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區(qū)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21-12-24 06:52
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喀斯特地區(qū)生態(tài)修復中具有潛在的可利用性,關于喀斯特地區(qū)AM真菌多樣性以及生態(tài)功能的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問題。本文歸納了喀斯特地區(qū)分離出的AM真菌名錄,旨在為喀斯特高效生態(tài)修復菌種篩選提供支撐材料。綜述了喀斯特地區(qū)土壤石灰性、營養(yǎng)物質匱乏、空間異質性強,植被逆向演替、植物種類多樣等特點對喀斯特地區(qū)AM真菌多樣性的影響規(guī)律,總結了AM真菌對于喀斯特地區(qū)土壤結構、營養(yǎng)元素循環(huán)、植物抗旱性、植物個體養(yǎng)分吸收、植被演替方面的生理生態(tài)功能及作用機理,以期為喀斯特地區(qū)AM真菌適生性研究、AM真菌潛在生態(tài)功能有效利用、AM真菌-植物共生體系篩選與培育等環(huán)節(jié)做出指引,為菌根技術在喀斯特生態(tài)修復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深入探究AM真菌多樣性影響機制,探討AM真菌與植物適生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加強AM真菌-植物共生體系篩選與培育。
【文章來源】:地球與環(huán)境. 2020,4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影響喀斯特地區(qū)AM真菌多樣性的生態(tài)特征
眾多研究表明,AM真菌可以促進宿主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來提高其抗旱性和抗鹽堿性。有實驗結果證明菌絲直接參與水分的吸收和轉運[50]。劉錦春等[51]在對喀斯特地區(qū)柏樹幼苗根系應對水分脅迫的生長策略時發(fā)現(xiàn),柏樹幼苗在短期干旱時通過增大根系長度來增加自身抗旱性,但在長期干旱下則通過縮小根系長度來增強競爭力。然而在對AM真菌對喀斯特地區(qū)金銀花根系生長的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無論是短期干旱還是長期干旱,接種菌根的金銀花的根長度、表面積及根體積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但根系生物量并沒有顯著降低[52]。這是因為菌根共生植物存在著兩種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途徑。一方面,根外菌絲會在土壤中形成廣泛的菌絲網絡,擴大根系功能和水分吸收范圍,因此表現(xiàn)為根長度、表面積及根體積的增大;另一方面,根內菌絲會穿過植物根系皮層細胞形成叢枝結構傳輸水分,縮短水分的根內運輸路徑[45],而對根系的長度、表面積以及體積等沒有顯著影響。有些植物還可以依靠菌根真菌菌絲穿入風化巖石基質,從而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提供通道[53]。眾多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區(qū)多種菌種共存不是以簡單的疊加來發(fā)揮其影響效應,而是通過多種菌種、不同植物應對不同的水分條件,發(fā)揮不同的抗旱效應來影響植物的生長性狀[51,52,54-57]。同時,AM真菌可以通過調節(jié)植物體內滲透物含量,提高植物凈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改變激素平衡等途徑最終達到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58]。Chen等[36]證實AM真菌的接種能夠顯著提高喀斯特地區(qū)桑苗的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的提高增強了桑苗水分傳導力和蒸騰流,氣孔導度的增加減少了氣孔對水分的阻力,進而提高植株對水的吸收效率,增強寄主植物抗旱性。缺水狀態(tài)會導致植物細胞內自由基含量上升,導致植物氧化應激增強。已有研究證明,AM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還與AM真菌能夠提高抗氧化劑活性有關[59]。AM真菌提高了SOD、POD、CAT、谷胱甘肽還原酶、抗壞血栓過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劑活性,從而降低了氧化劑對植物的損害[60]。還有學者認為,接種AM真菌可誘導更多水通道蛋白基因表達,以促進植物對于水分的吸收,改善植物水分代謝[61],或者調控植物PIPs類水孔蛋白基因表達以增強細胞保水性、避免水分流失[62],關于此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缺水是喀斯特地區(qū)生態(tài)修復的主要障礙之一,合理利用菌根技術可以促進喀斯特地區(qū)植物生長,并增加植物抗巖溶干旱的能力,這有助于提高喀斯特地區(qū)植被恢復演替前期植物存活率,確保修復效果的穩(wěn)定性,從而大大增加生態(tài)修復成功率。3.2.2 促進植物對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吸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巖性與植被類型對喀斯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響[J]. 張曉曉,王苗苗,馮書珍,邱虎森,蓋爽爽,趙蕾,胡亞軍,何尋陽,陸祖軍.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2)
[2]喀斯特植被演替過程土壤叢枝菌根真菌(AMF)多樣性[J]. 林艷,何躍軍,何敏紅,吳春玉,方正圓,韓勖,徐鑫洋,王世雄. 生態(tài)學報. 2019(11)
[3]叢枝菌根真菌對巖溶區(qū)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進作用探討[J]. 邢丹,王震洪,申剛,韓世玉,羅朝斌,白立偉. 世界林業(yè)研究. 2019(03)
[4]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與水土流失研究進展[J]. 戴全厚,嚴友進.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5]基于DGGE研究喀斯特金橘接種AMF對根際細菌多樣性和植株生長的影響[J]. 雷蕓,林鈺,胡振興,鄧蔭偉,田遠春,劉靈. 廣西植物. 2018(01)
[6]叢枝菌根網對喀斯特適生植物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楊應,蔣長洪,何躍軍,歐靜,王鵬鵬,司建朋,何敏紅,林艷. 植物生理學報. 2017(12)
[7]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諸葛菜生理指標和氮磷鈣吸收的影響[J]. 喻文強,任寶琴,朱樂輝,魏源,陳海燕,王世杰,周民.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18(04)
[8]球囊菌門叢枝菌根真菌最新分類系統(tǒng)菌種名錄[J]. 王幼珊,劉潤進. 菌物學報. 2017(07)
[9]喀斯特灌叢土壤叢枝菌根真菌群落結構及豐度的影響因子[J]. 梁月明,蘇以榮,何尋陽,陳香碧,胡亞軍. 環(huán)境科學. 2017(11)
[10]AMF對金橘苗根圍土壤酶活性及植株生長的影響[J]. 康福麗,朱國政,林鈺,胡振興,鄧蔭偉,馮玉能,陳勝華,陳付林,劉靈.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碩士論文
[1]干旱區(qū)水鹽梯度下植物與AM真菌物種多樣性耦合關系研究[D]. 魏雪峰.新疆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50015
【文章來源】:地球與環(huán)境. 2020,4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影響喀斯特地區(qū)AM真菌多樣性的生態(tài)特征
眾多研究表明,AM真菌可以促進宿主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來提高其抗旱性和抗鹽堿性。有實驗結果證明菌絲直接參與水分的吸收和轉運[50]。劉錦春等[51]在對喀斯特地區(qū)柏樹幼苗根系應對水分脅迫的生長策略時發(fā)現(xiàn),柏樹幼苗在短期干旱時通過增大根系長度來增加自身抗旱性,但在長期干旱下則通過縮小根系長度來增強競爭力。然而在對AM真菌對喀斯特地區(qū)金銀花根系生長的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無論是短期干旱還是長期干旱,接種菌根的金銀花的根長度、表面積及根體積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但根系生物量并沒有顯著降低[52]。這是因為菌根共生植物存在著兩種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途徑。一方面,根外菌絲會在土壤中形成廣泛的菌絲網絡,擴大根系功能和水分吸收范圍,因此表現(xiàn)為根長度、表面積及根體積的增大;另一方面,根內菌絲會穿過植物根系皮層細胞形成叢枝結構傳輸水分,縮短水分的根內運輸路徑[45],而對根系的長度、表面積以及體積等沒有顯著影響。有些植物還可以依靠菌根真菌菌絲穿入風化巖石基質,從而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提供通道[53]。眾多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區(qū)多種菌種共存不是以簡單的疊加來發(fā)揮其影響效應,而是通過多種菌種、不同植物應對不同的水分條件,發(fā)揮不同的抗旱效應來影響植物的生長性狀[51,52,54-57]。同時,AM真菌可以通過調節(jié)植物體內滲透物含量,提高植物凈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改變激素平衡等途徑最終達到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58]。Chen等[36]證實AM真菌的接種能夠顯著提高喀斯特地區(qū)桑苗的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的提高增強了桑苗水分傳導力和蒸騰流,氣孔導度的增加減少了氣孔對水分的阻力,進而提高植株對水的吸收效率,增強寄主植物抗旱性。缺水狀態(tài)會導致植物細胞內自由基含量上升,導致植物氧化應激增強。已有研究證明,AM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還與AM真菌能夠提高抗氧化劑活性有關[59]。AM真菌提高了SOD、POD、CAT、谷胱甘肽還原酶、抗壞血栓過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劑活性,從而降低了氧化劑對植物的損害[60]。還有學者認為,接種AM真菌可誘導更多水通道蛋白基因表達,以促進植物對于水分的吸收,改善植物水分代謝[61],或者調控植物PIPs類水孔蛋白基因表達以增強細胞保水性、避免水分流失[62],關于此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缺水是喀斯特地區(qū)生態(tài)修復的主要障礙之一,合理利用菌根技術可以促進喀斯特地區(qū)植物生長,并增加植物抗巖溶干旱的能力,這有助于提高喀斯特地區(qū)植被恢復演替前期植物存活率,確保修復效果的穩(wěn)定性,從而大大增加生態(tài)修復成功率。3.2.2 促進植物對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吸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巖性與植被類型對喀斯特土壤AM真菌群落的影響[J]. 張曉曉,王苗苗,馮書珍,邱虎森,蓋爽爽,趙蕾,胡亞軍,何尋陽,陸祖軍.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2)
[2]喀斯特植被演替過程土壤叢枝菌根真菌(AMF)多樣性[J]. 林艷,何躍軍,何敏紅,吳春玉,方正圓,韓勖,徐鑫洋,王世雄. 生態(tài)學報. 2019(11)
[3]叢枝菌根真菌對巖溶區(qū)植物水分吸收利用的促進作用探討[J]. 邢丹,王震洪,申剛,韓世玉,羅朝斌,白立偉. 世界林業(yè)研究. 2019(03)
[4]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與水土流失研究進展[J]. 戴全厚,嚴友進.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5]基于DGGE研究喀斯特金橘接種AMF對根際細菌多樣性和植株生長的影響[J]. 雷蕓,林鈺,胡振興,鄧蔭偉,田遠春,劉靈. 廣西植物. 2018(01)
[6]叢枝菌根網對喀斯特適生植物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J]. 楊應,蔣長洪,何躍軍,歐靜,王鵬鵬,司建朋,何敏紅,林艷. 植物生理學報. 2017(12)
[7]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諸葛菜生理指標和氮磷鈣吸收的影響[J]. 喻文強,任寶琴,朱樂輝,魏源,陳海燕,王世杰,周民.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18(04)
[8]球囊菌門叢枝菌根真菌最新分類系統(tǒng)菌種名錄[J]. 王幼珊,劉潤進. 菌物學報. 2017(07)
[9]喀斯特灌叢土壤叢枝菌根真菌群落結構及豐度的影響因子[J]. 梁月明,蘇以榮,何尋陽,陳香碧,胡亞軍. 環(huán)境科學. 2017(11)
[10]AMF對金橘苗根圍土壤酶活性及植株生長的影響[J]. 康福麗,朱國政,林鈺,胡振興,鄧蔭偉,馮玉能,陳勝華,陳付林,劉靈.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碩士論文
[1]干旱區(qū)水鹽梯度下植物與AM真菌物種多樣性耦合關系研究[D]. 魏雪峰.新疆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500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5500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