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人的發(fā)展——基于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考察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的遠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三、人工智能的陷阱:技術社會對人的發(fā)展的抑制
四、歷史與辯證邏輯的回應
(一) 價值判斷:人工智能與人的發(fā)展
(二) 規(guī)避人工智能風險的建議
【參考文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海江;武亞運;;人工智能與人的發(fā)展——基于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考察[J];學術界;2019年03期
2 莊忠正;;人工智能的人學反思——馬克思機器觀的一種考察[J];東南學術;2019年02期
3 肖峰;;人工智能與人工體能的哲學比較[J];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04期
4 陶鋒;;當代人工智能哲學的問題、啟發(fā)與共識——“全國人工智能哲學與跨學科思維論壇”評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04期
5 路尋;;略論人工智能哲學中的情感問題[J];中州學刊;2010年05期
6 張魯殷;胡曉君;周森林;梁艷平;;人工智能的塑造論哲學審視[J];理論學習;2008年11期
7 姚煒;;人工智能的認識論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8 李英姿;;人工智能問題的爭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1991年05期
9 楊熙齡;美夢還是噩夢(下)——關于“人工智能”的哲學遐想[J];國外社會科學;1987年06期
10 B.M.格魯什科夫;B.莫耶夫;賈澤林;;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嗎?[J];哲學譯叢;197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鮮蘭;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的發(fā)展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周振華;思維的認知哲學研究[D];山西大學;2016年
3 唐寶良;資本文明時代人的發(fā)展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4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5 徐愚;機器與語言[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6 鄒云龍;人的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觀念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能;人工智能對人的主體性影響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7年
2 于麗穎;馬克思“人的技術化”思想視域下的人工智能風險[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3 杜森;智能社會中人的技術化現(xiàn)象研究與本質批判[D];渤海大學;2017年
4 郭騰飛;人工智能的哲學思考[D];山西大學;2011年
5 寧春勇;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智能?[D];河南大學;2007年
6 劉瓊;圖靈測試、中文房間理論及其對功能主義的影響[D];湘潭大學;2007年
7 劉俊;對人工智能和虛擬社會的哲學思考[D];新疆大學;2006年
8 黃麗場;從人工智能科學的發(fā)展看人工智能哲學的走向[D];四川大學;2003年
9 何海源;人工智能中知識獲取機制的哲學思考[D];山西大學;2012年
10 董慶軒;當代認知技術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新發(fā)展[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年
本文編號:28378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3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