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兩種森林類型土壤碳氮的協(xié)同積累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2-11-06 13:36
森林土壤碳庫的穩(wěn)定性對全球碳循環(huán)至關(guān)重要,長白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森林生態(tài)資源之一,土壤碳儲量巨大,然而目前對于其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研究相對缺乏。本研究以長白山林區(qū)兩種典型森林類型(原始紅松林和楊樺次生林)土壤為研究對象,采用干篩法分析了有機碳、全氮在各徑級團聚體的分布情況,并利用密度分組方法進一步研究了有機碳、全氮的密度組分及其在團聚體中的分布情況,探討了有機碳、全氮在土壤中的累積特征和穩(wěn)定機制,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1)楊樺次生林的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顯著高于原始紅松林,層間平均(0~50 cm)為后者的1.5和1.3倍。這表明,林型對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的影響顯著,我國在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植被規(guī)劃和管理時應(yīng)側(cè)重于林型對土壤碳、氮庫累積的影響。(2)土壤總有機碳、全氮含量均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顯著降低。0~5 cm層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機碳含量為123.55 g/kg,占整個剖面的64.2%;土壤全氮含量為11.00 g/kg,占整個剖面的53.8%。由此可見,表層土壤對土壤碳、氮庫的貢獻顯著,因此加強表層土壤的防護以維持和增加土壤碳、氮的儲量,對改善全球氣候變...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有機碳庫的研究進展
1.3 土壤有機碳分組研究進展
1.3.1 團聚體有機碳
1.3.2 輕、重組有機碳
1.4 土壤氮及碳氮耦合的研究進展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
1.6 研究內(nèi)容
2 樣地概況及研究方法
2.1 采樣區(qū)自然概況
2.2 研究方法
2.2.1 樣品的采集及處理
2.2.2 分析方法
2.2.3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土壤總有機碳和全氮的積累特征
3.1 土壤總有機碳的剖面分布和林型間差異
3.2 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和林型間差異
3.3 土壤C/N比的分異特征
3.4 土壤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關(guān)性
3.5 討論
3.5.1 有機碳、全氮的空間變異及剖面分布特征
3.5.2 不同林型對土壤有機碳、全氮累積的影響
3.6 本章小結(jié)
4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
4.1 土壤團聚體的組成特征
4.2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4.3 土壤團聚體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4.4 土壤團聚體C/N比的分異特征
4.5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4.6 土壤總有機碳與各徑級團聚體有機碳、全氮含量及C/N比的相關(guān)性
4.7 討論
4.7.1 不同林型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4.7.2 不同林型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全氮的分布的影響
4.8 本章小結(jié)
5 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全氮及其在團聚體的分布
5.1 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分布特征
5.2 土壤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含量、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3 土壤總有機碳和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4 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含量在團聚體的分布特征
5.5 土壤團聚體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6 討論
5.6.1 土壤有機碳的穩(wěn)定性
5.6.2 不同林型對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分布的影響
5.6.3 團聚體對有機碳的物理保護
5.7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組分中的分布特征[J]. 孫金兵,桑英,宋金鳳,崔曉陽.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16(01)
[2]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復過程土壤團聚體氮分布及與氮素礦化關(guān)系研究[J]. 胡寧,馬志敏,藍家程,伍宇春,陳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凈. 環(huán)境科學. 2015(09)
[3]長期封育對內(nèi)蒙古羊草草地土壤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王春燕,張晉京,呂瑜良,王莉,何念鵬. 草業(yè)學報. 2014(05)
[4]神農(nóng)架不同坡位3種林型土壤碳氮比分布特征[J]. 周志文,潘劍君,居為民,郭沂林,葛序娟,尹正宇,王恒欽.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4)
[5]不同林齡云南松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積累特征[J]. 苗娟,周傳艷,李世杰,閆俊華.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3)
[6]東北林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影響因素[J]. 魏亞偉,于大炮,王清君,周莉,周旺明,方向民,谷曉萍,代力民.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3(12)
[7]土壤團聚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J]. 李娜,韓曉增,尤孟陽,許玉芝.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3(09)
[8]喀斯特山區(qū)土地利用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特征的影響[J]. 李娟,廖洪凱,龍健,陳彩云. 生態(tài)學報. 2013(07)
[9]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土壤碳氮比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 張彥軍,郭勝利,南雅芳,李澤.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7)
[10]中亞熱帶4種森林類型土壤有機碳氮貯量及分布特征[J]. 路翔,項文化,劉聰. 水土保持學報. 2012(03)
博士論文
[1]森林經(jīng)營對東北林區(qū)主要森林類型蓄水保土功能的影響[D]. 夏祥友.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不同更新方式對亞熱帶森林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影響[D]. 黃蓉.福建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703593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有機碳庫的研究進展
1.3 土壤有機碳分組研究進展
1.3.1 團聚體有機碳
1.3.2 輕、重組有機碳
1.4 土壤氮及碳氮耦合的研究進展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
1.6 研究內(nèi)容
2 樣地概況及研究方法
2.1 采樣區(qū)自然概況
2.2 研究方法
2.2.1 樣品的采集及處理
2.2.2 分析方法
2.2.3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
3 土壤總有機碳和全氮的積累特征
3.1 土壤總有機碳的剖面分布和林型間差異
3.2 土壤全氮的剖面分布和林型間差異
3.3 土壤C/N比的分異特征
3.4 土壤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關(guān)性
3.5 討論
3.5.1 有機碳、全氮的空間變異及剖面分布特征
3.5.2 不同林型對土壤有機碳、全氮累積的影響
3.6 本章小結(jié)
4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
4.1 土壤團聚體的組成特征
4.2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4.3 土壤團聚體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4.4 土壤團聚體C/N比的分異特征
4.5 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4.6 土壤總有機碳與各徑級團聚體有機碳、全氮含量及C/N比的相關(guān)性
4.7 討論
4.7.1 不同林型對土壤團聚體組成的影響
4.7.2 不同林型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全氮的分布的影響
4.8 本章小結(jié)
5 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全氮及其在團聚體的分布
5.1 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分布特征
5.2 土壤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含量、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3 土壤總有機碳和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4 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含量在團聚體的分布特征
5.5 土壤團聚體各密度組分有機碳和全氮、C/N比的相互關(guān)系
5.6 討論
5.6.1 土壤有機碳的穩(wěn)定性
5.6.2 不同林型對土壤密度組分有機碳分布的影響
5.6.3 團聚體對有機碳的物理保護
5.7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長白山典型森林土壤黑碳含量及不同組分中的分布特征[J]. 孫金兵,桑英,宋金鳳,崔曉陽.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16(01)
[2]石漠化山地植被恢復過程土壤團聚體氮分布及與氮素礦化關(guān)系研究[J]. 胡寧,馬志敏,藍家程,伍宇春,陳高起,傅瓦利,文志林,王文凈. 環(huán)境科學. 2015(09)
[3]長期封育對內(nèi)蒙古羊草草地土壤有機碳組分的影響[J]. 王春燕,張晉京,呂瑜良,王莉,何念鵬. 草業(yè)學報. 2014(05)
[4]神農(nóng)架不同坡位3種林型土壤碳氮比分布特征[J]. 周志文,潘劍君,居為民,郭沂林,葛序娟,尹正宇,王恒欽.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4)
[5]不同林齡云南松林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積累特征[J]. 苗娟,周傳艷,李世杰,閆俊華.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3)
[6]東北林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影響因素[J]. 魏亞偉,于大炮,王清君,周莉,周旺明,方向民,谷曉萍,代力民.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3(12)
[7]土壤團聚體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J]. 李娜,韓曉增,尤孟陽,許玉芝.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3(09)
[8]喀斯特山區(qū)土地利用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和活性有機碳特征的影響[J]. 李娟,廖洪凱,龍健,陳彩云. 生態(tài)學報. 2013(07)
[9]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土壤碳氮比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 張彥軍,郭勝利,南雅芳,李澤.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7)
[10]中亞熱帶4種森林類型土壤有機碳氮貯量及分布特征[J]. 路翔,項文化,劉聰. 水土保持學報. 2012(03)
博士論文
[1]森林經(jīng)營對東北林區(qū)主要森林類型蓄水保土功能的影響[D]. 夏祥友.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不同更新方式對亞熱帶森林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影響[D]. 黃蓉.福建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7035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7035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