與體驗。將具身理論引入旅游過程,并對旅游體驗與其他旅游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開展系統(tǒng)性的科學研究,為揭示旅游體驗的形成機制與規(guī)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有利于指導旅游服務的建設與發(fā)展。1.4.3 體驗的屬性體驗(experience)一詞起源于哲學,最初由生命哲學家狄爾泰引入并詮釋為一種反對主客二分法的哲學取向。體驗是人在世界中的實踐活動,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解釋為“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意為在實踐中認識事物9,F(xiàn)象學的精髓在于回歸“生活世界”、 “面向事實本身”,梅洛龐蒂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解釋體驗的內涵,認為體驗是第
本文編號:3270609
【文章來源】:江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論文研究思路(作者自繪)
第一章 緒論及身體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為研究人類認知行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具身理論不僅綜合了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理論,也具備了開展研究的科學技術與方法,已經成為解釋人類認知、態(tài)度、行為等心理過程的成熟范式,在認知科學中的應用和發(fā)展,引起了認知科學、情緒、教育等其他領域研究者的關注,也為研究游客的體驗、心智、身體以及與其他旅游要素之間的互動規(guī)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在對知網論文作關鍵詞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具身理論”相關研究 36 篇,“具身認知”相關研究 648 篇,“具身學習”相關研究 41 篇,“具身情緒”相關研究 25 篇,研究趨勢增幅明顯,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哲學與教育學領域。其中,情緒具身觀研究情緒與身體變化的知覺關聯(lián),最早的“情緒外周理論”中面部反饋假說認為積極的表情模式能增強愉悅體驗, 而消極的表情模式則增強了消極體驗,抑制面部表情則削弱了相應的情緒體驗。此外,身體的軀體活動、軀體姿勢以及聲音韻律和語調等感覺反饋也影響著個體的情緒體驗。Prinz (2004)進一步地強調了觸發(fā)情緒的情境的重要性,表明了情緒知覺與身體及身體所處的環(huán)境的不可分割性。
圖 1-3 具身理論應用領域分布(知網)在旅游學界,曾有學者提出“具身本體論”的觀點;樊文勝從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明確了旅游具身理論的范式特征,認為現(xiàn)代人將旅游作為自我的一種存在方式,依靠旅游來實現(xiàn)個體的生成與完善。旅游活動是一個有別于日常的身心放松的過程,游客的在旅游過程中的感知覺都是基于身體主體與旅游場的互動,并由此形成的認知與體驗。將具身理論引入旅游過程,并對旅游體驗與其他旅游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開展系統(tǒng)性的科學研究,為揭示旅游體驗的形成機制與規(guī)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有利于指導旅游服務的建設與發(fā)展。1.4.3 體驗的屬性體驗(experience)一詞起源于哲學,最初由生命哲學家狄爾泰引入并詮釋為一種反對主客二分法的哲學取向。體驗是人在世界中的實踐活動,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解釋為“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意為在實踐中認識事物9,F(xiàn)象學的精髓在于回歸“生活世界”、 “面向事實本身”,梅洛龐蒂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解釋體驗的內涵,認為體驗是第
本文編號:32706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2706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